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元曲三百首

zmhk 2024-05-26 人已围观

简介元曲三百首       大家好,我是小编,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元曲三百首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就一起来看看吧。1.2006年浙江语

元曲三百首

       大家好,我是小编,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元曲三百首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就一起来看看吧。

1.2006年浙江语文高考诗歌鉴赏的翻译

2.元曲三百首是元朝人的作品吗?

3.《中吕·普天乐》(滕宾)全诗翻译赏析

4.元曲三百首的内容简介

5.元曲三百首读后感

6.读《元曲三百首》感悟

元曲三百首

2006年浙江语文高考诗歌鉴赏的翻译

       叨叨令 名称: 〔正宫〕叨叨令

        作者: 无名氏

        主题词或关键词: 元曲

        栏目关键词: 元曲三百首

        体裁: 散曲

        年代: 元

        〔正宫〕叨叨令

        无名氏

        黄尘万古长安路①,折碑三尺邙山墓②,西风一叶乌江渡③,夕阳十里邯郸树④。

        老了人也么哥,老了人也么哥,英雄尽是伤心处。

        〔注释〕

        ①长安路:去往长安的路,指进京求官。此句说,古来多少人争奔走的长安路如今只留下黄尘一片。

        ②邙山:即北邙山,在今河南洛阳东北,是古代王公贵族的墓地。

        ③此句暗写项羽自刎乌江。一叶:指小船。

        ④此句暗用卢生在邯郸店中遇道士吕翁,梦里享尽荣华富贵,醒来黄粱未熟的故事比喻富贵无常。

        〔赏析〕

        这是一首感叹人生的怀古曲。开头四句为连璧对,先后列出“长安路”、“邙山墓”、“乌江渡”、“邯郸树”四种意象,分别冠以“黄尘”、“折碑”、“西风”、“夕阳”等修饰短语,使这四种意象蒙上了一层萧条、冷落的色彩。往日那些奔波功名的士子、不可一世的权贵以及叱咤风云的英雄,如今都化为烟尘,空留下令人感伤的遗迹!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时空之间的矛盾,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事实。由此引出作者深沉的慨叹:“英雄尽是伤心处!”辞气豪逸,感慨万千,发人深省。

        [正宫]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①,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

        本曲从风格上看当是文人所作。其末句即用白贲[鹦鹉曲]“侬家鹦鹉洲边住”(“却原来”为衬字)成句,看来也是写“不识字渔父”(白贲曲语)的。据元冯子振《鹦鹉曲·序》载,白曲在其时享有盛名,“有北京伶妇御园秀之属,……恨此曲无续之者”,于是冯子振逞才和白曲百余首,可见白贲曲的影响之大。而白贲曲一出,因其首句有“鹦鹉洲”,其曲原名“黑漆弩”也就改称“鹦鹉曲”,鹦鹉洲也就从原特定的地名一变为渔父居处的代称。因此,本曲“侬家鹦鹉洲边住”的那个“侬”即“我”)也很可能是个“渔父’。本曲所写意境受白曲直接影响亦较明显。

        但本曲的结构与白曲却大不相同。它先用许多扑朔迷离的笔墨描绘了一个似乎无人迹、无尘嚣的世外桃源之境。“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一条不知名的小溪,清澄透明的流水静静地淌着;登舟横渡上岸,再沿着一条弯弯小径走去,一座小小屋舍便悠然可见了。这里已隐约透出一股神迷之感。室何人居?诗人未道,他仅描绘了小屋安谧而恬静、雅淡而优美的外部环境;其地何所?诗人未明,是“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的乡村野地?还是“小桥流水有人家”(王安石诗)的郊外花村?读者难知其详。以下两句,诗人将读者引入更加神迷的境界:“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青山白云,幽邃缥缈,使人想起贾岛《访隐者不遇》中童子的答语,“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令人悬望之余,不无怅惘之感。诗人似乎知道读者会有这样的心理感受,故再用两句颇涵自得、自傲,而又不无戏谑嘲弄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重复叠唱,再将读者推向迷茫恍惚之极境,让你只好自叹凡俗,对此神秘的仙界可望而不可即,可想然不可知。若全曲到此作结,倒颇堪称之为“朦胧诗”的,“象外”之味,尽可让人作万千之想。然古代诗歌于“超以象外”后必要“得其环中”,结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正是揭其“环中”的全曲之眼。一直隐在曲中而未露其面的小屋之主倏然而出,仙界者,“渔父”居所也。有此一句,“境界全出”:那青山白云、门前流水、轻舟小径构成的极澄至净的世界,何尝是“红尘”外的仙境,又何尝是现实中实有的景观,它乃是“渔父”心灵中的圣所,理想中的“隐士”精神世界的“物化”罢了。

