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望江南温庭筠_望江南温庭筠拼音版

zmhk 2024-05-20 人已围观

简介望江南温庭筠_望江南温庭筠拼音版       大家好,我是小编,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望江南温庭筠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就一起来看看吧。

望江南温庭筠_望江南温庭筠拼音版

       大家好,我是小编,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望江南温庭筠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就一起来看看吧。

1.温庭筠的“望江南”拼音版

2.唐代诗人温庭筠的望江南表现了怎样的形象

3.《望江南》时间: 事件: 景物: 人物感情: 词作主旨: 《武陵春》时间: 事件: 景物: 人物情感: 词作

4.望江南温庭筠写作背景

5.过尽千帆皆不是----《温庭筠 望江南》赏析

望江南温庭筠_望江南温庭筠拼音版

温庭筠的“望江南”拼音版

       望江南wàng jiāng nán

       shū xǐ bà , dú yǐ wàng jiāng lóu 。?

       guò jìn qiān fān jiē bú shì , ?

       xié huī mò mò shuǐ yōu yōu 。?

       cháng duàn bái píng zhōu 。

       望江南,词牌名。又名《忆江南》、《梦江南》、《江南好》。《金奁集》入“南吕宫”。段安节《乐府杂录》:“《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镇浙日,为亡妓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廿七字,三平韵。中间七言两句,以对偶为宜。第二句亦有添一衬字者。宋人多用双调。代表作有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等。

       《望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据说,它是唐代宰相李德裕为悼念爱妾谢秋娘所作。段安节《乐府杂录》中记载:“《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镇浙日,为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后来因为唐代白居易曾依其句格而做《忆江南》三首,但嫌其名不雅,遂改名为《忆江南》。此调二十七字。首句为三字句。第二句为仄起平韵之五字句,句法上二下三。第三句为仄起仄收之七字句,第一、第三字平仄可不拘。第四句为平起平韵之七字句。第五句句法与第二句同,故第一字可平可仄。此调三、四两句,其句法全与平起七言诗中之颔联无异;是以作者多用对偶求工整,历来词家,正多其例也。

参考资料

       百度知道:/item/%E6%9C%9B%E6%B1%9F%E5%8D%97/79839

唐代诗人温庭筠的望江南表现了怎样的形象

       一、背景:

        1、这一首闺怨词,写的是思妇楼头,望人不归;

        2起句“梳洗罢”,内容丰富,给读者留了许多想像的余地。

        二、原文:

        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三、译文:

        梳洗完毕,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倚靠着楼柱凝望着滔滔江面。

        上千艘船过去了,所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

        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苹洲上。

        四、赏析:

        1、《望江南·梳洗罢》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词作,是一首闺怨小令;

        2、以江水、远帆、斜阳为背景,以空灵疏荡之笔塑造了一个望夫盼归、凝愁含恨的思妇形象;

        3、表现了女主人公从希望到失望最后的“肠断”的感情,情真意切,语言精练含蓄,风格清丽自然。

        五、作者:

        1、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人有“温八叉”“温八吟”之称;

        2、精通音律,诗词兼工,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

《望江南》时间: 事件: 景物: 人物感情: 词作主旨: 《武陵春》时间: 事件: 景物: 人物情感: 词作

        《望江南》是温庭筠写下的一首十分著名的词,温庭筠的望江南表现了一位因心上人远行,每天早上都梳妆打扮好,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期盼自己的心上人早日归来的女子。  

        《望江南》诗书

        《望江南》这首词的翻译是:“每天早上梳洗完毕之后,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倚靠着望江楼的楼柱。仔细的观看江面上的船只,可是已经看尽了上千艘船只,都没有看到心上人的影子,黄昏已经洒满了江面。而等待心上人归来的女子已经伤心欲绝,愁苦之情萦绕在那白濒洲上”。

        《望江南》这首词十分的简短,只有二十六个字。但是,就是这短短二十六个字的《望江南》,表现了一位因心上人远行,每天等待心上人归来,但是却终究没有如愿,诗人将心中极度悲伤的女子生动的描绘了出来。让读者们通过这首《望江南》,感受到了词中女子的感伤。

        《望江南》这首词,对于女子的感情变化拿捏的十分到位,并且还使用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写作手法,来表现女子因为等待心上人归来而不可得的悲伤。

       

