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赏析 诗词赏析

杨柳岸晓风残月丰子恺_杨柳岸晓风残月丰子恺月相

zmhk 2024-05-25 人已围观

简介杨柳岸晓风残月丰子恺_杨柳岸晓风残月丰子恺月相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杨柳岸晓风残月丰子恺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呈现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

杨柳岸晓风残月丰子恺_杨柳岸晓风残月丰子恺月相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杨柳岸晓风残月丰子恺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呈现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送别的作词表达了什么情感

杨柳岸晓风残月丰子恺_杨柳岸晓风残月丰子恺月相

送别的作词表达了什么情感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为送别朋友而赋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母题。送别诗,是唐诗宋词一个重要的组

       成部分。李白《送友人》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

       辛渐》)都是送别诗中千古流传的名句。至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

       别情。”与李叔同的《送别》,有许多的相通之处。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

       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别》以短短的一

       首歌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离别的“

       集体无意识”,成为中国人送友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古代送别诗,一般都是为送别某一个朋友而写的,是确有其人。但耐人寻味的是,根据

       目前已有的资料,还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别》是写给哪一位朋友。在我看来,《送别》并不

       是为哪个友人而写,而是一首无所明指的象征送别诗。《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

       ,写在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画面;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心灵悲慨;第三

       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

       ”,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

       ,深藏着顿悟出世的暗示。

        《送别》,实际上是李叔同以送别朋友为缘由,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感悟人生、

       看破红尘的觉悟。所以,《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

       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在歌曲的翻译与填词方面,李叔同的《送别》得算是极品之作。在那部老**《城南旧事》

       中,《送别》一曲贯穿始终。影片一开篇便是笙与竖琴的《送别》曲,之后片中的每一段离

       别都会响起这段主题音乐,“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歌声,配合着片中晕黄的画

       面,中国式的离情别绪被这首有着浓郁中国风味的歌曲巧妙、含蓄地喧染。大概不会有很多

       人想到,《送别》的作曲其实并不是李叔同,而是美国人奥德威,原曲名叫《梦见家和母亲

       》,典型的美式直白风格。日本文学家大童球溪后来给这首歌填上了日本歌词,改名叫《旅

       愁》,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听到此曲后非常喜欢,翻译成中文,又在7年之后,重新填上了

       新词,就是《城南旧事》所用的版本。长亭,古道,晚风,芳草,夕阳,竹笛,浊酒,寒梦

       ,写尽离别愁,思乡情,颇有元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风。夕阳西

       下,断肠人在天涯”的风韵。因此,后来李叔同的《送别》曲被广泛传唱,而奥德威的原曲

       却渐渐被人遗忘了,某次美国一个少年合唱团来中国访问,就专门献唱了两首用中文演唱的

       曲目,一首是《茉莉花》,另一首便是《送别》。连奥德威的家乡人都已把《送别》当成了

       “中国造”,可见李叔同词作的强大魅力。

       会唱歌的中国人,多数都会唱李叔同这首《送别》。

       191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任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它属于李叔同早年创作的“学堂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提倡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古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特点:一是用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点,感到困惑和不解。

       为送别朋友而赋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基本母题。送别诗,是唐诗宋词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李白《送友人》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都是送别诗中千古流传的名句。至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与李叔同的《送别》,有许多的相通之处。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别》以短短的一首歌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的离别“集体无意识”。所以,《送别》也就成为中国人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古代送别诗,一般都是为送别某一个朋友而写的,是实有其人。但耐人寻味的是,根据目前的材料,还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别》是写给哪一位朋友。在我看来,《送别》并不是为具体的友人而写,而是一首无所明指的象征送别诗。《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写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具象情景;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悲慨;第三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着出世顿悟的暗示。

       概言之,《送别》实际上是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李叔同送别朋友,感悟人生、看破红尘的觉悟。所以,《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晚风拂柳笛声残——李叔同《送别》赏读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伍隍中学 李明隆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悲欢离合”,乃古往今来、大千世界的永恒主题。“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对分离的凄迷,“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是对朋友的劝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是对友情的珍重,“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是对别离的伤感,“金陵弟子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是别离时的苦闷……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送别曲中,“离情别怨”是永恒的旋律。“五四”运动以后,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依旧蓬勃,佳作如潮。其中,李叔同先生创作的校园歌曲《送别》,尤其脍炙人口,风行天下,历久不衰。李叔同(1880-1942),法号弘一。他多才多艺,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既是一代高僧,又是才华横溢的音乐、美术教育家,书法家和戏剧活动家。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上荣耀。他以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大师。《送别》写于1905年,是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所作。