        “渔父”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几乎没有一个是现实中真正的渔父。自从楚辞《渔父》中诞生了一位“世人皆醒我独醉”、不与世俗争流的“渔父”后,其历代“子子孙孙”实际上便成了不求功名、不慕荣华富贵而独善其身的人格精神象征。“渔父”之咏成了古代“隐士”之歌中别具一格的支系,王维的一首“隐士诗”不妨可看作其核心主题:“永怀青岑客,回首白云间。神超物无违,岂系名与宦。”“渔父”之吟为历代文人所喜爱,绝非无因,元代尤其如此——得志而显达者咏之,以见其不失高雅;失意者又借以曲折表达其对现实的不满或失望,同时又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融化到“渔父精神”中去,以忘却现实生活的烦恼,在“超尘脱俗”的心灵净化中求得心理的平衡。白贲《鹦鹉曲》所以能享誉一时,除了其韵用“鱼模”部去声险韵外,“渔父”这一传统母题具有文人心目中特有的“精神美”魅力,难道不是最根本的原因?而本曲不惮有名作在先,效而再创,不也有这样的魅力在召唤?

        然而,如果本曲无自己的艺术魅力,恐怕早就湮没无闻了。在历代“渔父”之吟中,以青山、白云喻其高洁脱俗,以轻舟、流水状其自由洒脱,乃是众所撷取兼含比兴的意象。白曲如此,本曲亦如此。但白曲以“侬家鹦洲边住,是个不识字渔父”领起全篇,让人一下子进入传统“渔父”的既定精神境界,然后再组合意象,使其表现的精神世界得以形象化,而结句“算从前错怨天公,甚也有安排我处”与之遥相呼应,使全曲颇得爽朗豪放之风。本曲则首先隐约回环,先造其境,使人捉摸不定,产生强烈的探询感,结句则借当时人所熟知的“鹦鹉洲”指称“渔父”,点出意核,复令人再回味、咀嚼全曲,既得含蓄蕴藉之趣,又不失明朗畅达之风,虽与白曲所取意象大致相同,结构方式则别具一格。细而察之,本曲“溪边小径舟横渡”与白曲“浪花中一叶扁舟”;“青山隔断红尘路”与白曲“觉来时满目青山,”虽句中形象相同,但也各随其曲之意脉与情调,彼此不能互换,而并非增减其字而已。故其虽受白曲影响和启迪,然却是自己的创作。加上作者选押去声韵之[叨叨令]曲体,除“处”、“住”为白曲原用韵脚外,“渡”、“玉”、“路”,均是字熟而韵险,既继承了白曲“险韵”特色,又有自己的匠心,这大概是本曲并非首唱,又属“无名氏”之作却能流传至今的原因吧!

元曲三百首是元朝人的作品吗?

       在中国韵文史上,唐诗、宋词、元曲接二连三,高峰迭起,名家名作,琳琅满目。元曲作为元代文学的代表,以其独特的艺术成就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泽被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

       元曲,一方面是指诗歌新体“散曲”,一方面又指戏曲新体“北曲杂剧”。如元曲六大家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和乔吉,都是兼工散曲和杂剧的作家。

       元曲杂剧经典名篇有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白朴《梧桐雨》等。

       散曲经典名篇:

       〔双调〕沉醉东风

       送 别

       关汉卿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

       手执着饯行杯,眼搁着别离泪。

       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

       “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前调〕

       杭 州 景

       关汉卿

       〔一枝花〕普天下锦绣乡,环海内风流地。

       大元朝新附国,亡宋家旧华夷。

       水秀山奇,一到处堪游戏,这答儿忒富贵。

       满城中绣幕风帘,一哄地人烟凑集。

       〔梁州第七〕百十里街衢整齐,万余家楼阁参差,并无半答儿闲田地。

       松轩竹径,药圃花蹊,茶园稻陌,竹坞梅溪。

       一陀儿一句诗题,一步儿一扇屏帏。

       西盐场便似一带琼瑶,吴山色千叠翡翠。

       兀良,望钱塘江万顷玻璃。

       更有清溪、绿水,画船儿来往闲游戏。

       浙江亭紧相对,相对着险岭高峰长怪石,堪羡堪题。

       〔尾〕家家掩映渠流水,楼阁峥嵘出翠微,遥望西湖暮山势。

       看了这壁,觑了那壁,纵有丹青下不得笔。

       〔越调〕天净沙

       秋 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双调〕折桂令

       叹 世

       马致远

       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

       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说南柯。

       韩信功兀的般证果,蒯通言那里是风魔?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

       〔越调〕天净沙

       春

       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双调〕庆东原

       叹 世

       白朴

       忘忧草,含笑花,劝君及早冠宜挂。

       那里也能言陆贾?那里也良谋子牙?那里也豪气张华?

       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

       〔双调〕水仙子

       次 韵

       张可久

       蝇头老子五千言,鹤背扬州十万钱,白云两袖吟魂健。

       赋庄生秋水篇,布袍宽风月无边。

       名不上琼林殿,梦不到金谷园,海上神仙。

       〔中吕〕卖花声

       怀 古

       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越调〕寨儿令

       忆 鉴 湖

       张可久

       画鼓鸣,紫箫声,记年年贺家湖上景。

       竞渡人争,载酒船行,罗绮越王城。

       风风雨雨清明,莺莺燕燕关情。

       柳擎和泪眼,花坠断肠英。

       望海亭,何处越山青。

《中吕·普天乐》(滕宾)全诗翻译赏析

       三百首元曲确实是元朝人所作之曲。《元曲三百首》收选了300首作品(元曲),为任犀然所编著。元曲是在唐诗、宋词之后,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突出成就。元曲语言通俗优美、题材广泛、风格独特,有苍凉感慨的怀古之情,有激越悲壮的边塞之风,有哀婉典雅的闺怨情怀。本书收选了300首作品,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元曲的风貌。除原文外,另附有注释、曲解、曲评、背景说明,丰富,诗情画意交相呼应,让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获得更多的文化熏陶、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审美情趣。本书既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背诵元曲,也可作为精美的收藏。

元曲三百首的内容简介

       中吕·普天乐

        滕宾

        系列:元曲精选-经典元曲三百首

        中吕·普天乐

        柳丝柔,莎茵细。

        数枝红杏,闹出墙围。

        院宇深,秋千系。

        好雨初晴东郊媚。

        看儿孙月下扶梨。

        黄尘意外,青山眼里,归去来兮。

        注解

        莎茵:像毯子一样的草地。莎,即莎草。茵,垫子、席子、毯子之类的通称。

        媚:娇美。

        黄尘:暗用唐.令孤楚《塞下曲》:「黄尘满面长须战,白发生头未得归。」指官场上的风尘。

        来兮:为语气助词,相当于「吧」。

        译文

        嫩柳的枝条又柔又细,莎草如茵铺满大地。几枝红杏争闹著探出围墙,深深的庭院里把秋千系。好雨初晴,东效多美丽。看儿孙们在月下扶犁。官场的风尘已在我的心意之外,四周的青山却都在我的眼里,回来吧,学陶渊明那样回乡隐居。

        赏析

        在《普天乐》曲中,作者引用陶潜解印归田的故事,说明自己辞官也是因为「折腰惭」。又引用《南柯太守

        传》的故事,说明自己对做官也觉得犹如南柯一梦。最后抒写辞官后的生活乐趣,事实上又是对在官与辞官两种不同的生活进行对比,表明自己厌弃官场生活,向往自由的隐逸生活。

元曲三百首读后感

       元曲指元代的杂剧和散曲。元杂剧是以曲词为主,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性格鲜明的人物