        首先是一开始的梳妆打扮好,满怀希望的去等待心上人的出现。然后是“过尽千帆皆不是”的失望之感,直到最后的“肠断白濒洲”,将女子内心的绝望之情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层层递进,伤感之情扑面而来,让读者更好的体会到一位因心上人远行,没有等到心上人归来的女子内心产生的伤悲。

        温庭筠的诗有何特点

        作为唐代著名的诗人,温庭筠有很多的著名诗篇,例如《商山早行》、《望江南》、《更漏子》、《南歌子词二首/添声杨柳枝辞》以及《题卢处士山居 / 处士卢岵山居》等等,都是受到后人追捧的著名诗词。下面来赏析下经典几首温庭筠的诗。  

        温庭筠画照

        《商山早行》这是温庭筠的诗的其中一首,这首诗描绘的是温庭筠在远赴商山任职的途中,欣赏到了早晨山林间的风景。全诗译文是:“在早晨起床,马车上的铃铎已经开始震动;经过了一路远行,我这个游子开始思念故乡。鸡鸣声十分的嘹亮,而茅草屋则沐浴着清晨时分还未落下的月亮的光辉;路途当中的足迹稀稀落落,木桥上也覆盖着清晨的寒霜。已经枯黄的槲叶洒满了黄山的道路;淡白色的枳花,则在驿站的泥墙上鲜艳的开放。我也因此想起了昨晚梦见杜陵的场景;一群群鸭子与鹅,在河岸的水塘里嬉戏”。

        《商山早行》这首诗是温庭筠在赶赴商山上任时,在从长安去往商山的路上所写下的。表达了温庭筠远离故乡时,心中的离愁别绪。

        温庭筠所写的《望江南》这首词与《商山早行》有所不同,《商山早行》所表达的是思想之情,而《望江南》所表达的是闺中 *** 对自己丈夫的思念之情。

        《望江南》这首词描绘的是,早起的闺中 *** ,画好妆之后,便来到了望江楼上,看着江面上来来往往的船只,期盼自己的丈夫可以早日归来。表达了闺中 *** 盼望丈夫归来,但是又不可得的愁苦愤懑的思想感情。

        温庭筠更漏子全文有多长

        《更漏子》是温庭筠写下的诸多诗词当中,极富盛名的一首词。《更漏子》这首词的篇幅十分的长,全文用词十分的优美华丽,并且韵味天成。在这首词当中,受到人们赞誉最多的就是前两句以及后两句,甚至被拿出来单独作为两首词,那就是《更漏子.柳丝长》以及《更漏子.玉香炉》。 

        温庭筠更漏子诗画

        《更漏子.柳丝长》的全文翻译是:

        “柳丝十分的柔软纤长,春雨蒙蒙,在花丛之外,不断有漏声传向远方。塞外的大雁开始向南方飞去,令人十分的吃惊,在城中的鸟儿们杂乱的飞着,为自己寻找巢穴,远远的望着画屏上成双成对的金鹧鸪,令人感到十分的伤悲。

        薄薄的香雾慢慢的沁入幕帘当中,而美丽的亭台楼阁却没有人来欣赏。背对着正在落泪的红色蜡烛,绣帘在那低垂着,夜间不断的做梦,无法安然入睡,身在远方的亲人们啊,你们是否知道我的衷肠?”

        《更漏子.玉香炉》的全文翻译是:

        “桌上的玉炉在不停的散发着香烟,红色的蜡烛在不断的留着烛泪,屋中摇曳的光影映照得屋中十分的凄迷。女子的眉头已经褪色,两鬓已经凌乱长夜漫漫,无法安然入睡,只感觉到枕被十分的寒冷。

        窗外的梧桐树正在被三更的雨水淋着,丝毫不管屋内的伤心人。雨点一滴一滴的敲打着梧桐叶,滴在没有人的石阶上,就这样一直到天亮。”

        《更漏子》的这四句词十分的优美,通过华丽的辞藻以及婉约的写作手法,将词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韵味深长,深受后世的赞誉。

