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

夏日南亭怀辛大_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zmhk 2024-05-26 人已围观

简介夏日南亭怀辛大_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夏日南亭怀辛大的今日更新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它涉及到许多方面。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夏日南亭怀辛大的最新动态,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

夏日南亭怀辛大_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夏日南亭怀辛大的今日更新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它涉及到许多方面。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夏日南亭怀辛大的最新动态,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帮助。

1.《夏日南亭怀辛大》描写了什么情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夏日南亭怀辛大》原文赏析

3.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赏析

4.夏日南亭怀辛大(4分)孟浩然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5.夏日南亭怀辛大的诗意是什么?

6.夏日南亭怀辛大诗人情感变化

夏日南亭怀辛大_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夏日南亭怀辛大》描写了什么情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译文:  傍山的日影忽然西落了,池塘上的月亮从东面慢慢升起。披散着头发在夜晚乘凉,打开窗户躺卧在幽静宽敞的地方。一阵阵的晚风送来荷花的香气,露水从竹叶上滴下发出清脆的响声。正想拿琴来弹奏,可惜没有知音来欣赏。感慨良宵,怀念起老朋友来,整夜在梦中也苦苦地想念。

       作品鉴赏:  本诗抒发了诗人对老友的怀念。诗人捕捉住生活中的感受,描绘了夏夜乘凉的悠闲自得,只是不觉中生出了没有知音的感慨,以至梦中都会苦苦想念。诗人描写感受细腻,语言流畅自然,寄情于景,韵味十足。

《夏日南亭怀辛大》原文赏析

       《夏日南亭怀辛大》表达诗人对老友的怀念之情。原文如下: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译文:

       夕阳曳着徽光匆匆地依山西沉,初月傍着池塘渐渐地东升。

       (最宜人的莫过于黄昏时分,)去冠散发,我随意地纳凉;推开了长窗,卧对着庭院,心儿一片闲适,庭院一片宽敞。

       晚风吹送来荷花的幽香,凉露敲打出竹林的清响。我真想(和着这夏夜的天籁)取琴抚弦,可惜周围谁是知音,谁能欣赏?

       我因而分外怀念你故友辛大;终夜愁思啊,愿和你梦中相对共欣赏。

       《夏日南亭怀辛大》赏析

       诗题“夏日南亭怀辛大”,诗则以夏夜清景与闲居怀人之情交叠而下,情由景生,景因情转,景愈清而思愈深,遂于自然宽舒中极清澄悠远之思,最能见出孟诗的特色。

       全诗看似平顺,而景情相生的结构,极具匠心;看似平淡,而滋润有味。淡而能腴,似近而远;若不经意处,却见举重若轻的功力,清秀之中,更有一种萧散的野趣,是为孟诗胜境。

       “荷风”“竹露”一联是名句,佳在近而能远,上句由嗅觉着墨,下句由听觉落笔,既切合夜中不易见物之实际,又营构起幽美静谧、缥缈空灵的境界,为下文的宝远之思作了铺垫。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赏析

       《夏日南亭怀辛大》原文赏析1

古诗《夏日南亭怀辛大》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消响。

        欲取鸣琴弹,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终霄劳梦想。

        作品赏析

简析:

        这首诗充满怀念故人的情绪,写出闲适自得的情趣,表达出无知音的感慨。文字行如流水,层递自然,极富韵味。

        ① :诗题一无“夏日”。

        ② 夕:一作“夜”。

注解:

        1、山光:山上的日光。

        2、池月:即池边月色。

        3、轩:窗。

韵译:

        夕阳忽然间落下了西山,

        东边池角明月渐渐东上。

        披散头发今夕恰好乘凉,

        开窗闲卧多么清静舒畅。

        清风徐徐送来荷花幽香,

        竹叶轻轻滴下露珠清响。

        心想取来鸣琴轻弹一曲,

        只恨眼前没有知音欣赏。

        感此良宵不免怀念故友,

        只能在夜半里梦想一场。

评析:

        此诗写夏夜水亭纳凉清爽闲适和对友人的怀念。

        诗的开头写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为纳凉设景。三、四句写沐后纳凉,表现闲情适意。五、六句由嗅觉继续写纳凉的真实感受。七、八句写由境界清幽想到弹琴,想到“知音”、从纳凉过渡到怀人。最后写希望友人能在身边共度良宵而生梦。全诗感情细腻,语言流畅,层次分明,富于韵味。“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句,纳凉消暑之佳句。

