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赏析 诗词赏析

咏史左思

zmhk 2024-05-20 人已围观

简介咏史左思       谢谢大家对咏史左思问题集合的提问。作为一个对此领域感兴趣的人,我期待着和大家分享我的见解和解答各个问题,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1.ӽʷ??˼2.咏史八首其一左思表达了怎样的少年情怀3.《咏史》(左思)诗篇全文翻译4.左思《咏史

咏史左思

       谢谢大家对咏史左思问题集合的提问。作为一个对此领域感兴趣的人,我期待着和大家分享我的见解和解答各个问题,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ӽʷ??˼

2.咏史八首其一左思表达了怎样的少年情怀

3.《咏史》(左思)诗篇全文翻译

4.左思《咏史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5.左思咏史的历史典故

咏史左思

ӽʷ??˼

       “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的意思是:在极高的山岗上抖落衣服的灰尘,在万里长河中洗涤脚上的污浊。“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出自魏晋时期左思的《咏史》,这句诗表达了诗人高远的志向及其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

       《咏史》

       左思〔魏晋〕

       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

       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

       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

       自非攀龙客,何为欻来游。

       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

       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

       赏析

       左思是西晋著名文学家,字太冲,其《三都赋》颇被当时称颂,造成“洛阳纸贵”。《咏史八首》大体写在左思入洛阳不久,晋灭吴之前,表现了诗人渴望断然割断俗念,“归隐田园”,洁身自好以终的志向。

咏史八首其一左思表达了怎样的少年情怀

       咏史-左思拼音版如下:

       郁?yù?郁?yù?涧?jiàn?底?dǐ?松?sōng,

       离?lí?离?lí?山?shān?上?shàng?苗?miáo。

       以?yǐ?彼?bǐ?径?jìng?寸?cùn?茎?jīng,

       荫?yìn?此?cǐ?百?bǎi?尺?chǐ?条?tiáo。

       世?shì?胄?zhòu?蹑?niè?高?gāo?位?wèi,

       英?yīng?俊?jùn?沉?chén?下?xià?僚?liáo。

       地?dì?势?shì?使?shǐ?之?zhī?然?rán,

       由?yóu?来?lái?非?fēi?一?yī?朝?zhāo。

       金?jīn?张?zhāng?藉?jiè?旧?jiù?业?yè,

       七?qī?叶?yè?珥?ěr?汉?hàn?貂?diāo。

       冯?féng?公?gōng?岂?qǐ?不?bù?伟?wěi,

       白?bái?首?shǒu?不?bù?见?jiàn?招?zhāo。

       拓展:

       《咏史八首》是晋代文学家左思的组诗作品。这八首诗名为咏史诗,实为咏怀诗,诗人借古人古事来浇心中之块垒。整组诗以深厚的社会内容,熔铸着诗人的平生理想,是研究左思的重要资料,在中国诗歌创作历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这组诗的主要艺术特色在于:第一,力矫太康颓靡文风,承继建安雄健骨力;第二,才志结合,浑然一体。

《咏史》(左思)诗篇全文翻译

       咏史八首其一左思表达了诗人愿为统一国家、安定边患效力的抱负,抒发功成之后归隐田庐的淡泊情怀。

       《咏史(其一)》 - 晋左思,这首诗是选自作者《咏史》八首中的第一首。它表达了诗人愿为统一国家、安定边患效力的抱负,抒发功成之后归隐田庐的淡泊情怀。

       这首诗从诗人的热中用世中给人们的哲理启示是:人尽其才,有才不用是才的浪费。然而那时的门阀制度限制了诗人聪明才智的发挥,颇令人叹惜。难能可贵的是左思并不因自己才能的被埋没而就丧失了人生追求,在他的诗里没有一般失意士人的叹老嗟卑的腔调,没有攀龙附凤的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有一心想去尽自己的才去报效国家的欲望。

       这种胸怀也反映了诗人意志力的坚强,它来自“有才必有所为”的内在的精神力量。诗人摒弃了“无功不受禄,受禄必有功”的官场庸俗哲学,在诗中抒写了自己有功于国而不受爵的怀抱,无疑这种知荣辱的人生观,是值得赞许的。