望江南温庭筠写作背景

       望江南 温庭筠

       赏析温庭筠《望江南》

        这首小令,只有二十七个字。“词之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一句一字闲不得”(《白香词谱笺》)。起句“梳洗罢”,看似平平,“语不惊人”。但这三个字内容丰富,给读者留了许多想像的余地。这不是一般人早晨起来的洗脸梳头,而是特定的人物(思妇),在特定条件(准备迎接久别的爱人归来)下,一种特定情绪(喜悦和激动)的反映。 花间词鼻祖温庭筠画像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常以“炉薰阖不用,镜匣上尘生。绮罗失常色,金翠暗无精”之类的描写来表现思妇孤寂痛苦的生活和心情。本篇用法有所不同,离别的痛苦,相思的寂寞,孤独的日子似乎就要过去,或者说她希望中的美好日子似乎就要来到,于是,临镜梳妆,顾影自怜,着意修饰一番。结果是热烈的希望之火遇到冰冷的现实,带来了深一层的失望和更大的精神痛苦,重新又要回到“明镜不治”“首如飞蓬”的苦境中去。这三个字,把这个女子独居的环境,深藏内心的感情变化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是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吗? 接着,出现了一幅广阔、多彩的艺术画面:“独倚望江楼。”江为背景,楼为主体,焦点是独倚的人。这时的女子,感情是复杂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情绪是变化的。初登楼时的兴奋喜悦,久等不至的焦急,还有对往日的深沉追怀……这里,一个“独”字用得很传神。“独”字,既无色泽,又无音响,却意味深长。这不是恋人昵昵情语的“互倚”,也不是一群人叽叽喳喳的“共倚”,透过这无语独倚的画面,反映了人物的精神世界。一幅美人凭栏远眺图,却是“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离情正苦”。把人、景、情联系起来,画面上就有了盛妆女子和美丽江景调和在一起的斑斓色彩,有了人物感情变化和江水流动的交融。 “过尽千帆皆不是”,是全词感情上的大转折。这句和起句的欢快情绪形成对照,鲜明而强烈;又和“独倚望江楼”的空寂焦急相连结,承上而启下。船尽江空,人何以堪!希望落空,幻想破灭,这时映入她眼帘的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落日流水本是没有生命的无情物,但在此时此地的思妇眼里,成了多愁善感的有情者。这是她的痛苦心境移情于自然物而产生的一种联想类比。斜阳欲落未落,对失望女子含情脉脉,不忍离去,悄悄收着余晖;不尽江水似乎也懂得她的心情,悠悠无语流去。它像一组**镜头:一位着意修饰的女子,倚楼凝眸烟波浩淼的江水,等待久别不归的爱人,从日出到日落,由希望变失望,把这个女子的不幸,表现得多么动人。 至此,景物的描绘,感情的抒发,气氛的烘托,都已成熟,最后弹出了全曲的最强音:“肠断白苹洲。”“末句最当留意,有余不尽之意始佳。”和全词“不露痕迹”相较,末句点出主题似太直,但在感情的高潮中结句,仍有“有余不尽之意”。白苹洲在何处?俞平伯先生说,不要“过于落实,似泛说较好”,(俞平伯《唐宋词选释》),这是极为深刻的见解。但在本篇的艺术描写中,应该是江中确有白洲在的,不是比喻、想像,也不是泛指,而是实写。独倚望江楼,一眼就可看到此洲,但那时盼人心切,只顾看船而不见有洲了。千帆过尽,斜晖脉脉,江洲依旧,不见所思,能不肠断! 词是注重作家主观抒情的艺术形式。这首小令,情真意切,生动自然,没有矫饰之态和违心之语。词中出现的楼头、船帆、斜晖、江水、小洲,这些互不相干的客观存在物,思妇的由盼郎归来的喜悦到“肠断白苹洲”的痛苦失望,这些人物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作家经过精巧的艺术构思,使之成为浑然一体的艺术形象。作家的思想感情像一座桥梁,把这些景物、人物联系了起来,而且渗透到了景物描绘和人物活动之中,成了有机的艺术整体,使冰冷的楼、帆、水、洲好像有了温度,有了血肉生命,变得含情脉脉;使分散孤立的风景点,融合成了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艺术画面;使人物的外在表现和内在的心理活动完美统一地显示出来。这正是现实生活中的思妇的怨和恨,血和泪,深深地感动了作家;在这些似乎平静的字句中,跳动着作家真挚热烈的心。 这首小令,像一幅清丽的山水小轴,画面上的江水没有奔腾不息的波涛,发出的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连落日的余晖,也缺乏峻刻的寓意,盘旋着一股无名的愁闷和难以排遣的怨恨。还有那临江的楼头,点点的船帆,悠悠的流水,远远的小洲,都惹人遐想和耐人玩味,有着一种美的情趣,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这首小令,看似不动声色,轻描淡写中酝酿着炽热的感情,而且宛转起伏,顿挫有致,于不用力处看出“重笔”。 思妇题材写的人很多,可说是个“热门题材”,但这首小令,不落俗套,很有特色。这也是个软题材,但这首小令不是软绵绵的,情调积极、健康、朴素。在有着绮靡侧艳“花间”气的温词中,这首小令可说是情真意切,清丽自然,别具一格的精品。 (选自《唐宋词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简析