        浩然诗的特色是“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皮日休),虽只就闲情逸致作清描淡写,往往能引人渐入佳境。《夏日南亭怀辛大》是有代表性的名篇。

        诗的内容可分两部分,即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同时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开篇就是遇景入咏,细味却不止是简单写景,同时写出诗人的主观感受。“忽”、“渐”二字运用之妙,在于它们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实际的感觉(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只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池”字表明“南亭”傍水,亦非虚设。

        近水亭台,不仅“先得月”,而且是先退凉的。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散发”不梳,靠窗而卧,使人想起陶潜的一段名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与子俨等疏》)三四句不但写出一种闲情,同时也写出一种适意──来自身心两方面的快感。

        进而,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种快感:“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诗句表达的境界宜乎“一时叹为清绝”(沈德潜《唐诗别裁》)。写荷以“气”,写竹以“响”,而不及视觉形象,恰是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

        “竹露滴清响”,那样悦耳清心。这天籁似对诗人有所触动,使他想到音乐,“欲取鸣琴弹”了。琴,这古雅平和的乐器,只宜在恬淡闲适的心境中弹奏。据说古人弹琴,先得沐浴焚香,屏去杂念。而南亭纳凉的诗人此刻,已自然进入这种心境,正宜操琴。“欲取”而未取,舒适而不拟动弹,但想想也自有一番乐趣。不料却由“鸣琴”之想牵惹起一层淡淡的怅惘。象平静的井水起了一阵微澜。相传楚人钟子期通晓音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品道:“巍巍乎若太山”;志在流水,子期品道:“汤汤乎若流水。”子期死而伯牙绝弦,不复演奏。(见《吕氏春秋·本味》)这就是“知音”的出典。由境界的清幽绝俗而想到弹琴,由弹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纳凉过渡到怀人上来。

        此时,诗人是多么希望有朋友在身边,闲话清谈,共度良宵。可人期不来,自然会生出惆怅。“怀故人”的情绪一直带到睡下以后,进入梦乡,居然会见了亲爱的朋友。诗以有情的梦境结束,极有余味。

        孟浩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意感受。此诗不过写一种闲适自得的情趣,兼带点无知音的感慨,并无十分厚重的思想内容;然而写各种感觉细腻入微,诗味盎然。文字如行云流水,层递自然,由境及意而达于浑然一体,极富于韵味。诗的写法上又吸收了近体的音律、形式的长处,中六句似对非对,具有素朴的形式美;而诵读起来谐于唇吻,又“有金石宫商之声”(严羽《沧浪诗话》)。

《夏日南亭怀辛大》原文赏析2

原文: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诗词赏析:

        本诗抒发了诗人对老友的怀念。诗人捕捉住生活中的感受,描绘了夏夜乘凉的悠闲自得,只是不觉中生出了没有知音的感慨,以至梦中都会苦苦想念。诗人描写感受细腻,语言流畅自然,寄情于景,韵味十足。

        诗的内容可分两部分,既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同时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开篇就是遇景入咏,细味却不止是简单写景,同时写出诗人的主观感受。“忽”、“渐”二字运用之妙,在于它们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实际的感觉(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只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池”字表明“南亭”傍水,亦非虚设。

        近水亭台,不仅“先得月”,而且是先退凉的。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散发”不梳,靠窗而卧,使人想起陶潜的一段名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与子俨等疏》)三四句不但写出一种闲情,同时也写出一种适意——来自身心两方面的快感。

        进而,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种快感:“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诗句表达的境界宜乎“一时叹为清绝”(沈德潜《唐诗别裁》)。写荷以“气”,写竹以“响”,而不及视觉形象,恰是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