       形象。就内容而言。它所描写的故事,涉及自有史以来到元代的各个朝代。触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就题材而言。元杂剧可分为爱情婚姻剧、伦理道德剧、历史故事剧等。丰富多彩的故事、形形色色的人物,以最生动、最直观的形式反映了众生百态、悲欢离合,在美与丑、善与恶、情感与理智的冲突较量中,智慧决定了人的命运。

       元代散曲,作为一种自由活泼、率真直露的新兴诗歌,成为元代文人吐露心声、抒怀泄愤的

       工具。其中爱情闺怨、叹世疾时、隐逸超脱类作品,更是在戏谑调侃、嬉笑怒骂中揭示了元代文人对生活的思考、对命运的抗争。所以,无论杂剧还是散曲,都确实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

读《元曲三百首》感悟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三座高峰。阅读元曲三百首,大家怎么写 读后感 ?来看看我精心为你整理元曲三百首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元曲三百首读后感篇一

        最近,应于语文积累的需要,我决定先背一本元曲,不过,我对元曲比较陌生,应为之前从来没有接受过元曲,故感到很新奇。

        著名的文学大师---王国维曾说过,?一代必有一代之文学。?相信大家对唐诗、宋词都比较熟悉,文学,乃一个国家对他的 文化 的代表,你想,那美国能有唐诗吗?显然是不能的,我泱泱大国,有着五千年渊源的历史,但是无法有一种文字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想法与感情,这种蕴含着一个朝代的文化底蕴的文字就应用而生,你看那现在这外国人对中国的宋词、唐诗,都很好奇,都很敬佩,关键,他们实在没有呀。我苟认为无论哪个朝代的文字都有独特的风气,列如:汉诗的雄气,初唐的华丽,盛唐的浪漫,晚唐的忧愁,宋词的豪壮(太多了),元曲呢吸收了前面罗列的文采,采万家之笔,吸万家之风,独成一体,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我希望什么时候,如今的社会能够应用而生一种独特的文体,传承下我们中国的文化,当然,这一切的一切还是靠我们现代的人呀!

        我只想强调一句话?天下的 文章 ,皆好,取长补短,才是王道。

        元曲三百首读后感篇二

        《元曲三百首》是一部文选型作品,全书共选入元好问、杨果、珠帘秀等。70位作者的291首作品,以及无名氏13首,共收录304首元曲。所有曲目按作者进行分类,每个作者名下都有相关的人物生平及创作特点,每篇作品下都有相关注释及名家赏析。

        元代是我国历史上少数由少数民族实现大一统的时代,社会的典型特征是以种族论社会地位,其中汉人与南人都属于底下的种族,在社会与政治中备受压迫,民族矛盾十分尖锐。此外,元朝没有规范的科举取士制度,知识分子难以通过科举之途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导致士族中出现一批?感士不遇?的文人典型。这种社会政治和民族的压迫,将知识分子从上层政治圈层中驱逐出来,而他们又不能融入到下层平民劳动者的阵营当中,于是,他们选择了当时社会的中间阶层?市民阶层。然而他们又不能像普通小市民一样产生对自身群体的文化认同感,这就形成了文人的尴尬境遇与失落情怀,当忧愤、悲壮的调子已经被前人和今人普遍唱罢之后,便产生了这种忧愤情怀的异化?自嘲与冷峻的幽默。

        元朝是商品经济初步发展的时期,商品经济的一个显著社会产物就是市民阶层,他们既不是上层的统治阶级也不是下层普通劳动者,市民阶级的兴起提出了一种新的文化需要,即市民文化。他有别于传统士文化的封建正统式的典雅,而是一种新式的通俗而不是情趣的文化类型,这就促使市民阶层的知识分子积极进行通俗的元曲创作,幽默正是这一种需要的表现之一。

        元代文学面临着由士文学向平民文学的转变,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庞大,鲜活的创作群体也集中在了市民阶层。怎样使文学发展适应当时社会的广泛需要是当时文学演变的主题。而通俗幽默的创作风格、通俗晓畅的语言形式正是这种文化的发展趋势。可以说,元曲的幽默化、俚俗化正是适应这种发展趋势产生的。

