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赏析 诗词赏析

长平之战_长平之战遗址

zmhk 2024-05-23 人已围观

简介长平之战_长平之战遗址       如果您对长平之战感兴趣,那么我可以提供一些关于它的背景和特点的信息,以及一些相关的资源和建议。1.��ƽ֮ս2.长平之战的起因是什么?

长平之战_长平之战遗址

       如果您对长平之战感兴趣,那么我可以提供一些关于它的背景和特点的信息,以及一些相关的资源和建议。

1.��ƽ֮ս

2.长平之战的起因是什么?

3.长平之战秦国和赵国各有多少兵力?赵军真的一坑杀了45万人吗?

4.长平之战的介绍?

5.长平之战详细经过

6.长平之战文献中是如何记载的

长平之战_长平之战遗址

��ƽ֮ս

       长平之战的确很惨,主要体现在战争的过程和战争对后世的影响方面。秦和赵国都派出了40多万大军,战争结束的时候,秦国伤亡20万人左右,而赵国伤亡多达45万人。赵国从此再也无力与秦国相抗衡,而秦国这一战也损失惨重,被很多人称之为最惨烈的战争。

       起初秦国击败了韩国,占领了野王城,使得上党地区成为了韩国的一块飞地。韩桓惠王非常害怕,所以就将上党地区割让给秦国,希望秦国就此罢兵。

       那么问题来了上党地区的领导却集体不愿意归顺秦国,他们商量了一番,将上党郡的17座城池都送给了赵国。赵孝成王一看,白得了17座城池,那是多开心的一件事情,所以就接手了这些地盘。

为了防止秦国进攻,赵国派遣廉颇前往长平地区驻扎,秦国则派遣大将白起进攻长平。大战一触即发,可是廉颇是守城之将,他知道不一定打得过白起,所以跟白起在这里耗了足足3年之久。

       秦赵之间为此消耗巨大,赵孝成王认为,如果廉颇再不与秦国决战,那赵国的财政可就完全吃不消了。其实秦国也是一样,但是秦国从上到下愣是熬住了。

无奈之下赵孝成王只能把廉颇给换了,替换成了没有实战经验的赵括,并且增加了25万大军,一共45万大军进攻秦军,希望能够结束这场争斗。

       而秦军这边也是开始增员,大战的结果是赵括误入了白起设下的全套,结果被秦军围困。没有实物的情况下,赵括选择冲锋,结果被射杀。而秦国40万大军选择投降。

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白起居然将这40万赵国大军给坑杀了。所以说这一战是历史上惨绝人寰的一场大战。最惨的地方就在这里。

       从此赵国失去了和秦国一较高下的资本,只能被动挨打。秦昭襄王配合白起打的这一场长平之战,成为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奠基之战。

       总结长平之战的惨烈,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

       第一,战争的过程十分惨烈,白起屠杀了40万赵国降卒,这是此前闻所未闻的事情,而秦国自己也死了20万人。

       第二,战争的影响十分惨烈,白起不分青红皂白,将投降的赵军全部坑杀,这是有违伦理道德的。从此以后战争失去了秩序,屠杀平民、战俘的是大终于到来。

长平之战的起因是什么?

        长平之战

        简介 长平之战遗址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秦军伐韩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韩国上下大为恐慌,议献上党以息秦兵,郡守冯亭不愿入秦,遂派使者向赵请降,赵王欣然接受上党。秦君震怒,命左庶长王龁率军再攻上党,赵遂命廉颇率军赴援,与秦军相持于长平。第三年,秦使千金行反间于赵,七月,赵人换将,以赵括代廉颇出战,大败,赵卒被坑四十万。此战被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此后,诸国均不再有对抗秦军的实力,秦统一中国的战争从而只剩下时间问题。《孟子·离娄》描绘战国时期的战争场面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纵观烽火连天、刀光剑影的270年战国历史,可知这番话并没有夸张的成分。当然,就战争规模之大,杀伤程度之烈而言,在当时的众多战争中,没有比秦、赵长平之战更为惊心动魄的了。

        管理解读 长平之战,玄机重重:赵王临阵换掉德高望重的廉颇,却得到了包括蔺相如在内决策层的一致反对;秦将白起居功至伟,却一再推脱攻灭赵国的重任,放弃再立功勋的机会;长平一役让秦国歼灭赵国主力,然而此后却耗费了长达32年的时间才灭掉赵国……,用管理学的思维去解读这些迷思,会看到历史深处的另一番景象。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歼灭战鼻祖、秦国大将白起大破纸上谈兵的赵括,一举坑杀赵国降卒40万人,此为著名的“长平之战”。然而,这一役也留下了诸多迷思,耐人寻味。

       

长平之战秦国和赵国各有多少兵力?赵军真的一坑杀了45万人吗?

