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背景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背景介绍

zmhk 2024-05-23 人已围观

简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背景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背景介绍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背景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呈现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登幽州台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背景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背景介绍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背景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呈现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登幽州台歌的来历

2.登幽州台歌写作背景

3.陈子昂的写作背景

4.登幽州台歌的作者背景,以及古诗背景和翻译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背景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背景介绍

登幽州台歌的来历

       《登幽州台歌》的来历

       公元696年,武则天的堂侄武攸宜带兵出征契丹,陈子昂以参谋的身份随同出征,这是一次正义的讨伐战争,因为契丹人侵略在先。

       统帅武攸宜是个平庸胆小的家伙,在一场惨烈的战争中,双方拼杀得十分激烈,唐朝军队有将领战死,武攸宜闻风丧胆,不敢再进了。

       成败在此一举,陈子昂挺身而出,批评武攸宜用兵如儿戏,并自愿带领“敢死队”万人前去冲锋杀敌。

       此行为惹恼了武攸宜,他觉得陈子昂“犯了上”,瞧不起自己,就将陈子昂由参某降为军曹,只让他掌管文书。

       陈子昂忧愤难平,无处排遣,他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眺,“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想到自己一生怀才不遇,备受压抑,不由仰天长叹,涕泪横流。

       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怀抱一颗为国为民的忠心,抱负却无法施展,全诗洋溢的悲壮苍凉之气一扫浮艳纤弱之风,诗的音节抑扬变化,意境苍茫遒劲,引起广泛的共鸣,不愧为震撼千古的力作。

登幽州台歌写作背景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赏析:

       1.? 这首诗从语言上说,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加上在内容的表达上,融入了自己对时间和空间的思索,自己怀才不遇的悲凉情绪贯穿整首诗歌,所以,读起来酣畅淋漓,有余音不减。

       2.这首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历来被人传诵。

       3.很多人都很喜欢这首诗,但是部分人读这首诗只是因为朗朗上口,有时间的沧桑感,并不知道这首诗为什么会是一首表达怀才不遇的诗,由此可见,对于诗歌的鉴赏,还是存在一定技巧缺陷和盲点。

       登幽州台歌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陈子昂是一位具有政治才能的人,他敢于直言劝谏,对武则天执政时期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尖锐的批评意见,曾一度下狱。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攸宜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攸宜进言,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这让陈子昂饱受打击,感觉报国无门,因此愤慨的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幽州是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大兴。幽州台是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的目的是用于招纳贤才,燕昭王曾经将黄金置于黄金台上,其师郭隗取黄金,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诗人在幽州台的时候写下了这首诗歌,是为了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也在感慨,自己碰不到像燕昭王一样的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人,加上自己目前的处境凄凉,所以悲从中来。

       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人,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女皇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圣历元年698)时,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陈子昂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

       其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

       陈子昂与司马承祯、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陈子昂的写作背景

该诗歌写作背景如下:

       《登幽州台歌》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当时,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陈子昂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登幽州台歌的作者背景,以及古诗背景和翻译

       /view/16982.htm

       公元696年,契丹攻陷了营州,陈子昂奉命出征,带兵的将领是个草包,接连打了几次败仗,陈子昂提了很多建议,也未被采纳,眼看着报国的良策无法实现。有一天他登上了幽州台,想起了战国时广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愤之极,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而长短不齐的句法,抑扬变化的音节,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登幽州台歌[1]

       陈子昂[2]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3],独怆然而涕下[4]。

       中华书局1960年排印本《全唐诗》

       注释

       [1]这首诗写于万岁通天元年(696)。由于契丹反叛,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军讨伐之,陈子昂随军参谋。武攸宜出身亲贵,不晓军事,使前军陷没,陈子昂进献奇计,却未被采纳。他不忍见危不救,几天后再次进谏,结果激怒了武攸宜,被贬为军曹。他满怀悲愤地登上蓟北楼,写下了这首震惊千古的《登幽州台歌》。幽州台:即蓟北楼,又称燕台、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相传战国时燕昭王为雪国耻,采纳郭隗建议,在燕都蓟城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招揽天下贤才,终于得到乐毅等人,致使国家臻于富强。 [2]陈子昂(661-702),初唐著名诗人,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唐睿宗文明元年(684)进士,官至右拾遗。他论诗标榜汉魏风骨,反对齐梁绮靡文风,所作诗歌以三十八首《感遇诗》最为杰出,诗风质朴浑厚,受到杜甫、韩愈、元好问等后代诗人的高度评价。 [3]一般把"古人"、"来者"解释为像燕昭王一样礼贤下士、任用贤才的君主。从诗的整体意思来看,将其解释为"英雄"(包括被燕昭王及被重用的乐毅等人)似更为确切。 [4]怆(chuàng 创)然:凄伤的样子。涕:泪。

       提示

       陈子昂素以安邦经国之才自负,仕途失意时往往有抒怀感遇之作,三十八首《感遇》和这首《登幽州台歌》都是广为传诵的作品。此诗虽因怀才不遇而发,却能超越个人得失,以傲岸孤竣的人格反观宇宙,既有明主难期、知音难求的强烈孤独感,又充满强烈的自信、豪迈之情,意蕴相当丰富。

       从艺术上看,虽然四句都是虚笔抒情,却纵览今古、横扫天地,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孤傲而富有英雄气魄的诗人形象。这一英雄形象昭示着"盛唐之音"即将到来,在千百年后仍然能够令读者感动不已。

       好了,今天关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背景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这个话题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背景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