       从总体结构看,《送别》很像一首古词(类小令),共三段,其中一、三两段文字相同。

       第一节,着重写送别的环境。作者选取了“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暮色”、“弱柳”、“残笛”“夕阳”八个典型的意象,渲染离别的场景。“长亭”“古道”是写送别的地方,这使我们想到文学史上的无数次离别,如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白居易的“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等等。“芳草”喻离情,如《楚辞?招隐士》中就有“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晚风拂柳”暗示了惜别,“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山外山”喻天各一方。而这一切别绪,都笼罩在“夕阳”之下的特定时间里,只让人感受到友情温暖、斜阳温暖、晚风温暖;温暖而又缠绵。

       第二节,着重写送别人的心境,是全曲的高潮。通过“天涯”、“地角”、“知交”、“零落”、“浊酒”、“夜别”、“离梦”,诉诸感官,触动心弦,诱君品鉴。送别之情,当然会从内心生出许多感慨!“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不过数十年,知交能有几人?再见又待何时?有几人能相守在一起?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一杯浊酒尽余欢”,这的确是一种无奈的凄美,把酒离别,“都门帐饮”,愁绪纷乱,友人何时能相聚?最后,在时空的交错中,作者又以现在时的“今宵别梦寒”总括全篇。从感情上看,梦里重逢照应上文的“山外山”,从韵律上看,它是重复强调,但这个重复强调却是更进一步的思念,惟有相思入梦频。

       第三节,是第一节的重叠,进一步烘托别离的气氛,是意象上的强化和音韵上的反复。其中,“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两句周而复始,与回环往复的旋律相配合,形成一种回环美,加深了魂牵梦绕的离情别意。

       全词三节,有起,有开,有合;紧扣主题,营造了让人迷醉的意境,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语),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景物依旧,人在别时,倍感凄凉。它的审美效应,就在“酒尽梦寒”的无言中回荡不已。全词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情景:夕阳下,群山相连,碧草茵茵,一望无际;近处,长亭、古道,晚风轻拂,杨柳依依,送别的竖笛哀婉幽怨。一对知心朋友分别在即,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双方都有无限的感伤。他们端起酒杯,想借酒尽最后的一点欢娱。酒醉梦别,彼此在记忆中留下那“晚风拂柳”“夕阳在山”的难忘一幕!

       整曲《送别》,沿婉约一派,清新淡雅,情真意挚,凄美柔婉。歌词造句长短参差,句式充满变化。曲谱借用了当时在日本很流行的歌曲《旅愁》的旋律(而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的《旅愁》又是借用了美国艺人约翰·P·奥德威所作《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李叔同人瓶装己酒,写成了中国诗味极浓的校园歌曲。那种痴情,那种哀怨,那种眷恋,统一于《送别》的歌吟中,珠联璧合,画意诗情,相得益彰。全词韵字——边、天、山、寒,即an韵,皆读平声韵,声音亮丽。第二节开头两句,换一个uo韵,无呆板之感,和谐优美。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这,永远让人沉湎惦恋的惜别的旋律哟……

       唐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解

       1、城阙:指唐代都城长安。

       2、辅:护卫。

       3、三秦:现在陕西省一带;辅三秦即以三秦为辅。

       4、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译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

       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赏析

此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宋词

       李叔同《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悲欢离合”,乃古往今来、大千世界的永恒主题。“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对分离的凄迷,“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是对朋友的劝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是对友情的珍重,“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是对别离的伤感,“金陵弟子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是别离时的苦闷……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送别曲中,“离情别怨”是永恒的旋律。“五四”运动以后,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依旧蓬勃,佳作如潮。其中,李叔同先生创作的校园歌曲《送别》,尤其脍炙人口,风行天下,历久不衰。李叔同(1880-1942),法号弘一。他多才多艺,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既是一代高僧,又是才华横溢的音乐、美术教育家,书法家和戏剧活动家。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上荣耀。他以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大师。《送别》写于1905年,是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所作。

       从总体结构看,《送别》很像一首古词(类小令),共三段,其中一、三两段文字相同。

       第一节,着重写送别的环境。作者选取了“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暮色”、“弱柳”、“残笛”“夕阳”八个典型的意象,渲染离别的场景。“长亭”“古道”是写送别的地方,这使我们想到文学史上的无数次离别,如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白居易的“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等等。“芳草”喻离情,如《楚辞?招隐士》中就有“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晚风拂柳”暗示了惜别,“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山外山”喻天各一方。而这一切别绪,都笼罩在“夕阳”之下的特定时间里,只让人感受到友情温暖、斜阳温暖、晚风温暖;温暖而又缠绵。

       第二节,着重写送别人的心境,是全曲的高潮。通过“天涯”、“地角”、“知交”、“零落”、“浊酒”、“夜别”、“离梦”,诉诸感官,触动心弦,诱君品鉴。送别之情,当然会从内心生出许多感慨!“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不过数十年,知交能有几人?再见又待何时?有几人能相守在一起?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一杯浊酒尽余欢”,这的确是一种无奈的凄美,把酒离别,“都门帐饮”,愁绪纷乱,友人何时能相聚?最后,在时空的交错中,作者又以现在时的“今宵别梦寒”总括全篇。从感情上看,梦里重逢照应上文的“山外山”,从韵律上看,它是重复强调,但这个重复强调却是更进一步的思念,惟有相思入梦频。