       长平之战的起因是什么?

       公元前262年,秦国大将白起攻克韩国野王地区,割断了上党与外界的联系。由于去都城新郑的道路已经断绝,面对气势汹汹的秦军,上党指挥官冯亭与守城军民商议决定将上党归顺赵国,以赵国之兵去对抗秦国,而此举必然会使韩、赵联为一体,这样或许可以抵挡强大的秦国。

       于是冯亭派使者去将上党十七邑送予赵国。赵王把此事告诉平阳君赵豹,赵豹认为接受无缘无故的利益不是好兆头。而赵王却以为是别人仰慕我的恩德;赵豹看出了其中端倪,奉劝赵王说:“秦国蚕食吞并韩国土地,从中切断,不使他们相通,本来以为可坐待上党归降。韩国人之所以不把它献给秦国,就是想嫁祸于赵国。

       秦国付出千辛万苦而赵国坐收其利,即使我们强大也不能这样从弱小手中夺取利益,何况我们本来就弱小无法与强大秦国相争。这难道还不是无缘无故吗?我们不应该接受上党。”赵王不听,又把此事告诉平原君赵胜,赵胜却劝赵王接受。赵王于是派赵胜前去接收,封原上党太守为华阳君,赐给他三个拥有万户百姓的城市做封地;又封县令为侯,官员和地方人士都晋爵三级。于是,秦赵之间就埋下了战争的种子。

       公元前260年,秦国派左庶长王进攻上党,最终予以攻克。上党百姓逃往赵国,赵国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接应上党逃来的百姓。秦王于是挥兵攻打赵国,屡战不胜。

       应侯范睢于是派人用千金去赵国施行反间计,散布说:“秦国所怕的,只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做大将。廉颇好对付,而且他也快投降了!”赵王中计,便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从而引发了战国史上最惨烈的一次战争——长平之战。

       当时赵军全线崩溃,四十万士兵全部投降。白起却认为当初秦军已攻克上党,上党百姓不愿归秦而去投奔赵国。赵国士兵反复无常,不全部杀掉,恐怕会有后乱。于是赵国降兵与上党百姓全部活埋,只放出二百四十个年岁小的回到赵国,前后共杀死四十五万人,后世皆震惊!

长平之战的介绍?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歼灭战。秦国和赵国派出的军队总数超过100万。最终秦国取得胜利,杀死了45万赵国军队。但也有人质疑当时双方是否真的派了这么多人参与这场战斗。而只比赵多10万人左右。为什么会被秦军全歼?有些是不合逻辑的,有些从数字上看确实是不可思议的。赵没有理由让他的士兵被屠杀。长和平之战的真相是什么?

       历史上的长平之战以秦军杀赵俘虏四十万而闻名,现代很多学者对这个数字表示怀疑。

       但有些坚持古书数据的人认为,战斗中阵亡的赵军加上外围二级战场的友军可以达到50万。同样,秦军需要50多万元来应付这场战斗。所以长平之战在古代是百万大军之战。

       那么,这个说法真的站得住脚吗?

       这两个国家有多少人?