左思是一个怎样的人

       晋代左思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以及有《三都赋》、《咏史八首》这样的代表作,与左思的努力有着密切关系。他深知自己没有学习的天赋,便依靠后天努力来达到他人的水平,虽然这个过程既缓慢又痛苦,但左思是一个不轻言放弃的人,为此他常常刻苦到深夜。

左思《咏史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咏史 左思 系列:古诗三百首 咏史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注释  1郁郁:严密浓绿的样子。涧:两山之间。涧底松:比喻才高位卑的寒士。   2离离:下垂的样子。苗:初生的草木。山上苗:山上小树。   3彼:指山上苗。径:直径。径寸:直径一寸。径寸茎:即一寸粗的茎。   4荫:遮蔽。此:指涧底松。条:树枝,这里指树木。   5胄:长子。世胄:世家子弟。蹑(niě聂):履、登。   6下僚:下级官员,即属员。沉下僚:沉没于下级的官职。   7「地势」两句是说这种情况恰如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造成的,其所从来久矣。   8金:指汉金日磾,他家自汉武帝到汉平帝,七代为内侍。(见《汉书·金日传》)张:指汉张汤,他家自汉宣帝以后,有十余人为侍中、中常侍。《汉书·张汤传赞》云:「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贵宠,比于外戚。」七叶:七代。珥(ěr耳):插。珥汉貂: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这两句是说金张两家的子弟凭借祖先的世业,七代做汉朝的贵官。   9冯公:指汉冯唐,他曾指责汉文帝不会用人,年老了还做中郎署长的小官。伟:奇。招:招见。不见招:不被进用。这两句是说冯唐难道不奇伟,年老了还不被重用。以上四句引证史实说明「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情况,是由来已久。 翻译  茂盛的松树生长在山涧底,风中低垂摇摆着的小苗生长在山头上.  (由于生长的地势高低不同,)凭它径寸之苗,却能遮盖百尺之松.  贵族世家的子弟能登上高位获得权势,有才能的人却埋没在低级职位中.  这是所处的地位不同使他们这样的,这种情况由来已久 并非一朝一夕造成的.  汉代金日磾和张安世二家就是依靠了祖上的遗业,子孙七代做了高官.(珥汉貂:珥,插.汉代侍中官员的帽子上插貂鼠尾作装饰.)  汉文帝时的冯唐难道还不算是个奇伟的人才吗?可就因为出身微寒,白头发了仍不被重用 鉴赏  这首诗写在门阀制度下,有才能的人,因为出身寒微而受到压抑,不管有无才能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要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的不平现象。「郁郁涧底松」四句,以比兴手法表现了当时人间的不平。以「涧底松」比喻出身寒微的士人,以「山上苗」比喻世家大族子弟。仅有一寸粗的山上树苗竟然遮盖了涧底百尺长的大树,从表面看来,写的是自然景象,实际上诗人借此隐喻人间的不平,包含了特定的社会内容。形象鲜明,表现含蓄。中国古典诗歌常以松喻人,在此诗之前,如刘桢的《赠从弟》;在此诗之后,如吴均的《赠王桂阳》,皆以松喻人的高尚品格,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世胄蹑高位」四句,写当时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高官之位,而出身寒微的士人却沉没在低下的官职上。这种现象就好像「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使他们如此,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至此,诗歌由隐至显,比较明朗。这里,以形象的语言,有力地揭露了门阀制度所造成的不合理现象。从历史上看,门阀制度在东汉末年已经有所发展,至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对门阀统治起了巩固作用。西晋时期,由于「九品中正制」的继续实行,门阀统治有了进一步的加强,其弊病也日益明显。段灼说:「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即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晋书·段灼传》)当时朝廷用人,只据中正品第,结果,上品皆显贵之子弟,寒门贫士仕途堵塞。刘毅的有名的《八损疏》则严厉地谴责中正不公:「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暨时有之,皆曲有故,慢主罔时,实为乱源,损政之道一也。」(《晋书·刘毅传》)这些言论都反映了当时用人方面的腐败现象。左思此诗从自身的遭遇出发,对时弊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金张藉旧业」四句,紧承「由来非一朝」。内容由一般而至个别、更为具体。金,指金日磾家族。据《汉书·金日磾传》载,汉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七代,金家都有内侍。张,指张汤家族。据《汉书·张汤传》载,自汉宣帝、元帝以来,张家为侍中、中常侍、诸曹散骑、列校尉者凡十余人。「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宠贵,比于外戚」。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冯公,即冯唐。他是汉文帝时人,很有才能,可是年老而只做到中郎署长这样的小官。这里以对比的方法,表现「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具体内容。并且,紧扣《咏史》这一诗题。何焯早就点破,左思《咏史》,实际上是咏怀。诗人只是借历史以抒发自己的怀抱,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进行无情地揭露和抨击而已。  这首诗哪里只是「金张藉旧业」四句用对比手法,通首皆用对比,所以表现得十分鲜明生动。加上内容由隐至显,一层比一层具体,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