        “梳洗”在晨,“斜晖”临暮,她自始至终倚楼远眺,可眼前过尽的千帆都不是所盼之舟,希望、失望乃至绝望,怎不令人柔肠寸断、哀惋悱恻?“脉脉”、“悠悠”状景切情,尤有神韵。

       作者简介

        温庭筠:(约812—870),晚唐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宰相温彦博之裔孙。温彦博,我国古代著名词人,两《唐书》有传。温庭筠虽为并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雩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诗辞藻华丽,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 温庭筠早年才思敏捷,以词赋知名,然屡试不第,客游淮间。宣宗朝试宏辞,代人作赋,以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诗词工于体物,设色丽,有声调色彩之美。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多写女子闺情,风格浓艳精巧,清新明快。诗词兼工,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 “花间词派”鼻祖--温庭筠 关于温庭筠的生年,史籍无载。温集旧注断为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夏承焘《温飞卿系年》以为生于元和七年(812年)。近年陈尚君《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云生于德宗贞元十七年(8O1年)。梁超然《唐才子传校笺》同意陈尚君所考。以温庭筠生干贞元十七年算,卒于咸通七年(866年),则他享年66岁。 温庭筠少敏悟,同其他有成就的诗人一样,自动好学,苦心砚席,除了善鼓琴吹笛外,尤长于诗词。《旧唐书》本传中说他“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在当时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北梦琐言》说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所以时人称为“温八叉”。在我国古代,文思敏捷者,有数步成诗之说,而象温庭筠这样八叉手而成八韵者,再无第二人。

