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寄扬州韩绰判官_寄扬州韩绰判官拼音版

zmhk 2024-05-08 人已围观

简介寄扬州韩绰判官_寄扬州韩绰判官拼音版       好久不见,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寄扬州韩绰判官”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熟悉,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1.

寄扬州韩绰判官_寄扬州韩绰判官拼音版

       好久不见,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寄扬州韩绰判官”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熟悉,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1.寄扬州韩绰判官2.河湟3.泊秦淮4.感怀诗(杜牧)诗的解释? 急急急

2.寄扬州韩绰判官的诗意

3.《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注释与赏析

4.寄扬州韩绰判官注释及解释

5.寄扬州韩卓判官的诗意

寄扬州韩绰判官_寄扬州韩绰判官拼音版

1.寄扬州韩绰判官2.河湟3.泊秦淮4.感怀诗(杜牧)诗的解释? 急急急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注释] 韩绰:生平不详。 判官:唐时节度使、观察使的属官。 隐隐:隐隐约约,时隐时现的样子。迢迢:遥远。草木凋:一作“草未凋”。 二十四桥:扬州名胜。又名红药桥,古有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本诗即用此传说。玉人:美人。 [赏析] 这是一首调笑诗。杜牧曾于大中二年(848)八月由睦州(今浙江建德)赴京就职,路过金陵,“厌江南之寂寞,思扬州之欢娱”,想念在扬州作淮南节度使判官的好友韩绰,故作此诗寄之。 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意思是说你处在东南形胜的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玉人吹箫取乐呢?意境优美,清丽俊爽,情趣盎然,千百年来,传诵不衰。 第一句写景,给人以悠远的感觉。第二句写深秋的江南草木凋零,为下面的咏叹作铺垫,把江南秋色的特点描绘了出来。第三、四句既写出月夜的幽静,又有声有色地用二十四桥美人吹箫的典故,探问友人近况,表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全诗清雅秀丽﹐情韵兼胜﹐出色地表达了对朋友的怀念之情。 判官﹕古代官名。 二十四桥﹕扬州名胜﹐相传曾有二十四美女在桥上吹箫。 玉人﹕指韩绰。 诗意﹕青山隐隐﹐绿水迢迢。 〔解释〕秋尽的江南﹐草木却未完全凋零。想起扬州月下的二十四桥﹐今夜啊﹐你在何处教人吹箫﹖ 河湟 元载相公曾借箸

        宪宗皇帝亦留神.旋见衣冠就东市

        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

        白发丹心尽汉臣.唯有凉州歌舞曲

        流传天下乐闲人. 诗人通过河湟无力收复的事件,对朝政的昏乱和国势的衰微,表示无限的忧愤。这个时候,朝廷里连元载这样曾经想到收复河湟的人也没有了。尽管河湟的人民还在戎服下面怀着系念祖国的丹心,但是,举国上下却以麻木不仁、醉生梦死的态度来听取从河湟凉州传来的歌舞。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 花。 写的正是作者看见秦淮河畔,夜夜笙歌,听见歌女不晓亡国事,却唱着如此哀怨的靡靡之音,因而感慨万千。所谓《 *** 花》,即指由南陈后主陈叔宝所谱的《玉树 *** 花》,正好是萎靡的宫廷内的音乐代表作。 感怀诗一首时沧州用兵 高文会隋季,提剑徇天意。扶持万代人,步骤三皇地。 圣云继之神,神仍用文治。德泽酌生灵,沉酣薰骨髓。 旄头骑箕尾,风尘蓟门起。胡兵杀汉兵,尸满咸阳市。 宣皇走豪杰,谈笑开中否。蟠联两河间,烬萌终不弥。 号为精兵处,齐蔡燕赵魏。合环千里疆,争为一家事。 逆子嫁虏孙,西邻聘东里。急热同手足,唱和如宫征。 法制自作为,礼文争僭拟。压阶螭斗角,画屋龙交尾。 署纸日替名,分财赏称赐。刳隍●万寻,缭垣叠千雉。 誓将付孱孙,血绝然方已。九庙仗神灵,四海为输委。 如何七十年,汗赩含羞耻?韩彭不再生,英卫皆为鬼。 凶门爪牙辈,穰穰如儿戏。累圣但日吁,阃外将谁寄? 屯田数十万,堤防常慑惴。急征赴军须,厚赋资凶器。 因隳画一法,且逐随时利。流品极蒙尨,网罗渐离弛。 夷狄日开张,黎元愈憔悴。邈矣远太平,萧然尽烦费。 至于贞元末,风流恣绮靡。艰极泰循来,元和圣天子。 元和圣天子,英明汤武上。茅茨覆宫殿,封章绽帷帐。 伍旅拔雄儿,梦卜庸真相。勃云走轰霆,河南一平荡。 继于长庆初,燕赵终舁强。携妻负子来,北阙争顿颡。 故老抚儿孙,尔生今有望。茹鲠喉尚隘,负重力未壮。 坐幄无奇兵,吞舟漏疏网。骨添蓟垣沙,血涨滹沱浪。 祗云徒有征,安能问无状。一日五诸侯,奔亡如鸟往。 取之难梯天,失之易反掌。苍然太行路,翦翦还榛莽。 关西贱男子,誓肉虏杯羹。请数击虏事,谁其为我听。 荡荡乾坤大,曈曈日月明。叱起文武业,可以豁洪溟。 安得封域内,长有扈苗征。七十里百里,彼亦何尝争。 往往念所至,得醉愁苏醒。韬舌辱壮心,叫阍无助声。 聊书感怀韵,焚之遗贾生。 《感怀诗》反映唐王朝安史乱后数十年来藩镇跋扈﹑边患频仍的动乱历史﹐画面宏伟﹐意气纵横﹐可与其《罪言》并读(翁方纲《石洲诗话》)

