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

伯牙鼓琴_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

佚名 2024-02-26 人已围观

简介伯牙鼓琴_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大家好,我很乐意和大家探讨伯牙鼓琴的相关问题。这个问题集合涵盖了伯牙鼓琴的各个方面,我会尽力回答您的疑问,并为您带来一些有价值的信息。1.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注释2.伯牙鼓琴原文及注释3.伯牙鼓琴的故事内容概括4.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是什么意思?5.《伯牙鼓琴》原文和翻译?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注释伯牙鼓琴原文,翻译及注释如下:原文: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

伯牙鼓琴_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

       大家好,我很乐意和大家探讨伯牙鼓琴的相关问题。这个问题集合涵盖了伯牙鼓琴的各个方面,我会尽力回答您的疑问,并为您带来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1.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注释

2.伯牙鼓琴原文及注释

3.伯牙鼓琴的故事内容概括

4.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是什么意思?

5.《伯牙鼓琴》原文和翻译?

伯牙鼓琴_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

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注释

       伯牙鼓琴原文,翻译及注释如下:

       原文: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翻译: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琴声。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

       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

       注释:

       1、善:擅长,善于。

       2、鼓:弹奏。

       3、听:倾听。

       4、绝:断绝。

       5、志在高山:心中想到高山。

       6、曰:说。

       7、善哉: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即"好啊"、“妙啊”或“太棒了”。善,好;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8、峨峨:高。

       9、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10、若:像……一样。

       11、洋洋:广大。

       12、念:心里所想的。

       13、必:一定,必定。

       14、之:他。

       15、谓:认为,以为。

       16、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17、乃:就。

       18、复:再,又。

       19、弦:在这里读作xián的音。

       20、志在流水:心里想到河流。

       21、阴:山北或水南为阴。反之,山南水北为阳。

伯牙鼓琴原文及注释

       伯牙鼓琴

《吕氏春秋》?〔先秦〕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文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泰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注释

       鼓:弹奏。

       听:倾听。

       绝 :断绝。

       志在太山:心中想到高山。

       太山: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

       曰:说。

       善哉: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即“好啊” 、“妙啊”或“太棒了”。善,好;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巍巍:高。

       乎: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 :像……一样。

       少选:一会儿,不久。

       志在流水:心里想到河流。

       汤汤乎若流水:像流水一样浩荡。

       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

       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此后,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终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简析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了。“伯牙绝弦”是交结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主持下, 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道家学说"为主干,以名家、法家、儒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一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儒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儒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杂家的代表作, 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

       《吕氏春秋》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 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 。

伯牙鼓琴的故事内容概括

       伯牙鼓琴原文及注释如下:

       《伯牙鼓琴》原文: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注释:

       1、鼓:弹奏。

       2、曰:说。

       3、善哉: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

       4、善:好。

       5、哉:语气词,表示感叹。高。

       6、乎:语气词,相当于“啊”。一会儿,不久。

       7、终身:一生,一辈子。

《伯牙鼓琴》的译文和创作背景

       《伯牙鼓琴》译文: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泰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伯牙鼓琴》创作背景:

       《伯牙鼓琴》节选自《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了春秋时期楚国人俞伯牙和锺子期,虽然社会地位悬殊,但却因琴曲相识相知的故事。由于这个故事,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称作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是什么意思?

       原文

伯牙鼓琴

《吕氏春秋》?〔先秦〕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文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泰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注释

       鼓:弹奏。

       听:倾听。

       绝 :断绝。

       志在太山:心中想到高山。

       太山: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

       曰:说。

       善哉: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即“好啊” 、“妙啊”或“太棒了”。善,好;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巍巍:高。

       乎: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 :像……一样。

       少选:一会儿,不久。

       志在流水:心里想到河流。

       汤汤乎若流水:像流水一样浩荡。

       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典故背景

       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

       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此后,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终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简析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了。“伯牙绝弦”是交结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主持下, 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道家学说"为主干,以名家、法家、儒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一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儒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儒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杂家的代表作, 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

       《吕氏春秋》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 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 。

作者简介

       吕不韦(?-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 战国末年卫国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为秦国丞相,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孙。

《伯牙鼓琴》原文和翻译?

