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

是谁写的_是谁写的水浒传

zmhk 2024-05-20 人已围观

简介是谁写的_是谁写的水浒传       是谁写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讨论。我愿意与您分享我的见解和经验。1.红楼梦谁写的?2.中国人民银行

是谁写的_是谁写的水浒传

       是谁写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讨论。我愿意与您分享我的见解和经验。

1.红楼梦谁写的?

2.中国人民银行几个字是谁题写的?

3.盗墓笔记是谁写的

4.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是谁题写的?

5.《六国论》是谁的写的?

6.交通银行四个字是谁题写的?

是谁写的_是谁写的水浒传

红楼梦谁写的?

       在20世纪初,“红楼梦作者究竟是谁”这个问题曾经引起中国学界的争论,这个争论至今仍然存在。大致上可分为二说:一、红楼梦是由曹雪芹所撰写的

       曹雪芹,中国清代小说家,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其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曹雪芹白旗包衣(家奴)。 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祖父曹寅,父辈的曹颙和曹頫相继担任江宁织造达60余年之久,颇受康熙帝宠信。曹雪芹在富贵荣华中长大。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多次打击,曹頫被革职入狱,家产抄没,举家迁回北京,家道从此日渐衰微。这一转折,使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更清醒地认识了封建社会制度的实质。从此他生活一贫如洗他能诗会画,擅长写作,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小说《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披阅10载,增删5次,写出了这部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巅峰的文学巨著。《红楼梦》以其丰富的内容,曲折的情节,深刻的思想认识,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幼子夭亡,曹雪芹陷于过度忧伤和悲痛,到这一年的除夕(1764年2月1日),因贫病无医而逝世(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八年和二十九年两种说法),入葬费用由好友资助。

       二、红楼梦的作者另有其人。

       《红楼梦》第一回正文中,将作者归之为“石头”,这自然是小说家言。紧接著又提到,此书经“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而早期抄本中的大量脂批则直指曹雪芹就是作者。如甲戌本第一回有批语:“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脂批还多次说《红楼梦》的故事很多取材于曹家史实,也可作为旁证。由于脂批中透露作批者与曹雪芹及其家族关系紧密,也熟知甚至部分地参与了《红楼梦》的创作,因此脂批可以说是曹雪芹作为《红楼梦》作者的最直接证据。

       清代诗人明义在其《题红楼梦》诗序中说:“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随园故址。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余见其钞本焉。”另一位清代宗室诗人永忠作于乾隆帝三十三年的咏《红楼梦》诗题曰:“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三绝句(姓曹)”。这大概是除《红楼梦》本身和脂批之外,最早指出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的记载。明义和永忠都是曹雪芹同时代人,虽然没有证据表明他们认识曹雪芹,但他们与曹雪芹的朋友敦诚、敦敏兄弟有密切往来,因此他们的说法被认为是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但迄今没有在敦诚、敦敏兄弟的文字中找到关于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的记载。

       另外,在与曹雪芹同时代或稍晚的袁枚、裕瑞等人,以及更晚的其他人的笔记中,也都有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的记载。1921年,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在对清人笔记和曹雪芹家族考证的基础上,确定曹雪芹为《红楼梦》作者,从此成为定说。稍后脂本脂批的发现更强有力地支持了这一结论。近年来虽不断有人提出《红楼梦》作者另有其人,但均缺乏足够的证据。

       关于后40回作者

       程伟元在120回本《红楼梦序》中说,后40回中有20余回是他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找到,剩余10数回则得之于“鼓担”,他和高鹗只是“细加厘剔,截长补短”。但多数人相信,后40回实际上全出自于程高二人之手。近年来也有人提出,后40回续书者另有其人,程高确实只是作了编辑工作。也有人相信,后40回中有部分曹雪芹的旧稿。

       1981年,陈炳藻通过对红楼梦的数理统计,得出全120回皆为曹雪芹原作的结论。学术界依旧没有对此达成普遍共识。

中国人民银行几个字是谁题写的?

       天安门前人民英雄纪念碑背面的碑文是毛泽东主席起草、周恩来总理题写的。

       碑文内容: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含义:此碑文中的“三年以来”是指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三十年以来”是指以五四运动起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是指以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整个民主革命时期(1840—1949)。

       而1840年则是中国受侵略的开始。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从此弥漫着滚滚硝烟,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

       内部敌人:反动派,清政府;外部敌人:侵略者。

盗墓笔记是谁写的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而“中国人民银行”这六个字,正是董必武同志题写的。

       1947年,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分散在华北的各个解放区逐渐连成一片,为适应人员、物资的交流需要,解放区急需建立起统一的财政金融机构。

       1947年9月14日,时任华中军区司令员的张鼎丞和中共中央华东局代理书记邓子恢致电中央工委,指出“为适应前线作战,中央应立即创办联合银行或解放银行,越快越好”。

       中央工委主要负责人董必武在接到张鼎丞、邓子恢电报后,立即找到时任华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南汉宸商议。南汉宸指出,钞票制版要花费很长时间,因此确定银行名称是当务之急。

