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赏析 诗词赏析

二子乘舟的故事_二子乘舟的故事简介

zmhk 2024-06-04 人已围观

简介二子乘舟的故事_二子乘舟的故事简介       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谈论二子乘舟的故事的话题。这个问题集合包含了一些常见和深入的问题,我将详细回答每一个问题,并分享我的见解和观点。1

二子乘舟的故事_二子乘舟的故事简介

       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谈论二子乘舟的故事的话题。这个问题集合包含了一些常见和深入的问题,我将详细回答每一个问题,并分享我的见解和观点。

1.诗经《二子乘舟》注音是什么?

2.风雨同舟——读《诗经·二子乘舟》

3.国风·邶风·二子乘舟的注释译文

4.二子乘舟的剧本简介

5.关于描写舟的诗句

6.小古文两小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子乘舟的故事_二子乘舟的故事简介

诗经《二子乘舟》注音是什么?

       

       二子乘舟,泛(fàn)泛(fàn)其景(yǐng) 闻一多先生说读“迥”?

       愿(yuàn)言(yán)思子,中心养养(yáng)(yáng)。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shì)。愿言思子,不瑕(同遐)有害(hé)。

       译文:

       两个孩子乘木舟,?

       顺江漂流去远游。?

       时常挂念远游子,?

       心中不安无限愁。

       两个孩子乘木舟,?

       顺江漂流去远游。

       时常挂念远游子,?

       该不遇上险与祸?

       《二子乘舟》是《诗经·邶风》第19篇。

       先秦时代邶地华夏族民歌,作者为广大的劳动人民,全诗2章,章4句。

       全诗通过对飘飘远逝的二子和船影等画面的描写,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卫国人民对“二子”之间感情的欣赏与感动。

风雨同舟——读《诗经·二子乘舟》

       宣姜为什么会诬告急子?说白了,无非就是男女间的那点事儿。

       在宣姜新婚之时,发现自己要嫁的卫国第一公子变成了一个又老又丑的男人,老夫配少妻,蛤蟆配嫦娥,心中的不甘可想而知,只是身在异国他乡,哭诉无门,只得忍耐。

       齐禧公得知女儿被骗,火冒三丈,可冷静下来一想:本来就是政治联姻,女儿嫁给谁不是嫁?世子保不准哪天就被废了,就算不被废,继位国君也是很多年后的事了,现在直接嫁给国君,比嫁给世子划算得多,自己还平白长了一个辈分......冷静下来后的齐禧公发现宣公这顿骚操作还让自己占了不少便宜,索性将错就错,默认了这个事实。

       宣姜生下公子寿后,宣公就带她回都城宫中居住,急子又经常进宫探望母亲夷姜,就这样,本该是夫妻的两人相遇了。宣姜很快就被眼前这位年轻公子的相貌气度所折服,一打听才知道这位年轻公子就是自己原本要嫁的夫婿——急子,一颗沉寂的心顿时活泛了起来。

       急子是个孝子,经常进宫探望夷姜,不可避免的与宣姜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多,

       宣姜敢想敢为,只是碍于礼法,再怎么大胆也只能是眉目传情,暗送秋波,隐晦的向急子表露自己的爱意。

       急子却不似宣姜,虽说他也对这个本应是自己妻子的女人略有好感,不过在他心中还是有伦理观念,父子之礼的,他爹干的那些事儿他可干不出来,对宣姜的频频示爱只能是视而不见,佯作不知,在夷姜上吊自尽后,为避免与宣姜见面的尴尬,也不再出入后宫。

       宣姜的想法有错吗?没有,绝对没有!若有甜瓜相伴,谁愿啃老葫芦?**情怀也是诗,奈何急子却不能体会诗中韵味,只能装傻,怪谁?只能怪他那倒霉爹跟她那死鬼老公。

       闺情有意托月老,同心无缘付襄王。

       所以,宣姜虽有怨气,却也谈不上什么恨意,直到十几年后,急子三十三岁生日那一天。

       宣姜的儿子公子寿,生性仁厚,而且与急子十分要好,宛如亲兄弟一般。急子三十三岁生日,两人在一起喝酒庆祝,谈天说地,兄友弟恭,十分融洽。

       而宣姜的另一个儿子——公子朔,虽然年纪尚小,却心性狠毒,有争世子之心,对他的两个哥哥,是欲除之而后快,眼下急子是世子,先搬倒他再说。

       于是来到宣姜面前委屈巴巴的哭诉:娘啊!今天急子哥哥生日,我去给他祝寿,他却指着我的鼻子让我管他叫爹,说娘原本就是他的媳妇,却跟了我爹,还骂娘是个*妇,早晚要把娘连同国君之位一起抢回去,孩儿气不过,才说了他两句,他就动手打我,不是孩儿跑的快,就被他给打死了,娘可要为孩儿做主啊!