寄扬州韩绰判官的诗意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曾于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四月到大和九年(835)初在淮南节度牛僧孺幕中任推官,后转为掌书记。大约在这个时期,跟同在幕中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从后来《哭韩绰》的诗作“平明送葬上都门,绋翣交横逐去魂,归来冷笑悲身事,唤妇呼儿索酒盆”来看,两人友情甚笃。杜牧风流俊赏,两年扬州生活给他留下美好的记忆。离开扬州之后,他依然绻恋故地。这种绻恋,通过思念尚在故地的旧友来表现,是极其自然的。

       

        前两句展现扬州美景:连绵的青山在天际时隐时现,悠然的绿水在原野迢递不断,虽然秋尽冬来,但草木尚未凋零,依然富有生机。这是从白天着眼。平平常常的山、水、草,一到诗人笔下,具有了盎然情味。山,在隐约中显出青苍;水,在长流中显得明亮;草,在秋尽后未见枯黄。由此而组成的画面,呈现出江南水乡的特色。诗人先以“秋尽江南”宕开一笔,再以“草未凋”折回,并将美景置于“秋尽”之下,为的是让读者想象更美的春夏景色。“隐隐”、“迢迢”,用迭字作句内对,以示强调,既有朦胧美,又有清晰感。这样,空间无限,诗情洋溢,仿佛这山,这水,这草,也绻恋着诗人似的。这就为后两句的抒情作了铺垫。

        如果说前两句紧扣题中的“扬州”落笔,那么,后两句由题中的“韩绰判官”展开想象:二十四座桥上,明月当空,旧友韩绰在哪座桥上请如花似玉的人儿吹箫呢?这是从夜晚着眼写的扬州之景。在杜牧以前,施肩吾曾在《戏赠李主簿》中写道: “不知暗数春游处,偏忆扬州第几桥。”在杜牧以后,张乔在《记维扬故人》中也写到过“明月记得相寻路,城锁东风十五桥”之句,可见二十四桥是唐时扬州的繁华之地。诗人在扬州时不可能不与韩绰前去游赏。将别后友人的生活设想在桥上,为的是唤起友人的记忆,更感亲切。设想中,将友人置于“明月”之下,处于“玉人”之中,其诗情荡漾的气氛,征歌逐舞的状态,流连忘返的神情,宛然可见。以“何处”指出不能确定的地点,以“吹箫”展现倜傥风流的情貌,以询问表示友善的倜侃,在在表明自己悠然神往的情思。如果联想“闻说到扬州,吹箫忆故游”(包何《同诸公寻李方直不遇》)的诗句,则能深一层领会诗人的绻恋之情。

        作为一首寄赠之作,既要注意寄赠者的生活情致和寄赠地的旖旎风光,又要关合自己思念旧友之意和绻恋故地之情,难度是不小的。而诗人的巧构在于:绻恋故地,通过思念旧友来表达;思念旧友,又通过想象中故地的美好景色和旧友的美好生活来实现。全诗词句清丽,音韵流畅,读来风调优美,有一股疏宕之气流贯其中。幅幅画面,展现眼前,又给予读者多方面的联想。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牧诗作的个性特点。

        俗言“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言扬州天下乐国。如韦应物诗云: “雄藩镇楚郊,地势郁岧峣。严城动寒角,晓骑踏霜桥”,杜牧云“秋风放萤苑,春草斗鸡台”;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等句,犹未足以尽扬州之美。(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三)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注释与赏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的诗意

        作者:杜牧

        原文: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注释:

        1、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公元833年(唐文宗大和七年)至835年(大和九年),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2、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一作遥遥。

        3、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凋:凋谢。

        4、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5、玉人:貌美之人。这里指韩绰。一说指扬州歌妓。教:使,令。

        诗意:

        青山隐约绿水悠悠长流,

        江南深秋草木还未凋零。

        明亮月光映照二十四桥,

        你是否还在听美人吹箫?