       根据后来中国人民银行第一任行长南汉宸的回忆,当时对于张鼎丞、邓子恢提出的“联合银行”或“解放银行”的名称,董必武同志都不是很满意。而当时,由于普通民众对国统区的通货膨胀已是怨声载道,国民党的中央银行,早已令老百姓谈虎色变,若叫“中央银行”,恐怕人们很难区别此“中央银行”非彼“中央银行”。

       在与何松亭同志商量的过程中,这位晋察冀边区银行的副行长提出,既然我们的军队称“人民军队”,我们的政府称“人民政府”,何不将我们的银行也称“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的名称得到了董必武同志的认可。“人民”两个字,说明了这个银行的性质,它是人民的,大众的,而不是某个官僚资本家或某个财政金融寡头的;同时,也表明了它的地位和作用,它应当是未来的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银行、中央银行。

       据已故钱币专家、曾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流通处处长及计划司副司长等职的石雷同志撰文回忆,董必武同志在拟定银行名称时说,今天我们创建的中央银行,不仅要考虑到目前解放区货币统一,还要和将来新中国的银行名称联系起来考虑。

       1947年10月2日,中央工作委员会书记刘少奇、常委董必武,在西柏坡发电报请示中央,建议成立全解放区的银行。请示中,向中央报告了派南汉宸同志到渤海与张鼎丞、邓子恢商量的情况,提出了成立解放区银行的建议,并提议,银行的名称就叫“中国人民银行”。

       中央同意这一建议,并指示让董必武组织筹备工作。于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名称就这样确定了。

       1948年6月,中央财政经济部成立,董必武任部长,薛暮桥任秘书长。在11月份召开的华北人民政府第三次政务会议上,时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的董必武在主持会议时,临时增加了两个议题,其中之一就是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统一货币。

       会上,南汉宸同志作了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统一货币的说明。会议决定,立即成立中国人民银行,任命南汉宸为总经理。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而“中国人民银行”这六个字,正是董必武同志题写的。

       董必武(1886年3月5日-1975年4月2日),原名贤琮,又名用威,字洁畲,号壁伍,男,湖北省黄州(后改黄安县,今红安县)人。中国***创始人和第一代主要***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曾经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员。

扩展资料:

       中国人民银行(英语:People'sBankofChina),简称人民银行、人行或央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也是国务院组成部门之一,总行位于北京,主要职责是拟订金融业改革和发展战略规划、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汇率政策,承担最后贷款人的责任等。

       中国人民银行的前身是中国***在1931年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

       1948年12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银行在河北省石家庄以华北银行为基础,合并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组建,并发行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是世界上资产最大的中央银行。

       

参考资料:

河北党史网-人民币上“中国人民银行”6个字究竟是谁写的?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是谁题写的?

       盗墓笔记的作者是:南派三叔

       南派三叔,本名徐磊,1982年2月20日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中国作家,南派投资公司董事长。

       2007年1月代表作《盗墓笔记》系列第一本正式出版[1]

       ,九部总销量超过1200万册。2010年陆续出版了《大漠苍狼》及《怒江之战》。2011年11月21日,南派三叔以158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2位[2]

       。2012年11月29日《盗墓笔记》系列获第七届中国作家富豪榜最佳冒险小说奖,并以850万版税荣登“2012第七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9位。

       2014年6月南派投资联合欢瑞世纪和光线传媒正式启动《盗墓笔记》大计划。

       《盗墓笔记》主要讲述了五个主要角色进入古墓探险的故事。

       出身“老九门”世家的吴邪,因身为考古学家的父母在某次保护国家文物行动时被国外盗墓团伙杀害,吴家为保护吴邪安全将他送去德国读书,因而吴邪对“考古”事业有着与生俱来的兴趣,在一次护宝过程中他偶然获得一张记载着古墓秘密的战国帛书,为赶在不明势力之前解开帛书秘密,保护古墓中文物不受侵害,按照帛书的指引吴邪跟随三叔吴三省、潘子以及神秘小哥张起灵来到鲁殇王墓探究七星鲁王宫的秘密。

       在古墓中,吴邪结识了前来探秘的王胖子并救下身份不明的阿宁,经过一系列惊险刺激匪夷所思的事件之后,众人又发现了更多未解的谜团。吴邪等人在和不明势力斗智斗勇的同时又踏上了新的探秘之旅。

《六国论》是谁的写的?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是由毛泽东主席题写的。

       1949年9月30日傍晚,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现场? 主持奠基典礼的周恩来首先致辞:为号召人民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特决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建立一个为国牺牲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随后,现场所有代表向人民英雄脱帽默哀。接着,毛泽东宣读了他亲自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撰写的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这段文字,后来由周恩来手书,被镌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