       隆平之战前的战国七雄

       在旧史料中,说白起坑杀了赵军四十万兵,显然是夸大其词。综合秦、赵双方可能的最大兵力,以及长平之战双方可能的兵力分析,可以看出,赵的最大兵力应该不超过20万。的最大力量比赵稍大,但才20出头。

       我们可以先整理一些

       按照杀40万人的规模,显然秦军投入的兵力应该和这个差不多,40多万。再加上长平决战前双方的其他战斗伤亡,这加起来有几百万。

       所谓《战国策》,其实是当时外交场合的嘴炮集合。

       但《战国策》、《韩非子》等史料记载的部队人数并不准确。秦军所谓的“战车千骑,战将百万”“名师千万”,都是大概的数字。

       赵军“数十万甲,数千车,数千马”的说法只是《战国策?赵策》年苏秦的说辞,其他类似的说法都没有它的支持。

       战国时期,人口大国根本养不起百万大军。

       要知道两国真正的最大实力,最科学的方法是从两国当时的人口总数来推断。战国七雄总人口约2000万,而秦国土地占天下三分之一,只有三个人。也就是说,秦国的人口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30%,约600万人。

       根据西汉时期人口的相对增长率可以推算出赵灿的总人口。从战国到西汉末年的数百年间,赵故地的人口自然增长了188%。西汉时期石家庄别墅网在当地的总人口为643万。据此可以推算出赵的总人口约为223万。

       虽然郡县征兵制的人口基数限制了战国时期军队的规模。

       当时世界各国都实行郡县制征兵制,15-60岁的男性都要服兵役。在漫长的战争之前,赵国适龄男性约60万,秦国适龄男性150万,理论上是两国最大的战争潜力。

       当然,这些人不可能同时都在战场上。国内也需要相当一部分人从事工作、生产和供应物流。所以秦国和赵国的总兵力明显低于这个数。

       两国长平战争能投入多少兵力?

       比起楚与赵的边境冲突,孤注一掷是不值得的。

       长久和平之战不是双方的决战,重要的是

       公元前261年,秦国左嫔妃首领王弼率军攻打上党,打算一举占领。赵名将廉颇领兵救援,长平之战序幕拉开。可见,长平之战只是一场普通的土地之战,并不需要双方进行全国动员。

       后来秦国灭楚,秦和老将王建讨价还价,才决定动员六十万人灭楚。说明60万人已经是秦国对外兵的最高数字了。显然,和平之战的意义不能与秦楚与中国的大决战相提并论。如果排除驻扎在我国的军队,防范楚国的军队,以及带着劳力远征的军队,秦国能投入长平之战的军队最多也就二十多万。

       赵国在昌平,全力以赴的精锐北方军团仍在代地驻扎。

       至于赵,在长平之战前几年,对赵奢的“十万至二十万之战”颇有微词。因为这极大地影响了国内的生产力,以至于不允许人们耕种。一般认为,如果动员的部队超过总劳动力的三分之一,国家赖以生存的农业就难以维持,战争就难以持续。作为一个以四战为中心的国家,赵国的边防压力远远大于秦国。除了防秦国,魏燕齐也要防,都城邯郸更要防。

       所以长平之战虽然重要,但也只是秦与赵之间的土地之争,而不是生死决战。赵没有理由把全国的兵力都押在这场战争上,而放弃其他防线。即使考虑到主场作战的优势,赵灿在长平战役中投入的总兵力最多也不会超过20万。

       司马迁自己的记载充满了矛盾。

       既然秦国和赵国的总兵力加起来不超过五十万,那么所谓的百万大军自然是站不住脚的。更何况,在《史记?白起传》年,“被杀被杀40万人”和“前后斩首45万人”的记载也是相互矛盾的。

       根据《白起传》的记载,秦军虽然赢了,但也付出了“死了一大半”的沉重代价。既然连以骁勇善战著称的秦军都死了一大半,战败方赵灿君怎么只减员10%?赵括在兵力尚有90%的情况下向损失过半的秦军投降,显然是不合理的。

       值得注意的是,到长平决战时,田雷只有2.5万人能切断赵军后路,形成包围圈。再有五千骑兵,就能突破赵军主力阵地,饿死赵军四十六天。

       如果赵的军队真的超过50万人,为什么会被3万人包围穿插?

       如果按照上述20万的最大预估值计算,秦赵双方在决战中只剩下10万左右的兵力。减去决战中饿死、濒死、逃亡的人数,长平之战后被俘的赵军最多也就几万人,与40万的数字相差甚远。

       如果真如史料所说,包围40万赵军46天,使其无法突围。实现这个目标至少需要一百万军队,但这个数字是天方夜谭。

长平之战详细经过

       长平之战的介绍?