       翻译:

       每次弹的时候,钟子期都能听出琴声中所表达的含义。

       一、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二、译文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则善于欣赏音乐。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在登高山。钟子期高兴地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大山!”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到了汪洋的江海!”伯牙每次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领会到伯牙所想。

       有一次,伯牙去泰山的北面游玩,游兴正浓的时候,突然天空下起了暴雨,于是他们来到一块大岩石下面避雨,伯牙心里突然感到很悲伤,于是就拿出琴弹了起来。开始弹连绵细雨的声音,后来又弹大山崩裂的声音。

       每次弹的时候,钟子期都能听出琴声中所表达的含义。伯牙于是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能想象出我弹琴时所想的意境,我的琴声无论如何也逃不掉你的听力!”

       三、出处

       《列子·汤问》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列子》又名《冲虚真经》。是战国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出现以后,便尊之为《冲虚真经》,且封列子为冲虚真人,其学说被古人誉为常胜之道。是中国古代先秦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子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

       其书默察造化消息之运,发扬黄老之幽隐,简劲宠妙,辞旨纵横,是道家义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作品赏析

       《列子》又名《冲虚经》,属于早期黄老道家的一部经典著作。其思想主旨本于黄老、近于老庄,追求了一种冲虚自然的境界。在《冲虚经》的种种名言及寓言故事里,都体现了道家对精神自由的心驰神往,而它宏阔的视野、精当的议论和优美的文笔又使人领略到子学著述隽秀、凝炼而警拔的散文之美。

       《汤问》一篇,笔锋横扫天下,天地至理,万物奥妙。

       文中载有诸多超逸绝尘的神话传说,极言天地之广阔无垠,万物之繁冗驳杂,以期突破世人囿于视听的浅陋常识,消除种种流于表象的巨细、修短、同异分歧,列子先借由殷汤与夏革的对话,畅谈时空的无极无尽,并且难能可贵地表达了“天地亦物”的宇宙观;

       再通过大禹和夏革的两段言论,说明自然界的生息变幻以及人世间的寿夭祸福都是无所待而成,无所待而灭,即使博学多识的圣人也未必能够通晓其中的规律与奥秘。

       三、作者简介

       列子(大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即战国年间,享年75岁),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名寇,又名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 。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道学者、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是东晋人张湛所辑录增补的,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百度百科-伯牙与钟子期

       《伯牙鼓琴》原文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鼓琴》翻译: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泰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这两则短小的文言文,讲的都是与中国古代艺术家有关的故事,叙事简洁,余味悠长。

       《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第十四卷《孝行览.本味》。大意是: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想着高山时弹琴,锺子期说: “弹得好呀,就像那巍峨的高山。”不一会儿,伯牙又想到流水,锺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浩浩汤汤的流水。“”锺子期死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文中,“方鼓琴”的“方”意为“刚刚”,“足”意为“值得”。

       课文共4句话,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 了伯牙与锺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将自己的情操和志向融人琴声,锺子期每次都能快速、准确地听出来。“善哉乎鼓琴”表现了锺子期对伯牙高超琴艺的赞叹;“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是锺子期对琴声的描述,更表明他真正听懂了伯牙通过琴声表现出的情怀。锺子期知其“音”,更知其“志”。喜遇知音,伯牙是怎样的欣喜?故事中没有描述,而是在第二部分写了伯牙失去知音之悲。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因为他“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无足”一词, 充分表现了伯牙失去知音的巨大痛苦和不再弹琴的决绝态度。文章用墨极简、但面面感很强,富有想象空间。

       《书戴嵩画牛》是苏轼为唐代画家戴嵩的《斗牛图》写的一题跋, 讲了一件趣事: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数以百计。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 杜处土尤其珍爱。他用玉做了面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有一天, 他摊 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牛打斗的时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 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文中“数”读shù, 意为“计算”:“今”意为“现在”。

       课文有两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先写杜处土对《斗牛图》的喜爱。 他把《斗牛图)》当成“尤所爱”的宝贝,不惜成本把它装裱成“锦囊玉轴”,而且“常以自随”。第2自然分两个部分,先叙述杜处士和牧童对话。又引用古人的话“耕当同奴, 织当问婢”,说明了艺术创作离不开细心观察,强调了艺术家应该向富有实践经验的劳动人民虚心学习。课文刻画人物神态的语言,准确生动,如,牧童的“拊掌大笑”,杜处土的“笑而然之”,两者相映成趣,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牧童关于两牛相斗的话,既简洁又生动。

       今天关于“伯牙鼓琴”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主题,并从我的回答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