左思咏史的历史典故

       《诗品》评价左思:“ 文典以怨 ,颇为精切 , 得讽谕之致 .” 这一评语十 分中 肯.体现这一点的正是他的咏史诗八首,成为左思在恣意发挥自己古典文化修养的同时,吐露“怨”亦即慷慨的感情的代表作.《毛诗·大序》云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怨”是指对政治和社会的一种愤懑不平之气.一向被批评家激赏为“古今绝唱”、“千秋绝唱”的左思咏史诗,最具“文典 以怨 ”的特色 . 1 自信文武才略兼而有之 左思在《咏史诗》第一首是这样介绍自己的 : 诗一开头,“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可见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喜欢为文,又兼笃志好学.“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以贾谊和司马相如自况,毫不掩饰矜持的心态.在诗的后半部分,左思自称虽非军人却熟读兵书,且“志若无东吴”.当时蜀已败灭,只有南方的吴国还在苟延残喘地与晋国对抗.左思把自己的才能喻为“铅刀”,刀质虽钝,但若倾以全力,也能将大木一分为二.他梦想驰骋疆场,大显神威,然后“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壮怀激烈,意气风发,又淡泊名利,真是快人快语. 这首诗还对《咏史诗》整体的创作年代提供了重要线索.从“志若东吴”、“右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等句看来,此诗应该是太康元年 (公元 280年 )吴亡之前所作.左思在泰始八年其妹左芬入武帝后宫为修仪以后移居洛阳,根据这一点可以认为这首诗作于他移居京诗后五年或七年,热衷于构思“三都赋”的时期.八首诗在思想方面跨度很大,很难设想其他七首为同时所作,可能是第一首以后数年间的作品.以自夸的诗作为第一首,而把暗淡绝望的诗置于最后,恐怕是符合作者的心路历程的. 左思在第一首中以充满自信的口吻告诉读者,他是一个兼有文武才略的能人.第三首与第一首相似,但只是主要说明自己的廉洁志操,显耀能力之处却不多.请看 : 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当世 贵不羁,遭难能解纷.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临组不肯,对 宁肯分.连玺耀前庭,比之尤浮云. 诗中写了两个自己所敬慕的古人段干木与鲁仲连.段干木曾为魏文侯的顾问、著名贤者 ;鲁仲连,据说魏国为使秦军免于侵魏,特派使臣去赵国劝说其屈从干秦,但鲁仲连以一番“义不帝秦”的雄辩,折服魏使,而威风凛凛的秦师亦无功而返.两位高贤在国难当前从容不迫,以高尚的德行驱逐了外敌,然后又如弃草芥般谢绝厚褒重赏,飘然而去.第一首诗中左思以“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来夸示自己的节操,这里又借两位古人来道出自己理想的处世态度. 在此, 我们可以发现诗人第一首诗后半部分的主张,在第三首《咏史诗》得到了重现 :左思梦想中的“良图”,就是像段干木、鲁仲连那样行动,平定“东吴”、“羌胡”,在建功立业后,弃绝名利退隐陇亩.第一首的“功成不受爵”在这里就成了“功成耻受赏”,其意盖出一辙.争名趋利以至丧身,乃是世俗积习,而当时的将军不想取得战果,唯汲汲于褒赏,左思诗中辛辣的反调正是针对他们而发.他认为如果由他取而代之,无疑能干得更出色.但是左思在现实社会中因为没有门第,只能甘于贫贱,他亦只能停留在梦想上,正是陷于苦境锻炼了他的个性,才使他发出了愤世之言. 诗中的段干木、鲁仲连并非单纯作为古典中的人物被提及,而是左思本人的化身.左思给古人注入了自己的血液而使其复活.