       长平之战被称为史上最惨烈的战争之一,在冷兵器时代能达到长平之战的歼灭之数几乎没有,在后来的战争中也少有战役能达到长平战争的牺牲数。

       长平之战的惨烈不仅是在于被歼灭的人数,更说的长平之战中秦将白起对待战俘的手段。白起作为战胜国秦国的将领,坑杀了赵国40万人。很多人认为坑杀也就是活埋,这也让长平之战的惨烈达到了一个巅峰,就和秦始皇后来焚书坑儒一样被后世一直诟病。

       长平之战的惨烈

       长平之战最引发关注的就是白起坑杀40万人这一点,而事实上并不是很多人认为的活埋。根据后世学者的调查,其实里面的尸骨在被埋之前就已经死了,因为里面的尸体大多数都是零零碎碎,很明显不是完整的被活埋后的尸体。

       本身坑杀40万人就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一直被后世指责的焚书坑儒也并不是把天底下所有儒者抓起来都活埋,而是反对秦始皇统治的那一部分。但这一部分人也是挖了一个巨大的坑,当时周围的血都被染红,但传说中活埋40万人的地方并没有很大,而且根据当时的各项记载也没有明确说像焚书坑儒一样的现象。

       即便不是活埋的40万人,但这40万人也的的确确是被秦军所杀,哪怕是被抓起来,为了方便就地诛杀在抛尸扔进坑里,也是一种极为残忍的手段。同时,赵国损失40万,但秦国也损失了20万人,这样的数字放在后来热武器时代都很高,更何况是当时冷兵器时代并没有多少人口的时候。40万人可以说把赵国的成年男子损耗大半,极大妨碍赵国发展。

       这只是在战场上的体现,长平之战对于赵国普通百姓而言更是一场毁灭性打击。长平之战几乎让赵国名存实亡,国内民不聊生。百姓除了要面对失去战场上亲人的痛苦,还要接受被敌军侵犯国家的苦难,当时赵国城内水都被血水染红,死伤无数,终日都能听到百姓痛哭的声音。

       长平之战的起因

       起因当面也并没有太复杂,毕竟诸侯争霸期间最不缺的就是战乱,而赵国被秦国选为最先的目标之一也是因为赵国的存在妨碍了秦国的利益。原本秦国的目标是韩国,本来一切顺利,按照进程韩国马上就要被灭国。

       但韩国国君宁死不降,甚至还去找了邻边的赵国寻求帮助。韩国向赵国进献土地,无非就是寻求庇护。但这块土地想要拿的安稳并不容易,秦国作为当时的霸主肯定是不能容忍赵国帮助韩国的,一旦赵国收下,秦国的目标马上就会变成赵国。

       韩国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对于韩国而言也算是孤注一掷的挣扎,以赵国当时的实力是很难正面对抗秦国的,不过到底也能支撑一段。赵国国君也认为赵国有能和秦国比较的实力,也认为赵国不输秦国,于是收下了韩国的土地。

       这样确实激怒了秦国,立马就把矛头对准了赵国,不可否认的是,赵国不仅有先天优势还有不少名臣良将。秦国想要拿下赵国也要费很大功夫,如果长期打持久战吃亏的反而是秦国。但对秦国来说还有一个好消息:赵国国君昏庸。

       君为天,臣子再有才能,一旦不得君主的器重信任就会失去作用。秦国正是利用这一点才在长平之战中大破赵军。

       长平之战的影响

       长平之战的做法无疑是残忍的,这是秦国威慑其他国家的一种方法,但也有失人道主义。本来最开始诸侯的斗争甚至要有战帖,讲究师出有名,但随着斗争越来越激烈,这样的事情也不再讲究,这也标志着礼崩乐坏。

       但之前的战争中,诸侯之间斗争是如何激烈,也都在默默遵循“祸不及百姓”。一般战场上的事就在战场上解决,不会对城内百姓如何,就连当初伍子胥攻楚的时候,也强调对城内百姓“分毫不取”。

       可是长平之战彻底打破了这一项潜规则,它把烧杀抢掠无辜百姓摆到明面上,本来这样的事是应该被谴责的,但秦国这样以后反而变成了威慑。这是残忍可怕的,也是标志着原本的礼乐制度彻底瓦解的表现。