        “竹露滴清响”,那样悦耳清心。这天籁似对诗人有所触动,使他想到音乐,“欲取鸣琴弹”了。琴,这古雅平和的乐器,只宜在恬淡闲适的心境中弹奏。据说古人弹琴,先得沐浴焚香,屏去杂念。而南亭纳凉的诗人此刻,已自然进入这种心境,正宜操琴。“欲取”而未取,舒适而不拟动弹,但想想也自有一番乐趣。不料却由“鸣琴”之想牵惹起一层淡淡的怅惘。象平静的井水起了一阵微澜。相传楚人钟子期通晓音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品道:“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品道:“洋洋兮若流水。”子期死而伯牙绝弦,不复演奏。(见《吕氏春秋·本味》)这就是“知音”的出典。由境界的清幽绝俗而想到弹琴,由弹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纳凉过渡到怀人上来。

        此时,诗人是多么希望有朋友在身边,闲话清谈,共度良宵。可人期不来,自然会生出惆怅。“怀故人”的情绪一直带到睡下以后,进入梦乡,居然会见了亲爱的朋友。诗以有情的梦境结束,极有余味。

        孟浩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意感受。此诗不过写一种闲适自得的情趣,兼带点无知音的感慨,并无十分厚重的思想内容;然而写各种感觉细腻入微,诗味盎然。文字如行云流水,层递自然,由境及意而达于浑然一体,极富于韵味。诗的写法上又吸收了近体的音律、形式的长处,中六句似对非对,具有素朴的形式美;而诵读起来谐于唇吻,又“有金石宫商之声”(严羽《沧浪诗话》)。

《夏日南亭怀辛大》原文赏析3

        诗句欲取鸣琴弹,慨无知音赏。

        出处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意思注释 鸣琴: 即琴。恨: 遗憾。知音: 能听懂琴声的人。赏: 欣赏。

        句意 想拿琴来弹, 可惜没有知音来欣赏。

        鉴赏 我想要拿出琴来弹奏,却怨恨没有知音来欣赏。“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这两句诗是借知音难寻,来发抒作者怀才不遇的痛苦。凡是有满腹才华却不受重用的人都可用这两句诗,来形容他内心的落寞凄楚。

        用法例释

        一、用以形容想弹琴奏 曲,但遗憾没有知音欣赏。[例]那白衣 女子身前放了一架古琴,只见她伸出纤 纤玉手,在琴弦上轻轻一拂,发出一串 清音,跟着轻叹道:“欲取鸣琴弹,恨无 知音赏。这位兄台,适才是你听我弹琴 吗?”(秋叶寒《剑品注》)

        二、用以比喻因 无人了解、欣赏自己的才艺或所干的事 业而抱憾。[例]劳动一天下来,筋骨松 软的他面对如豆的油灯,在装裱和绘画 的天地里徜徉,其技艺日见增深,这时 他愈发觉得“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了。(李存葆《清泉出山未染尘》)

        全诗

        《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消响。

        欲取鸣琴弹,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终霄劳梦想。

        全诗鉴赏

        这首诗写夏夜池边水亭乘凉时的清爽闲适和对友人的怀念, 写出闲适自得的情趣,表达出知音难觅的感慨。夏日纳凉,本是人间细琐 之事,但作者于细微处见深情,诚如《唐诗镜》评孟诗云:“孟浩然材虽浅 窘,然语气清亮,诵之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这首诗堪称代表。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开 篇自然入笔,《王孟诗评》说此处“起 处似陶,清景幽情,洒洒楮墨间”。日 落西山,一轮明月渐渐升起,月影在 池水中荡漾。“忽”、“渐”二字写得 妙,日落月起,一快一慢,表现出作者 厌恶日晒而凉爽即来的心理愉悦。 “池”字暗合“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俗 语,给人无限心理期待。“散发乘夕 凉,开轩卧闲敞”,诗人沐浴之后,洞 开亭户,“散发”不梳,靠窗而卧,这一 系列的动作,自然闲适,很好地体现 了作者的隐士之情和隐者风范。一 “凉”字、一“敞”字,流露出的是作者身心为之大放的情境。语序的有意颠 倒,起到了一种更加奇妙的艺术效果。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两句,是被历代推崇的写景佳句。晚风徐 来,荷花浓郁的芳香入体入心,夜阑人静,露滴翠竹之声清晰可闻。“送” 字是拟人化手法,也写出晚风的可亲。“清响”二字更显夏夜之宁静,同时 也反映了诗人隐居生活中心境的平和。这两句,前写嗅觉,后写听觉,却 触动赏诗者的五官四肢,宛若身处这夏日的凉爽之中。《唐诗选脉会通评 林》引陈继儒的话评说这两句:“风入松而发响,月穿水而露痕,《兰山》、 《南亭》二诗深静,真可水月齐辉,松风比籁。”在这恬静适意的夏夜,没有 知己畅谈,那么就弹琴聊以自遣吧。可是又无知音欣赏,寂寞之感倍增, 于是更加怀念故人。作者于落笔之处才点题,表露心迹。知音难觅,本是 文人的普遍的文化情怀,这里说无知音,至少有两层含意。一是说,辛大 是作者的知音,要是此时他在这里该有多好。二是指作者仕途中无引荐 的伯乐,在这宁静的夏夜,对月抒情,想朋友的同时也在想自己的人生。