正如《文选》五臣注所说 :“是诗之意,多以喻己”,八首诗中出现中的古人在某种意义,某种程度上都是左思本人的一种投影.左思并没有一头栽入历史之中,而是根据现实的需要来引证历史.左思之前的咏史诗人很多,但是将古人与作者自己成熟地融为一体的,左思是第一人. 2 难解满怀悲哀其根乃何 在左思的《咏史诗》中满怀着悲哀之情,这里我们先来探讨一下这种悲哀的性质与根源.请看第二首 : 谷底长松,枝叶繁茂,郁郁葱葱,任何人都不能否认其伟岸之躯.然而山顶弱苗,尽管在干、枝、叶方面都远不及谷间巨松,却因长于峰巅,位于巨松之上,并且遮住了欲射入谷底的日光.这叙景之句,实际上是对门阀阶级社会的无限愤慨和憎恶 !自己是具有极高天分的“英俊”,本来应得到充分的发挥,但是现实却没有重视这种才能,给予应有待遇,而且谁都没有认为这种冷遇于理不当.屈居下僚者并非自己一人,胸怀珠玑,仅因生于寒门而埋没不彰的“英俊”不知凡几.他们都想破壁而出,然而门阀制度的厚垣无情地挡住了去路. 在认识到终究无法撞开高墙时,他就只能一边诅咒现实社会的不合理,一边在历史中寻求慰籍,“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过去经历与自己同样悲惨命运的人也很多.如汉代冯唐白首为郎,并非因为没有才干,事实上他还在文帝之前历陈机谋方略.既然面对无情的现实无计可施,只好和与自己命运相同的古人一起来诅咒这种弊政. 泰始八年 (公元 272年 ),左思的妹妹被召为武帝修仪 (一种女官 ),随后又成为贵嫔.本来已绝宦官之念的左思,妹妹的扶摇青云可说给他的前途带来了一线光明.他在赠妹的四言诗《悼离赠妹》二首中,既叙述分别的悲哀,也毫不掩饰对妹妹贵显所怀有的朴实感情.例如 :“峨峨令妹,应朝挺生.”“如兰之秀,如芝之荣”,“光曜邦族,名驰时路,翼翼群媛,是瞻是慕.”左思借此机会离开故乡临淄,来到首都洛阳定居. 左思虽对其妹入选后宫一事寄以很大希望,结果却甚失所望.《晋书》说她“姿陋无宠以才德被礼.体羸多患,常居薄室”,这说明左思的妹妹只是以后宫才女充当武帝的秘书而已. 当时的洛阳,王侯邸宅林立,通衢车水马龙,一片繁华景象.金、张、许、史四大宅第宾客出入如云,富贵锦簇气象与外戚杨氏贾氏无异.在这种热闹气氛中,仿佛被世人所弃、只顾专心撰述的杨雄,不正是左思自己的写照吗 !命途多舛不为世人理解的杨雄,百世之后以哲学文学成就为天下公认.“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这既表现了左思本人的傲气,也可以说是对自己的勉励.但在豪言壮语的背后,我们还是看到了左思的悲愤 !在《咏史诗》八首中,作者本身与古人形象完全融合的当以此诗为最.从这里面,我们隐约看到.左思对杨雄的倾倒,似乎也包孕着与其命运遭际相同而引发共鸣的一层意思. 《汉书·杨雄传赞》引杨雄自序云 :“家素贫而嗜酒,人希至其门.”可见杨雄的生活是贫困的.但是左思产生与杨雄相同的感情并非仅仅由于境遇的贫困.左思还有一个与贫困间接有关的苦恼,而且只能默默忍受的,那就是肉体的缺陷.《晋书》在谈到左思容止时称“貌寝口讷”;杨雄也是其貌不扬的.《汉书·杨雄传》云 :“口吃不能剧谈,默好深湛之思.”容貌丑劣和口吃在任何时代里都是产生低人一等之感的肉体缺陷,而在左思那个时代尤其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言谈在当时贵族的社会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其巧拙与否甚至要影响仕途的进升,可以说口齿伶俐成了登龙的必要条件.因此,可以想象 :左思由于“貌寝口讷”,产生了更深的低人一等之感,因而更加落落寡合.当他发现杨雄也有和自己相同的缺陷时,自然在敬慕之外,更添了一层亲近感. 那么, 在《咏史诗》中登场的历史人物,究竟是哪些地方与左思产生共鸣,他们到底构成了什么样的形象呢 ?在其《咏史诗》第六首中,诗人是以谋刺秦始皇的荆轲为主角的 :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 !