        赏析:

        这首诗诗人写得极其雅致,优雅中见意境。这是一首抒写友情的诗篇,表现手法委婉多致,可谓曲尽其妙。诗的前两句写景。首句先以山之隐忽难见真容和水之迢递远去,以远处的画面暗写友人不在身边,故对他思念之意生出。

        二句以江南草木凋反衬地处江北的扬州的豪华热闹,是由人及景的抒情手法。在事实上江南若草木凋,江北就更应零落不堪。作者想象扬州就将是另一番大好景象了。这叫情至深时连天时气候都可为之改变。谢枋得认为这句写厌江南之寂寞,思扬州之欢娱,情虽切而辞不露,是很有见地的。

        三四句以想象之辞写扬州名胜之美景,表达了诗人欲与友人再次共游的渴盼。玉人教吹箫中的教吹箫只是虚言,实处在玉人两字,即是友人韩绰。此句一用以点题,二用来想象他的游踪,从而表明作者对他现状的关心,同时也就表示了对他的遥念。其间抒情之迹线不可不审视清楚。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作者虽重在抒情,但在后世读者的心目中,其中对扬州胜景的赞美成分已大大超过前者,成为描写古都扬州的不朽名句之一。

        有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一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张祜的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王建的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可爱之意)是扬州等。本诗中的二十四桥,在宋代依然是文人墨客的描写热点,姜夔的《扬州慢》词中有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写的虽是旧时胜地,表达的却是伤乱忧世的悲情,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王士祯以后为此桥写诗赞美的有7000余人,编成300多卷的诗集一部,一时蔚为壮观,成为文学史上的美谈。最后两句在清风明月之夜,心想友人是否和女子倚箫歌舞。此诗之美,在于景致优美,意境深远。

杜甫 寄韩谏议

        《寄韩谏议》

        作者:杜甫

        今我不乐思岳阳,身欲奋飞病在床。

        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

        鸿飞冥冥日月白,青枫叶赤天雨霜。

        玉京群帝集北斗,或骑麒麟翳凤凰。

        芙蓉旌旗烟雾落,影动倒景摇潇湘。

        星宫之君醉琼浆,羽人稀少不在旁。

        似闻昨者赤松子,恐是汉代韩张良。

        昔随刘氏定长安,帷幄未改神惨伤。

        国家成败吾岂敢,色难腥腐餐枫香。

        周南留滞古所惜,南极老人应寿昌。

        美人胡为隔秋水,焉得置之贡玉堂。

        注释:

        1、鸿飞冥冥:指韩已遁世。

        2、羽人:穿羽衣的仙人。

        3、帷幄未改:帷幄本指帐幕,此指谋国之心。

        译文:

        眼下我心情不佳是思念岳阳,

        身体想要奋飞疾病逼我卧床。

        隔江的韩注他品行多么美好,

        常在洞庭洗足放眼望八方。

        鸿鹄已高飞远空在日月之间,

        青枫树叶已变红秋霜已下降。

        玉京山众仙们聚集追随北斗,

        有的骑着麒麟有的驾着凤凰。

        芙蓉般的旌旗被烟雾所淹没,

        潇湘荡着涟漪倒影随波摇晃。

        星宫中的仙君沉醉玉露琼浆,

        羽衣仙人稀少况且不在近旁。

        听说他仿佛是昔日的赤松子,

        恐怕是更象汉初韩国的张良。

        当年他随刘邦建业定都长安,

        运筹帷幄之心未改精神惨伤。

        国家事业成败岂敢坐视观望,

        厌恶腥腐世道宁可餐食枫香。

        太史公留滞周南古来被痛惜,

        但愿他象南极寿星长泰永昌。

        品行高洁之人为何远隔江湖,

        怎么才能将他置于未央宫上?

        赏析:

        此诗属于游仙诗一类,隐约含蓄,反复涵咏,始能体味。诗前六句为第一段,写怀念韩某远在洞庭,日月更迭,思念益切。玉京六句为第二段,写朝廷小人得势,而贤臣远去。点出韩某已罢官去国。似闻六句为第三段,写听到韩某罢官原因,以张良比之,颂其高洁有才。末四句为第四段,抒写自己感想,并望韩某再度出山,为国出力。

        诗思严慎细致周密,写得隐晦曲折。格调却清新激昂,铿锵有力。

桂枝香·寄扬州马观复

        刘辰翁 桂枝香寄扬州马观复

        吹箫人去。但桂影徘徊,荒杯承露。东望芙蓉缥缈,寒光如注。去年夜半横江梦,倚危樯、参差会赋。茫茫角动,回舟尽兴,未惊鸥鹭。

        情知道、明年何处。漫待客黄楼,尘波前度。二十四桥,颇有杜书记否。二三子者今如此,看使君、角巾东路。人间俯仰,悲欢何限,团圆如故。

夜雨寄北的诗意

        夜雨寄北的诗意

        《夜雨寄北》

        作者:李商隐

        原文: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

        1、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3、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当:什么时候。