        全诗感情细腻,文字行如流水,淡而有味,是清新而浑然一体的名篇。 诵读起来,也有一种音乐之美。

夏日南亭怀辛大(4分)孟浩然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

        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

        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

        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

        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

        终宵劳梦想。

        孟浩然诗鉴赏

        这首诗抒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和对友人的怀念。是孟浩然的五古名篇。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五言古诗的语言风格一般要求古朴、粗拙,以便获得一种类似汉魏古风的古朴森茂韵致。但孟浩然在这首诗里所要抒写的,是一种清爽闲逸、其中夹着淡淡惆怅的情绪,就不便采取朴拙、拗峭的语言了。因此,诗人在写法上有意吸取了五言近体诗的音律美和形式美的长处。首先它不用散体单行,而在中间六句采取似对非对的句式,使语言比较整饰,具有朴素的形式美。其次,注意语言的平易、浅近,声音的响亮动听,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再次,在韵脚方面,它有意采用宏亮级的“江阳”部韵,清亮爽口、铿锵悦耳。而为了保持古诗的特色,诗中不用平声韵,全部押仄声韵。全篇五个韵,除了第一韵“上”字是去声外,其余“敞”、“响”、“赏”、“想”、全是上声。加强了诗的音乐美。由于上声字诵读时声音是从高往低,又由低向高,给人以悠扬起伏的感觉,用它们作韵脚,使节奏较为舒缓,很契合这首诗所抒写的悠闲自得情绪。更充分地表现了题旨。

        这里还想指出,诗中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二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论说“一时叹为清绝”,除了景色美之外,同它们的音乐美也大有关系。诗句中的去声字“送”和“淡”,特别是入声字“滴”,声情并妙。读到这个“滴”字,真使人感到唇吻之间有竹露清脆地然而又是细微地滴落的清响。

        对于孟浩然诗歌语言音调的和谐优美,古代诗论家早已有人认识到了。南宋的严羽说:“孟浩然之诗,讽咏之久,有金石宫商之声。”(《沧浪诗话·诗评》)

        明代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也赞扬孟诗“语气清亮,诵之如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清朝翁方纲则云:

        “读孟公诗且毋论怀抱,毋论格调,只其清空幽冷,如月中闻磬,石上听泉。”(《石洲诗话》卷一)

        诗歌语言的音乐美,作为流动的情感的节奏、音响的表现,能够深深地打动人心,从而表现、加强和升华诗的抒情美。而孟浩然的许多诗之所以被人们广为传诵,正在于它们使外在的音乐美与内在的抒情美达到了高度的融合。

        除了音乐美,这首诗鲜明地体现了浩然诗“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皮日休)的艺术特色。诗人以细腻入微,清新绝妙的景物描写,创造了清幽散淡的意境。

        整理:zhl201612

夏日南亭怀辛大的诗意是什么?