扩展资料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立背景:

       人民英雄纪念碑从1949年9月30日毛主席亲自奠基,毛主席的题字,原写在信纸上,经过放大20倍,再把放大的字往石碑上刻。直至1958年5月1日正式落成,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耗时最长的大型艺术项目。?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设不仅聚集了当时的能工巧匠, 其碑石石料的采集场面也颇为宏大。纪念碑由17000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其中采自青岛浮山的纪念碑碑心石是建碑中最主要的大石料,其石坯长14.4米,宽2.72米,厚3米,重达320吨以上,采运工作历时7个半月,于1953年4月1日动工至10月16日大石料运抵天安门广场工地,从开采到运输共计7116名工人参与其中。

       人民网-档案君人民英雄纪念碑

交通银行四个字是谁题写的?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解析:

        苏洵《六国论》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草,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

        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象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 *** 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他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威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用不赂秦的手段战胜秦国的形势。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六国论》赏析

        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

        苏洵的《六国论》不同于以上两篇。苏洵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这是苏洵高出其二子的地方。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赂秦”。六国的失败,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不能坚持“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加上战国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统一,符合人们的愿望。秦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苏洵对此并非不知,他在文中也承认这一点:“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然而作者用意不在此,他的意图是点明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以此警告宋朝统治者,不要用贿赂的方法对待契丹和西夏,要用武力,要抵抗。明代何仲默说过:“老泉论六国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宋朝建国后,宋太祖片面地接受唐朝藩镇割据,尾大不掉,以至灭亡的教训,采取了“虚外实内”的政策,削弱边关的实力,调集重兵驻守京城。结果造成了边关的空虚。辽国乘虚而入,屡犯边疆。宋太宗继位后,曾两次派兵击辽,均遭失败。后宋太宗两次进攻幽州,企图夺回幽云十六州,又遭败绩。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大兵压境,直逼澶州城下(今河南濮阳),威胁汴京开封。于是,宋与辽签定了“澶渊之盟”,答应向辽输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到了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辽再次要挟,宋只得增加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第二年(1043年),西夏也来要,又是赐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人民的血汗就在这种纳赐之中,付之东流。苏洵对此痛心疾首,他借古喻今,纵横恣肆,痛陈利弊,对当权者进行规劝,希望其改弦易辙,增强国力,与敌斗争。苏洵的议论虽不无可商榷处,但总的立论是正确的,并且不幸为苏洵所言中:就在苏洵死后六十年,终于发生了“靖康之变”(1126年),北宋重蹈了六国的覆辙,为后起的金所灭,徽、钦二帝被俘,客死异国他乡。

        《六国论》除去在立论上具有借题发挥、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外,在论证的严密性、语言的生动性上也堪称典范。第一段的逻辑性是非常严密的。作者开篇亮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宗明义,直截了当,使读者一眼就抓住了论者的中心。然后,作者解释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就指出了贿赂的危害,言简意赅,要言不烦。再后,作者设问:“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答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就使得文章逻辑严密,无懈可击。最后一句总结全段:“故曰弊在赂秦也。”这一段起到了“纲”的作用,后面的二、三两段实际上是围绕第一段展开的。

        本文的语言生动有力。议论性的句子简捷有力,叙述性的句子生动感人。比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些叙述语言本身带有主观感情,还有描述的特点。作者还运用引用、对比、比喻等手法,使语言灵活多样,增强了表达效果。本文的句式也整饬有度,特别是四字句占了一定比例,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富有节奏感。

        欧阳修评价苏洵的文章说:“吾阅文士多矣,独喜尹师鲁、石守道,然意犹有所未足,今见子(苏洵)之文,吾意足矣。”的确如此,苏洵此文,奔腾上下,纵横出入,气势犹如江河决口。他见识深远,眼光犀利,议论精辟透彻,足警世人。无怪乎本文近千年来盛传不衰!

       郑孝胥。郑孝胥(1860-1938),中国近代政治人物、诗人、书法家。福建省闽侯人。1882年清光绪八年举人,曾历任广西边防大臣,安徽广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

       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1932年任伪满洲国总理大臣兼文教总长。善楷书,取径欧阳询及苏轼,得力于北魏碑。所作苍劲朴茂。为诗坛“同光体”倡导者之一。交通银行”四字书写者。

扩展资料

       交通银行发展历程: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交通银行上海分行接管了位于上海公共租界外滩14号的德华银行的文艺复兴风格的4层大楼。

       1987年4月1日,重新组建后的交通银行正式对外营业,成为中国第一家全国性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设在上海江西中路200号(原金城银行大楼);现时,交通银行总行已迁往上海浦东的银城中路188号。

       2005年6月23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港交所:3328,成为首家在境外上市的中国内地商业银行。

       人民网-作为书法家的郑孝胥

       百度百科-交通银行

       百度百科-郑孝胥

       好了,今天关于“是谁写的”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是谁写的”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