贵者 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诗人称道荆轲,是为他与燕市杀狗击筑之辈高渐离等一起开怀畅饮,都是“贱者”和“自贱者”.但是左思认为 :他们尽管自认贱者,对权势却昂然挺首,不屑一顾,保持了人的遵严.诗中左思并没有给予荆轲以很高的评价.荆轲留给后世最生动而普遍性的形象乃是易水送别,以荆轲为题材的作品,如阮 的《咏史》第二首、陶渊明的《咏荆轲》,江淹的《别赋》、骆宾王的《易水送别》等,都是以这个情节写成的.然而左思非但没有将此情节采入诗中,还否定了荆轲的“壮士”之说,他只是描绘了在陋巷中傲然衔杯,旁若无人的“贱者”.在文学作品里出现的荆轲形象中,这是一个例外.左思所重视的是穷巷中甘于贫贱同时又保持人的尊严的形象,因为正是这一荆轲形象再现了左思自己 ! 3 自古有才无命贤者多见 左思在《咏史诗》第七首中谈到有才无命的人古来多见,并列举了四位古人 : 主父宦不达,骨肉还相薄.买臣困采樵,伉俪不安宅. 陈平无产业,归来翳负郭.长卿还成都,壁立何寥廓.四 贤岂不伟,遗烈光篇籍.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壑.英雄 有屯, 由站来自古昔.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 左思把汉代主父偃、朱买臣、陈平、司马相如四人的经历组织起来,歌咏了他们的贫穷和不遇.从《史记》、《汉书》中的有关列传,可以看到这四位汉代人物的经历中有一点共通之处,那就是他们都曾在人生的某个时期中陷于困境,但在后半生风云际会,获得了财富与地位.对于他们说来,“未遇”时的境地乃是不久“腾骧九霄”时期前的一个不幸的过渡阶段.对于自炫其才的左思来说,这无疑提供了一种“期待视野”,尽管目前埋没“草泽”,但将来总会像“四贤”那样为世人所重. 左思《 咏史诗》中所不断倾诉的寒土悲愤,最后终于被严酷的社会现实的齿轮辗得粉碎.左思在苦苦地琢磨人类社会的不平等时,其意识趋向于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的无私的自然.游国恩等编的《中国文学史》中指出:《咏史诗》“反映了诗人从积极到消极的过程”.从对不合理的阶级制度的抗议,转为对在社会黑暗的重重窒息下,失去人的自然生命感的慨叹,必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但我们应当看到:当时的现实是十分严酷的,它硬是逼着诗人朝这个方向衍化自己的意识. 《咏史诗》第八首中左思所表示的隐逸山林之志,包含着沉痛的绝望感.与前面那种激昂慷慨的态度相比,他最后的认识是相当阴暗和悲惨的. 到第七首为止,左思在描绘了现实社会对自身的恶意的同时,始终保持了大胆反抗的姿势.可是,写到这首诗他已成了一个倦于反抗的人.尽管他对现实社会还有疑虑和反感,但也明白高声抗议无济于事.恶意枳棘挡住了去路,如果继续反抗,那么这些枳棘就会成为外来的障碍.当他在绝望中远眺外界时,由于愁帷深垂,自己在认识上也起了显著的变化,由悲壮而转向苍凉,在确认无法开拓自己的未来后,不得不承认自己是“笼中鸟”、“枯池鱼”.唯一能给他以自慰的,就是苏秦和李斯两人,他们都是少年贫贱因而锐意功名.他们两人历尽艰辛,如愿成了显宦,虽然得了富贵和名誉,但下场却很悲惨.苏秦在燕遇刺,李斯为秦二世处死.他们的悲剧在于未能“功成身退”,不知“物极则衰”的道理.左思的境遇虽然与他们两人青年时代相同,也是连“寸禄”、“斗储”都没有,亲友也日见疏远,但是如果一旦荣达,最终落得像苏、李二人那样可悲的下场,还不如让自己的未来从甘于贫贱开始的好.然而左思那强韧的自我不是那么容易瓦解的.口头虽然说荣华无非春梦,但自尊心却依然觉醒.他在被痛苦的思想折磨的同时,亦在向自己的心呼吁,要它安眠.左思不得不意识到安分度日的“鹪鹩”和“偃鼠”的生存方式,必须让自己平稳地终此一生.尽管他亦有动摇和苦闷,不过,左思的晚年确是实践了这种人生观.