       对公子朔的这套说辞,宣姜当然是不信的,她甚至巴不得急子能把她抢回去,可公子朔的话也点醒了她:是啊,国君这身体眼看着是一天不如一天了,也该为自己的将来打算了。

       要么是急子继位后娶了她,那当然是最好,皆大欢喜。

       要么急子继位,自己独守空闺,要知道宣姜才三十来岁,独守空闺多难熬?

       宣姜决定最后一次试探一下急子的心意,派人将急子召来。

       “不知庶母召见,是有什么吩咐?父亲为何不在?”

       “正是要回避你父亲,我虽住深宫,却也时常能听到国人议论国政。”

       “不知都说些什么?”

       “无非是国君昏聩,荒*好色,纳媳为妾,只怕有一天国人倒戈,你爹死无葬身之地!而如今,只有你急子继任国君,才能保住江山社稷!”

       “那岂不是陷我于不忠不孝之地”?

       "你母亲夷姜本来就是你祖父的妾室,而我,本应是你的妻子,十七年了!我就不信你心里没有怨言?你爹也该还还借你的债了!”宣姜越说越激动,竟一把抱住急子,声泪俱下,好不惹人怜爱!

       大孝子急子当然不会答应,一把推开宣姜,夺门而去。

       宣姜想想自己身为齐国公主,才貌双全,却嫁给了一个糟老头子,心中的苦楚又有谁知?可连她自己也搞不清楚,应该是恨荒*的卫宣公,还是正直的公子急子。

       如今明明白白的勾引都被拒绝,满腹的怨气都化成了对急子的恨意,宣姜决意除掉急子。

       要说一个女人恨一个男人需要理由吗?不需要!非要说一个,那就是因爱生恨。

       宣姜又哭哭啼啼的将公子朔的话添油加醋的向宣公转述,宣公本来就视急子为眼中钉,眼下宣姜的话直中宣公软肋,不禁勃然大怒:这个畜生,竟敢对庶母无礼,还要夺我君位,非杀了他不可!

       不过宣公也明白,仅凭宣姜和公子朔的一面之词就杀掉急子,似乎有点牵强,急子又没什么过错,在卫国口碑极好,明着杀势必会引起朝野动荡,只能暗杀!

       宣公跟宣姜一商量,决定派急子出使齐国,在他的必经之路——莘野埋伏下杀手,等急子到来,就把他杀掉!

       两人在房内密谋,却不想隔墙有耳。

       正是公子寿。

       公子寿前来拜见母亲宣姜,走到门口,无意中听到了两人这番谋划,心中不禁为急子担忧,为使急子免遭劫难,他立刻跑到急子家中通风报信。

       "兄长此行万万不可!明里是出使齐国,实则是要谋杀你,父亲已在莘野埋伏了杀手,兄长还是离开卫国,去投别国吧!”公子寿将宣公与宣姜的密谋一五一十的告诉急子。

       春秋时期各国对于避难诸侯、公子是相当仁义的,会在其在本国享受待遇规格的基础上,提供下降一级的待遇,比如前面提到的太叔的儿子公孙滑,宋国的公子冯。以急子在卫国的名声,随便逃往哪国,都是绝对的座上之宾。

       急子闻言,惊讶不已,随即泪流满面:想我急子,活了三十三年,从恶不愿,从善不得,生于天地间,竟为亲生父亲所不容!与其苟且偷生,不如去死!

       “兄长,你还是避一避吧!”公子寿急道。

       “逆父命求生,不可”!急子态度坚决。

       ...........

       公子寿再三恳求,急子就是不为所动,万般无奈之下,公子寿只得告辞。

       公子寿见急子态度坚决,也就放弃了劝说急子的念头,但是兄弟情深,他也不会眼睁睁的看着急子送死,于是找到他的老师——左公子泄,将事情原原本本的说了一遍,想看看老师有没有什么办法救下急子。

       听公子寿说完,左公子长叹一口气:公子,你可是好心做了坏事!

       公子寿讶然:老师此话怎讲?

       “公子可知卫国第一剑客是谁?”

       “不知”。

       “正是你哥哥——急子。你若是不告诉他实情,那些杀手很难得手,如今你告诉他实情,他一心求死,反而活不了了。公子啊,现在谁也救不了他。”

       公子寿大惊失色,口中喃喃自语:是我害了我哥!我一定要救他!