       这首小令,只有二十七个字。“词之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一句一字闲不得”(《白香词谱笺》)。起句“梳洗罢”,看似平平,“语不惊人”。但这三个字内容丰富,给读者留了许多想像的余地。这不是一般人早晨起来的洗脸梳头,而是特定的人物(思妇),在特定条件(准备迎接久别的爱人归来)下,一种特定情绪(喜悦和激动)的反映。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常以“炉薰阖不用,镜匣上尘生。绮罗失常色,金翠暗无精”之类的描写来表现思妇孤寂痛苦的生活和心情。本篇用法有所不同,离别的痛苦,相思的寂寞,孤独的日子似乎就要过去,或者说她希望中的美好日子似乎就要来到,于是,临镜梳妆,顾影自怜,着意修饰一番。结果是热烈的希望之火遇到冰冷的现实,带来了深一层的失望和更大的精神痛苦,重新又要回到“明镜不治”“首如飞蓬”的苦境中去。这三个字,把这个女子独居的环境,深藏内心的感情变化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是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吗? 接着,出现了一幅广阔、多彩的艺术画面:“独倚望江楼。”江为背景,楼为主体,焦点是独倚的人。这时的女子,感情是复杂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情绪是变化的。初登楼时的兴奋喜悦,久等不至的焦急,还有对往日的深沉追怀……这里,一个“独”字用得很传神。“独”字,既无色泽,又无音响,却意味深长。这不是恋人昵昵情语的“互倚”,也不是一群人叽叽喳喳的“共倚”,透过这无语独倚的画面,反映了人物的精神世界。一幅美人凭栏远眺图,却是“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离情正苦”。把人、景、情联系起来,画面上就有了盛妆女子和美丽江景调和在一起的斑斓色彩,有了人物感情变化和江水流动的交融。 “过尽千帆皆不是”,是全词感情上的大转折。这句和起句的欢快情绪形成对照,鲜明而强烈;又和“独倚望江楼”的空寂焦急相连结,承上而启下。船尽江空,人何以堪!希望落空,幻想破灭,这时映入她眼帘的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落日流水本是没有生命的无情物,但在此时此地的思妇眼里,成了多愁善感的有情者。这是她的痛苦心境移情于自然物而产生的一种联想类比。斜阳欲落未落,对失望女子含情脉脉,不忍离去,悄悄收着余晖;不尽江水似乎也懂得她的心情,悠悠无语流去。它像一组**镜头:一位着意修饰的女子,倚楼凝眸烟波浩淼的江水,等待久别不归的爱人,从日出到日落,由希望变失望,把这个女子的不幸,表现得多么动人。 至此,景物的描绘,感情的抒发,气氛的烘托,都已成熟,最后弹出了全曲的最强音:“肠断白苹洲。”“末句最当留意,有余不尽之意始佳。”和全词“不露痕迹”相较,末句点出主题似太直,但在感情的高潮中结句,仍有“有余不尽之意”。白苹洲在何处?俞平伯先生说,不要“过于落实,似泛说较好”,(俞平伯《唐宋词选释》),这是极为深刻的见解。但在本篇的艺术描写中,应该是江中确有白洲在的,不是比喻、想像,也不是泛指,而是实写。独倚望江楼,一眼就可看到此洲,但那时盼人心切,只顾看船而不见有洲了。千帆过尽,斜晖脉脉,江洲依旧,不见所思,能不肠断! 词是注重作家主观抒情的艺术形式。这首小令,情真意切,生动自然,没有矫饰之态和违心之语。词中出现的楼头、船帆、斜晖、江水、小洲,这些互不相干的客观存在物,思妇的由盼郎归来的喜悦到“肠断白苹洲”的痛苦失望,这些人物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作家经过精巧的艺术构思,使之成为浑然一体的艺术形象。作家的思想感情像一座桥梁,把这些景物、人物联系了起来,而且渗透到了景物描绘和人物活动之中,成了有机的艺术整体,使冰冷的楼、帆、水、洲好像有了温度,有了血肉生命,变得含情脉脉;使分散孤立的风景点,融合成了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艺术画面;使人物的外在表现和内在的心理活动完美统一地显示出来。这正是现实生活中的思妇的怨和恨,血和泪,深深地感动了作家;在这些似乎平静的字句中,跳动着作家真挚热烈的心。 这首小令,像一幅清丽的山水小轴,画面上的江水没有奔腾不息的波涛,发出的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连落日的余晖,也缺乏峻刻的寓意,盘旋着一股无名的愁闷和难以排遣的怨恨。还有那临江的楼头,点点的船帆,悠悠的流水,远远的小洲,都惹人遐想和耐人玩味,有着一种美的情趣,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这首小令,看似不动声色,轻描淡写中酝酿着炽热的感情,而且宛转起伏,顿挫有致,于不用力处看出“重笔”。 思妇题材写的人很多,可说是个“热门题材”,但这首小令,不落俗套,很有特色。这也是个软题材,但这首小令不是软绵绵的,情调积极、健康、朴素。在有着绮靡侧艳“花间”气的温词中,这首小令可说是情真意切,清丽自然,别具一格的精品

       主旨:身居闺中的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

       感情:女主人公从希望到失望到悲怅的感情

       <武陵春>

       时间: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

       事件:当年李清照是五十三岁。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景物及人物情感: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为不堪了。所以,“风住尘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扩大了容量,使人从中体会到更为丰富的感情。次句写由于所见如彼,故所为如此。日色已高,头犹未梳,虽与《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起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恨,深浅自别。

       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而这种“物是人非”,又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这,真是“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所以正要想说,眼泪已经直流了。

       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含蓄,是由于此情无处可诉;真率,则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而仍然不得不诉。故似若相反,而实则相成。

       上片既极言眼前景色之不堪、心情之凄楚,所以下片便宕开,从远处谈起。这位女词人是最喜爱游山玩水的。据周辉《清波杂志》所载,她在南京的时候,“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冬天都如此,春天就可想而知了。她既然有游览的爱好,又有需要借游览以排遣的凄楚心情,而双溪则是金华的风景区,因此自然而然有泛舟双溪的想法,这也就是《念奴娇》中所说的“多少游春意”。但事实上,她的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深了,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又已经预料到愁重舟轻,不能承载了。设想既极新颖,而又真切。下片共四句,前两句开,一转;后两句合,又一转;而以“闻说”、“也拟”、“只恐”六个虚字转折传神。双溪春好,只不过是“闻说”;泛舟出游,也只不过是“也拟”,下面又忽出“只恐”,抹杀了上面的“也拟”。听说了,也动念了,结果呢,还是一个人坐在家里发愁罢了。