       分类: 人文学科

        解析:

        左思是西晋文学家。字太冲。临淄(今山东淄博)人。左思少年时以才气自负,他在《咏史》诗中,表达自己的志向: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着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

       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

        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式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左思认为自己文韬能与贾谊、司马相如媲美,武略可堪与司马穰苴并论,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平治天下。功成之日,不受封爵,隐退田园。但他的抱负落空了,西晋统治者认为他出身寒微,将他弃在一旁。

        据《世说新语》记载,左思貌丑口讷。与左思同时代的潘岳是著名的美男子。《世说新语 容止篇》记载:“潘安仁夏侯湛并有美容,喜同行,时人谓之连壁。”“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 与此相对应,《世说新语》描写左思:“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左思虽貌丑,但极有才气。《三都赋》与《咏史》诗是其代表作。

        据《晋书》云,左思少时学书与音乐不成,其父认为他笨,左思受到 *** ,发奋勤学,历十年而写成《三都赋》。《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啧啧称赞,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后来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洛阳纸贵这个成语就是由来于此!《文心雕龙 神思篇》称“左思炼都以一纪”,把他列为古来文思迟缓的作者之一,评为:“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同样是刘勰,评潘岳则曰:“安仁轻敏,故锋发而韵流。”

        左思的《咏史八首》不专咏古人、古事,而是借以写自己的怀抱。本篇为第一首,乃是言志之作。晋武帘时羌胡、东吴和晋屡相攻伐,咸宁五年 (279)晋伐吴,诏书有 “ 孙皓犯境,夷虏扰边, …… 上下戮力以南夷句吴, 北威戎伙 ” 等语,和此诗所咏情事相合。

        本篇直抒胸臆,议论滔滔,笔墨淋漓,气象开阔。然而,这些议论不是空泛的,诗人巧妙地将自己的壮志高标通过那些能够激发人们想象的具体事物表达出来。比如诗人自述文才出众,便说 “ 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这就使人想到他具有贾谊和司马相如那样的才华。又如他自述武略过人,是借 边城报警和自己娴习兵法来表达的。他不空谈志向的宏伟,而是写道: “ 长啸 清风,志若无东吴 ” ,以此见出其豪放高迈的胸襟。正因为诗中的议论都紧扣住具体意象,因此,全诗既有纵横古今的气势,又有鲜明生动的形象。

        此诗以情取胜,但并不疏于文辞。诗中多用对偶句,造句工稳,读起来自然流畅。他也精干炼字,象 “ 弄柔翰 ” 的 “ 弄 ” 字,生动地表明诗人运笔白如,得心应手; “ 长啸激清风 ” 的 “ 激 ” 字,写出了诗人搏击风云的气概;而 “ 左眄 ” 、 “ 右盼 ” 二词,更是大有顾盼间横扫千军的气势。这些字词都有传神写态之妙,正见出诗人驾驭文字的功力。

       今天关于“咏史左思”的讨论就到这里了。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您能对这个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