        总之,幽默是元曲的一大特色,幽默的创作风格为元曲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品收录作家人数众多,所选曲子来源广泛、比较有代表性,且都为传世的经典名作,独具特色。作家及作品相关介绍内容较为翔实,有助于学习者了解作家的生平及作品的创作背景,与此同时,注释及赏析内容多选自不同点评家,有助于对作品进行全面认识,是一部较为丰富、全面的介绍元曲的文选型作品,有助于初学者积累知识、开拓眼界。

        元曲三百首读后感篇三

        我曾读过唐诗、宋词,这次看到这本新版的《元曲三百首》就借了。

        以我的水平免免强强地读完了《元曲三百首》,这本元曲,本应细品慢嚼,限于时间,不求颇解,只求了解。所以这读后感也只能硬拼强凑而成。

        也许是研究元曲的人较少,这本《元曲三百首》只有注释,没有译文和时代背景,书中的元曲在小学古诗必读和课本中很少出现,读起来有些费劲。建议给小学生读的元曲不要这么多,100首就够了,最好能像宋词唐诗那样加以译文和背景。

        元曲顾名思义是曲子,其用词通俗,民间哩语多,趋近于民歌,像我这样的水平也能读懂十之七八。通俗化的文学不是更贴近民众的心呢!

        我发现元曲中 句子 中分句的格式丰富,不像格律诗限为二个分句七字或五字,比如查德卿。寄生草。感世:如今凌烟阁一层一个鬼门关,长安道一步一个连云栈。?一句就有11字、10字两分句,高克礼。天宝遗事:哎,三郎!睡海棠,都则为一曲舞《霓裳》。?一句中就有1字、2字、3字和8字四个分句。丰富的表达格式,不是更容易抒发感情和思想呢!

        我国的诗词曲,格律严谨,既要押韵又要平仄,还要有固定的格式和字数的限制,层层重重的束缚,压制了发展。虽然我喜欢读读它们,背背它们,但要我作作它们,我承认力不胜任,也无兴趣。

       一直想说说自己读完《元曲三百首》后的感悟,却还是想从最基本的元曲与诗词的区别说起。这也是我在读的过程中细细体味的。

        有人说,元曲是小众的,它没能像唐诗宋词那样流传得更广泛是因为它既不像诗也不像词,此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却是在对元曲不了解的基础上的评价。

       其实,元散曲出现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正应了马致远“青山正补墙头缺”之语,它弥补并丰富了我国诗歌乃至韵文文学的形式与内涵,补阙之功盖莫大焉。

       元曲是一种完全独特的艺术,甚至是人们通常理解的传统文学艺术中的“另类”。

       而后人往往误读元曲,甚至是一误再误。如人们非要将其与诗词捆绑在一起来谈,说什么词是“诗余”,曲是“词余”之类的话,其实曲就是曲,它是一种独立的诗体。

       它是与此前任何一体文学都判然有别的、融大俗大雅于一体的绝唱。它汲取古乐府精神,以天真率意为旨归,带着浓重的民间文学情调。

        它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文化”,是当时的“流行歌曲”。没错,娱乐性、消费性、通俗性、商业化、世俗化等等特点,它统统具备。

       所谓"时新小令”、“尖新茜意”、“说尽道透”、“曲而不屈”云云,无非是说它与正统文学的种种差异。故而对这种特殊时代的特异“时调”,必须以特殊的、严肃的阅读心理去细细体味。

       之所以元曲能与唐诗宋词并列于中国文化之巅,就是因为它的特别,它的独创,它的焕然一新。

       当我用心读进去的时候,就全然忘记了诗和词,完全是在读一种新的文体,其韵味十足、意趣盎然,令人回味无穷。

       读唐诗宋词可以百遍千遍,读元曲则更应读无数遍,方能更深理解乃至刻进心里。

       大家都来读读元曲吧,让这种中国文化精华得以继续传承,流芳千古。

       好了,今天关于“元曲三百首”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元曲三百首”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