       对于长平之战,大多数人都认为过于残忍,虽然很大责任在于赵国自身,但秦国的处理办法也让人觉得秦国冷血无情。

长平之战文献中是如何记载的

       长平之战详细经过

       长平之战,是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长平之战发生时间是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

       秦、赵两国因争夺上党,而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从秦国出兵使韩国割让上党到秦国获胜,耗时三年。而长平之战仅仅持续了5个月,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

       攻占上党

       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1年)初,秦昭王派兵攻占了韩国的缑氏(今河南偃师市南)和纶氏(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以威慑韩国。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初,秦昭王又命令左庶长王龁率领军队攻打并占领了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亡到赵国境内,赵国的军队在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接应上党的百姓。长平之战前的上党之战结束。

       廉颇败退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四月,长平之战爆发,秦将王龁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赵孝成王命令廉颇迎战,廉颇率军对秦军展开进攻。赵国军队击伤了秦军的侦察兵,秦国军队的侦察兵斩杀了赵军的裨将茄(音:加,裨将的名)。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六月,秦将王龁率军进攻,攻破赵军阵地,击败赵将廉颇,斩杀赵军四名都尉,赵国的两个重要据点二樟城和光狼城均被秦军攻占。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七月,赵国的军队筑起围墙,龟缩在营垒里不敢应战。于是,秦国军队发起强攻,攻占下赵军西边的营垒,斩杀赵军两名都尉。

       赵军连败,赵将廉颇率军败退至丹河东岸,修筑壁垒,赵军自此怯缩不战。因此,赵孝成王对于廉颇畏惧秦军、久拖不决颇为不满,几次派人责备廉颇。

       赵国议和

       当赵军初战失利时,赵孝成王与楼昌、虞卿等商议,想亲自率领部队与秦军决战。楼昌认为这样做,无济于事,不如派地位高的使臣去秦国议和。

       而虞卿则认为如果秦国决心攻打赵国,和议难成,不如派遣使者携带珍宝去楚国、魏国活动,使秦国畏惧各国的合纵抗秦,这样和议才有成功的可能。

       但是赵孝成王采纳了楼昌的建议,派郑朱前去秦国议和。虞卿一再劝谏,说“郑朱入秦,秦王与范睢必定隆重接待,以示天下。楚国、魏国以为赵国已经议和,必定不出兵救赵。秦国知道天下之不救赵国,则议和不能成功,议和不成,赵军必败。”

       赵孝成王最终没有采纳虞卿的谏议,郑朱到了秦国求和。秦国为了麻痹赵国,防止各国合纵,并争取时间,加强军事准备,以便给赵军以严重的打击。果然利用赵国求和的机会,对赵国使者郑朱殷勤接待,有意向各国宣传秦、赵已经和解,借以防止各国出兵救赵。于是赵国的处境更加孤立。

       两军换帅

       赵孝成王早已恼怒廉颇的军队数次战败,又反感廉颇怯缩不战,秦国丞相范雎又派人携带千金到赵国施行反间计,并散布传言说:“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

       记载如下:

       1、《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

       (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前263),白起攻(韩)南阳太行道,绝之。四十五年(前262),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其守冯亭与民谋日:“郑道已绝,韩必不可得为民。秦兵日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党归赵。赵若受我,秦怒,必攻赵。赵被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因使人报赵。赵孝成王与平阳君、平原君计之。平阳君日:“不如勿受。受之,祸大于所得。”平原君日:“无故得一郡,受之便。”赵受之,因封冯亭为华阳君。……

       四十七年(前260),秦使左庶长王 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四月,龁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问,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