       主旨:具言作者之愁

过尽千帆皆不是----《温庭筠 望江南》赏析

       温庭筠,本名歧,字飞卿,太原祁县人。他精通音乐,文思敏捷,传说他作诗,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之称。他年轻时行无检束,生活放荡,长期出人歌楼妓馆。不为统治者所喜。他屡试不第,却常替人代作文。温庭筠是唐代诗人中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人。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奠定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在文坛上的地位。

        《望江南》是一首清新、明快的词,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一位因心爱的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全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望江南》以空灵疏荡之笔给我们塑造了一位痴情女子望江楼上悄然独立等天涯归人的形象。

        ?她要等的那个人也许是沾衣不湿杏花雨的温雅君子,也许是“终风且暴,顾我则笑”的风一样的男子,这对她好像都不重要,反正她是“不知其期”的期待着。

        ? “梳洗”点明时间,她不是温庭筠在他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词中所说的“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的那个女子,也不是匆匆忙忙的洗一把脸,梳一把头,风风火火跑到江楼上的样子,她要像往常一样调粉涂脂,她要理云鬓,施粉黛,掩饰因一夜相思失眠而红肿的眼睛,她要让心上人看见她照人光彩与青春魅力,她相信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尽管她已经被无数个今天欺骗,但她仍然相信每一个今天都是美好的,所以她要一丝不苟的慢慢地临镜梳妆。

        “梳洗罢”,女子即“独倚望江楼”,一幅美人凭栏远眺图,天际识归舟,其情殷殷,希望满怀,她今天如此,也许昨天、前天日日如此来江楼蹙眉遥望,衣带渐宽终不悔。作者用“倚”而非“依”更增加了“独”的深意,因为“倚”更强调的是心理上的那种依恋,她心理上渴望那种生命上的倚靠。

        “过尽千帆皆不是”写尽了希望与失望的交替给等待者的心灵的折磨之后的感慨,将梦幻扯破,重新将期待中的女子抛向绝望的境地。有人说一句“过尽千帆皆不是”包含了多种元素:失去、等待、焦急、失望、心伤、叹息……一句诗便敌得过王家卫的一部**!

        当慕容嫣在姑苏城外的桃花林苦等黄药师不至,当苏丽珍在寂寥长夜徘徊于阿飞楼下的门庭,他们,是否也发出过同样的感慨?

        ?远处每有一只船的影子,女子便要引颈张望,心儿随着船渐行渐近,渐渐喜悦,渐渐跳动,可是,那涨满了的帆不是“归人”而是“过客”,一只船过去了,不是归舟,也许还是个美丽的错误,过尽千帆,错误还会美丽吗?女子早已泪光点点。

        也许她想:归人也会跟过客一样,也许,行走在路上。所以她没有完全失望,她把目光再次投向远方,凝望的滔滔江水的流逝,也凝望着自己容颜的老去,也还要等待那个人,就这样在希望与失望的交替中,直到脉脉斜晖的出现,早上满怀期望的企盼随着落日渐渐的暗淡。

        那脉脉的斜晖,是女子凝望的含情脉脉的眼神么?那悠悠流去的水,是女主人公心中不尽的柔情,是她一日日逝去的青春年华,是她绵绵不绝的无限愁情么?那等待中的容颜,怎耐得日月的交替,寒暑的轮回?

        芳草离离,苹花摇曳的白苹洲,不是昔日你与女子“执手相看泪眼”的地方么?苹与水不是相依而生的么?苹失去水不能生存,现在无依无靠的女子不正是那失水之苹么?看见它,真让人肝肠寸断!

        温庭筠的这首小令情真意切,清丽自然,画面上没有的江水奔腾不息的波涛,发出的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连落日的余晖,也缺乏峻刻的寓意,盘旋着一股无名的愁闷和难以排遣的怨恨。还有那临江的楼头,点点的船帆,悠悠的流水,远远的小洲,都惹人遐想和耐人玩味,有着一种美的情趣,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望江南温庭筠”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