       第三节,是第一节的重叠,进一步烘托别离的气氛,是意象上的强化和音韵上的反复。其中,“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两句周而复始,与回环往复的旋律相配合,形成一种回环美,加深了魂牵梦绕的离情别意。

       全词三节,有起,有开,有合;紧扣主题,营造了让人迷醉的意境,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语),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景物依旧,人在别时,倍感凄凉。它的审美效应,就在“酒尽梦寒”的无言中回荡不已。全词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情景:夕阳下,群山相连,碧草茵茵,一望无际;近处,长亭、古道,晚风轻拂,杨柳依依,送别的竖笛哀婉幽怨。一对知心朋友分别在即,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双方都有无限的感伤。他们端起酒杯,想借酒尽最后的一点欢娱。酒醉梦别,彼此在记忆中留下那“晚风拂柳”“夕阳在山”的难忘一幕!

       整曲《送别》,沿婉约一派,清新淡雅,情真意挚,凄美柔婉。歌词造句长短参差,句式充满变化。曲谱借用了当时在日本很流行的歌曲《旅愁》的旋律(而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的《旅愁》又是借用了美国艺人约翰·P·奥德威所作《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李叔同人瓶装己酒,写成了中国诗味极浓的校园歌曲。那种痴情,那种哀怨,那种眷恋,统一于《送别》的歌吟中,珠联璧合,画意诗情,相得益彰。全词韵字——边、天、山、寒,即an韵,皆读平声韵,声音亮丽。第二节开头两句,换一个uo韵,无呆板之感,和谐优美。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这,永远让人沉湎惦恋的惜别的旋律哟……

       元曲

       沉醉东风·送别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②。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③。刚道得声保重将息④,痛煞煞教人舍不得⑤,好去者前程万里⑥。

       忧则忧鸾孤凤单⑦,愁则愁月缺花残,为则为俏冤家⑧,害则害谁曾惯⑨,瘦则瘦不似今番,恨则恨孤帏绣衾寒⑩,怕则怕黄昏到晚⑾。

       ①双调:宫调名,沉醉东风是这个调子的曲牌。

       ②霎时间:一会儿。黄庭坚《两同心》:“霎时间,雨散云归,无处追雪。”花飞:花飘,花落。晁补之《行香子·梅》:“向未开时,愁花放,恐花飞。”

       ③阁着:噙着,含着,阁,同“搁”。

       ④将息:调养、休息的意思。李清照《声声慢》:“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⑤痛煞煞:表示痛苦的样子。亦作“痛设设”。

       ⑥好去者:安慰行者的套语,犹言“好走着”。马致远《要孩儿·借马》套:“道一声好去,早两泪双垂。”⑦“忧则”句:担忧的是夫妻分离。则,犹现代汉语中的“只”。元曲中的“只”多作“则”。鸾凤,旧时用来比喻夫妇。卢绪《催妆》诗:“今日幸为秦晋会,早教鸾凤下妆楼。”

       ⑧俏冤家:对所爱的亲昵称呼。

       ⑨害则害:病虽病。害,病。则,这里作“虽”讲,下句的“瘦则瘦”同。意即病虽病,也甘心被他折磨。⑩孤帏绣衾:孤单的罗帐,绣花的被子。

       ⑾怕则怕黄昏到晚:李清照《声声慢》:“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句从其词意中点化出来。

       翻译:

       相隔咫尺的人就要天南地北远远分离,转瞬间花好月圆的欢聚就变成月缺花飞的悲凄。手拿着饯行的酒杯,眼含着惜别的泪水。刚说一声“保重身体”,心中悲痛极了教人难以割舍。“好好地去吧,祝愿你前程万里!”

       [赏析]

       《沉醉东风》是元代作家关汉卿的作品,曲子在真切中恰如其分地把握了送别女子时而含蓄时而坦率的情感,刻画出一个声泪俱下,依依不舍的痴情女子形象。起首两句从时空的角度极写离别瞬间的悲哀,空灵洒脱,以虚带实,奠定全曲的情感基调。三、四句以对句的形式具体写女主人公的送别,充实一、二句的内涵。最后三句,在引出女主人公告别之语的同时,突出其复杂的心理变化,极其本色地表达出不能自持的痛苦情态。整个曲子在真切中恰如其分地把握了送别女子时而含蓄时而坦率的情感,刻画出一个声泪俱下,依依不舍的痴情女子形象。

       =====================================================================

       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好了,今天关于“杨柳岸晓风残月丰子恺”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杨柳岸晓风残月丰子恺”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