        7、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8、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9、却话:回头说,追述。

        诗意:

        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

        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

        巴蜀地区秋夜里下着大雨,

        池塘里涨满了水。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

        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烛夜谈;

        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赏析: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在前人的诗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

        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寄扬州韩绰判官注释及解释

        寄扬州韩绰判官①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②。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③。

        注释

        ①韩绰:生平不详。判官:唐时节度使、观察使的属官。②隐隐:隐隐约约、时隐时现的样子。迢迢:遥远。草木凋:一作“草未凋”。③二十四桥:扬州名胜。又名红药桥,古有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本诗即用此传说。玉人:美人。

       

        赏析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第一句写远景,给人一种动感。第二句点明时令。虽已过深秋,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这使首句的“青山”有了着落,也流露出诗人对江南山水的深情眷恋。第三、四句既写出月夜的幽静,又有声有色地用二十四桥美人吹箫的典故,探问友人近况,表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

寄扬州韩卓判官的诗意

       《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翻译: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

       注释: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一作“遥遥”。

       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凋:凋谢。

       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

       玉人:貌美之人。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一说指扬州歌妓。教:使,令。

       诗词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诗人杜牧的诗作。此诗作于诗人离开扬州以后。诗人着意刻画深秋的扬州依然绿水青山、草木葱茏,二十四桥月夜仍然乐声悠扬、清丽俊爽,以此调侃友人生活的闲逸,表达了诗人对过往扬州生活的深情怀念。全诗意境优美,清丽俊爽,情趣盎然。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注释 1.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僚属。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文宗大和七至九年(833-835),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2.迢迢:一作遥遥。 3.草未凋:一作草木凋谢。 4.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5.玉人:美人。一解指扬州的歌女;一解为杜牧戏称韩绰为玉人。[1] 译文 青山隐隐起伏,江流千里迢迢。 时今已过深秋,江南草木尚未凋谢。 扬州的二十四桥,在月色中显得格外的妖娆。 老朋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 创作背景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此诗是杜牧离开扬州以后,在江南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4],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杜牧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谊。[ 鉴赏 这首诗是当时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所作。唐代的扬州,是长江中下游最繁荣的都会,店肆林立,商贾如云,酒楼舞榭,比比皆是,“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数万,辉罗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太平广记》卷273引《唐阙文》)。“性疏野放荡”的杜牧,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出没于青楼倡家,有不少风流韵事,韩绰在这方面是他同道,所以回到长安后写诗寄赠。诗的头两句写景。第一句摄取的是远镜头,扬州一带远处青翠的山峦,隐隐约约,给人以迷离恍惚之感;江水东流悠长遥远,给人以流动轻快的感受。第二句是想象江南虽在秋天,但草木尚未完全凋零枯黄,表现优美的江南风光。这两句是从山川物候来写扬州,为后两句询问韩绰别后的情况作垫衬。最后两句的重点在于探问韩绰在清风明月之夜,是不是和歌伎们倚箫而唱,歌舞通宵。 解 读: 青山隐隐水迢迢,(远景描写——诗人站在江边,隐约遥见江对岸青山逶迤,隐于天际,江水如带,迢迢不断。)(“隐隐”和”迢迢”这两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 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秋尽江南草未凋。(诗人站在江北,遥想江南的秋景——此时时令已过了深秋,我所在的江北早已是草木凋零、一派晚秋的萧条冷落,而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还是青山绿水,风光依旧旖旎秀美。真是很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朋友啊。) 二十四桥明月夜,(江南佳景无数,但我记忆中最美的印象就是扬州二十四桥上的明月夜色。)(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但无论如何,明月照在扬州名胜二十四桥上,如诗如画、如梦如幻,深深的惆怅情思,引人遐想。这样的月色、这样的夜色多么浪漫而令人眷念啊。) 玉人何处教吹箫?(“玉人”,既可借以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从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来,此处玉人当指韩绰。)(韩绰,我的老友,当此秋尽之时,你每夜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诗人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这样,不但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两人亲昵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温,而且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诗人对自己经历和遭遇的感叹。)(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美人披着银辉,宛若洁白光润的玉人,仿佛听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诗人以调侃的语气问韩绰,实际上是对江南风光和对游人欢聚的无限向往。) [2] 二级鉴赏 这是一首调笑诗。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 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意思是说你处在东南形胜的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玉人吹箫取乐呢?意境优美,清丽俊爽,情趣盎然,千百年来,传诵不衰。

       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些有关“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信息。在今天的讨论中,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希望这些信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