       

       小题1:嗅觉;听觉;清幽(清净)

       小题2:纳凉的悠闲和对友人的怀念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比较简单,从“香气”“清响”可知从“嗅觉”“听觉”渲染氛围。:“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因此渲染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小题2:

       试题分析: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描绘了夏夜乘凉的悠闲自得。由境界的清幽绝俗而想到弹琴,由弹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纳凉过渡到怀人上来。因此本诗表达了诗人的两种情怀:纳凉的悠闲和对友人的怀念。

夏日南亭怀辛大诗人情感变化

       《夏日南亭怀辛大》的诗意:

       夕阳的余晖匆匆向西落,池塘边的明月渐渐东上。

       披散开头发来迎接晚凉,开窗高卧多么闲适敞朗。

       微风掠过荷花送来清香,露珠暗滴竹叶发出清响。

       本想取出鸣琴弹奏一曲,却遗憾没有知音来欣赏。

       想到此怀念起我的老友,夜半梦中还苦苦把他想。

       原文: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此诗描绘了夏夜乘凉的悠闲自得,抒发了诗人对老友的怀念。开头写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为纳凉设景;三、四句写沐后纳凉,表现闲情适意。

       五、六句由嗅觉继续写纳凉的真实感受;七、八句写由境界清幽想到弹琴,想到“知音”,从纳凉过渡到怀人;最后写希望友人能在身边共度良宵而生梦。全诗写景状物细腻入微,语言流畅自然,情境浑然一体,诗味醇厚,意韵盎然,给人一种清闲之感。

整体赏析

       孟浩然诗的特色是“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皮日休),虽只就闲情逸致作清描淡写,往往能引人渐入佳境。《夏日南亭怀辛大》就是有代表性的名篇。

       孟浩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意感受。此诗不过写一种闲适自得的情趣,兼带点无知音的感慨,并无十分厚重的思想内容;然而写各种感觉细腻入微,诗味盎然。文字如行云流水,层递自然,由境及意而达于浑然一体,极富于韵味。

       面清美,怀人情深。夕阳一霎时间,就悄悄地西沉落山,东方的明月渐渐地升起来了,月光轻轻泻入了庭院荷塘。这是一种令人十分惬意的美景,人觉恬淡、闲适。晚风清凉,我披散头发,无拘无束,一个人推开了窗躺卧于家,心情舒畅。此时四周静寂,我眺望素淡月色,忽然闻到了荷塘边传来的阵阵荷香,露珠在竹叶上潺潺滴响。在如此良夜,我多么想弹琴奏起一曲悦耳的清音,只可惜啊,没有知音共同欣赏。假若现在老朋友辛大你能和我在一起,该多好啊,我痛苦伤心一晚上在梦中把你怀想。

       诗歌前二句,太阳下落,池月东升,交待了怀辛大的时间,同时写出了怀人的起因。后二句写诗人无拘无束的自由洒脱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眼前美景的热爱,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的寂寞孤独。下面“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表面是写诗人闻到了荷香的芬芳,听到了竹叶上潺潺的露珠声,表层写诗人的喜悦,实则写诗人的孤独惆怅,作者以动写静,状其心中莫名的寂寞悲哀。为什么这样讲呢?正由于南亭静,所以才会闻到荷香,正由于静,所以才听到竹叶上的露珠声,连露珠的声音都能听见,你说这地方静不静?正由于南亭静得可怕,静得无奈,所以诗人自然会想到琴,希望用琴声打破这寂寞,希望用美妙弦音与眼前美景相谐和。可是遗憾啊,故人不在,我纵能弹山高山流水阳春白雪般的高雅深曲,可是谁能与我共欣赏,谁能读懂我的意,与我共鸣?同欢?诗人想到此,怀人之情已不可收,到“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怀人的心思达到高潮。

       这首诗思路明晰:山光落池月升——乘夕凉——闻香知响——欲取琴——终宵劳梦想。诗歌中诗人情绪起伏明显:起初明月东升,心境恬适,接着自己散发开轩,心境激奋放纵畅快,跟下来,闻香听清响,心境渐趋寂寞,欲取鸣琴恨无知音,心境转入无限遗憾,最后,尽管无人赏,但怀人依然不已,终宵劳梦思念达到极点。可以说,诗人的感情并不单一,而是一波三折,经过一个恬适——放纵欢快——寂寞——遗憾——无尽思念无边惆怅的过程。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还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白描,开头“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简笔勾勒出了一个恬静可人的月夜图。二是重细节,重衬托,如“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反衬出人的寂寞。三重含蓄,言有尽而意无止。如最后两句“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句,作者如何怀人,心情怎样难受,心态如何变化,这都留给了读者。

       好了,今天关于夏日南亭怀辛大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夏日南亭怀辛大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这个话题夏日南亭怀辛大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