       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 为尉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于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日:“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四十八年(前259)十月,秦复定上党郡,秦分军为二:王 攻皮牢,拔之;司马梗定太原。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日:“武安君禽马服子乎?”日:“然。”又曰:“即围邯郸乎?”日:“然。”“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秦尝攻韩,围邢丘,困上党,上党之民皆反为赵,天下不乐为秦民之日久矣。今亡赵,北地入燕,东地入齐,南地入韩、魏,则君之所得民亡几何人。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于是应侯言于秦王日:“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正月,皆罢兵。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其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武安君言日:“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2、《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长平之战,有补于《白起王翦列传》者凡二:一是有关赵括其人,蔺相如谓“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括母说,括父赵奢当年尝言“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更云奢为将之时,幕有以师事者十数,以友事者百数,凡国家勋赏,悉数散发士卒同僚,一俟受令出征,夙兴夜寐,盖不问家事;而括一旦为将,即目中无人,不可一世,朝廷赏赐,一概带回自家,一天注意的就是购置上好田宅。二是有关赵括临战的作法,所谓“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3、《战国策·赵策一·秦王谓公子他》有关长平之战的记载,有补于上述者凡二:一是韩桓惠王答应割让上党郡予秦后,尝遣韩阳传谕上党守靳 执行,而超却誓死不降秦,所谓“臣请悉发守以应(战)秦,若不能卒,则死之”,韩王乃遣冯亭代靳 。二是对赵廷在论辩是否接受冯亭献地问题上记载独详:赵王喜,召平原君(当为“平阳君”)而告之日:“……今冯亭令使者以(上党)与寡人,何如?”赵豹对日:“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日:“人怀吾义,何谓无故乎?”对日:“秦蚕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故自以坐受上党也。且夫韩之所以内赵者,欲嫁其祸也。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王大怒日:“夫用百万之众,攻战逾年历岁,未见一城也。今不用兵而得城七十(十七),何故不为?”赵豹出。王召赵胜、赵禹……,二人对日:“用兵逾年,未见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乃使赵胜往受地。

       4、《史记·赵世家》相关记载与此参差相仿,当祖于《战国策》。

       5、《战国策·赵策三·秦赵战于长平》记载又有补于上述者,是廉颇初战失利而屡遭失亡后,赵廷尝有“纵横”之争及其活动;秦、赵战于长平,赵不胜,亡一都尉。赵王召楼昌与虞卿日:“军战不胜,尉复死,寡人使卷甲而趋之,何如?”楼昌日:“无益也,不如发重使而为媾。”虞卿日:“夫言媾者,以为不媾者军必破,而制媾者在秦。且王之论秦也,欲破王之军乎?其不邪?”王日:“秦不遗余力矣,必且破赵军。”虞卿日:“王聊听臣,发使出重宝以附楚、魏。楚、魏欲得王之重宝,必入吾使。赵使入楚、魏,秦必疑天下合从也,且必恐。如此,则媾乃可为也。”赵王不听,与平阳君为媾,发郑朱入秦,秦内之。赵王召虞卿日:“寡人使平阳君媾秦,秦已内郑朱矣,子以为奚如?”虞卿日:“王必不得媾,军必破矣,天下之贺战胜者皆在秦矣。郑朱,赵之贵人也,而入于秦,秦王与应侯必显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赵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也。”赵卒不得媾,军果大败。

       6、《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有关记载,则悉祖于《策》文,而《新序》或祖于《策》文或祖于《史记》。《汉书·冯奉世传》记载:“冯奉世,字子明,上党潞人也,徙杜陵。其先冯亭为韩上党守,……赵封冯亭为华阳君,与赵括拒秦,战死于长平。”

       7、《战国策·齐策二·秦攻赵长平》记载: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秦计日:“齐、楚救赵,亲,则将退兵;不亲,则且遂攻之。”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苏秦谓齐王日:“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燕之计过矣。且赵之于燕、齐,隐蔽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则明日及齐、楚矣。”

       8、《史记·田完世家》记载雷同,当祖于《策》文,惟“苏秦”为“周子”(适时苏秦死已久,当为周子),而“齐、燕”皆作“齐、楚”,又齐王终不听,秦则破赵于长平。《史记·范睢蔡泽列传》所谓“(秦)昭王用应侯谋,纵反间卖赵,赵以其故,令马服子代廉颇将”,是唯一直接披露秦对赵行反间盖出于范睢阴谋的文献。《战国策·中山策·昭王既息民缮兵》引白起语,独有战后显示出的战争创伤及其医治创伤的情景:秦民之死者厚葬,伤者厚养,饮食铺馈,以靡其财;赵人之死者不得收,伤者不得疗,涕泣相哀,戮力同忧,耕田疾作,以生其财。

       好了,今天关于“长平之战”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长平之战”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