       很快就有了主意。

       出发的时候,急子正准备登船,才发现另有一条船停在岸边,船头站着一人,正是公子寿。

       公子寿见急子已到岸边,拱手行礼:兄长为守孝道,慨然赴死,小弟万分钦佩,特在此备下薄酒,为兄长饯行,这可能是我们兄弟永诀之时,兄长莫要拒绝。

       急子感动不已,上船与公子寿相对而坐:我一将死之人,能有像贤弟这样的知己,足慰平生,今天我兄弟二人喝个痛快!

       兄弟二人四目含泪,相对而饮,都知道是生死离别,喝得很是痛快,公子寿又频频向急子敬酒,很快,急子就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

       公子寿见急子已醉,慌忙叫随从将急子抬到岸上,并明他们好生照顾,等急子醒后,就带他逃往别国。而他自己则带着急子的白旄,驾着渡船,向莘野驶去。(白旄就是牦牛尾巴系在旗帜上端,春秋时期,代表国君出使,必须持白旄)。

       几天之后,公子寿终于到了莘野,早早埋伏在此的杀手们一拥而上,将公子寿的渡船团团围住,公子寿站在船头,手持白旄大声质问:我是卫国公子急子,你们是什么人?

       这帮杀手并不认识急子,见来人手中握有白旄,又亲口承认,误以为公子寿就是急子,大喝一声:找的就是你!也不再废话,一刀砍下了公子寿的脑袋!

       而急子醒来之后,发现公子寿不在,自己的白旄也不见了,立刻明白过来:弟弟这是替自己赴死!

       慌忙吩咐随从,驾着渡船快速向莘野方向驶去,希望能在半道追上公子寿,免得他无辜送死!

       等他追上公子寿渡船的时候,只见船上围着一帮凶神恶煞的杀手,心中顿觉不妙,连忙跳上船头,正欲询问情况,忽然看见船头边缘的一具无头男尸!再看看角落里扔着的白旄,马上判断出来,眼前这具尸体正是自己弟弟,不禁放声痛哭。

       片刻之后,急子止住哭泣,对着杀手大骂:你们这帮混账,我才是急子,你们要杀的人是我,为何害我贤弟!

       杀手们一看又冒出个急子,本着宁杀错不放过的原则,挥刀向急子砍来,急子见弟弟已死,只觉心已成灰,也不作反抗,任由杀手的屠刀向自己砍来........

       兄弟相爱,争相替死。

       卫国人为了纪念这两位公子,也作了一首诗歌:

        ? 诗经·邶风·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当两颗血淋淋的人头摆在宣公面前的时候,宣公不禁悲喜交加,急子死了,算喜,可公子寿却是他最满意的接班人,如今也被自己害死,悲痛不已。

       也不知是出于羞愧,还是悲伤,或是年事已高,在两位公子赴死后,不到半年,宣公也死了。

       回顾宣公丑陋的一生,惊讶的发现这家伙还是个神人!

       古往今来的君主,勾搭后妈的,有!强占儿媳的,也有!杀儿子的更不在少数,可是 把这三种缺德事一个人占全的,放眼古今,唯有宣公一人!

       开天辟地头一遭 !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而卫国的荒诞剧并没有随着宣公的死去而落幕,后面更乱!

国风·邶风·二子乘舟的注释译文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苏轼在《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中长啸:“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它的溯源恐怕就是《诗经·二子乘舟》。

        烟涛微茫的江面上,二人乘舟随波飘扬,“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渐行渐远,直至消逝不见,不知所止,不知所终。虽不见二人及小舟,但心中始终在牵挂着:“中心养养”,“不瑕有害”。有忧愁,愿平安。

       《毛诗序》云:“《二子乘舟》,思伋、寿也。卫宣公之二子,争相为死,国人伤而思之,作是诗也。”“争相为死”,这是触目惊心的词语。生命诚可贵,在广博大自然中,人的生命何其脆弱,“渺沧海之一粟”,人的本性是畏惧死亡的,因为知道生命何其珍贵的。固然,每个人都极其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然而,人又是会思想的苇草,会思想、愿思想的人们更加明白,生命价值远远重于生命本身,为何活以及如何活远远重于活着本身。行尸走肉般地活着,会让拥有独立思想的人不齿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先儒孟子坚定做出选择,《二子乘舟》的兄弟二人亦做出他们的选择。“争相为死”的真实故事是这样的:“朔与其母诉伋于公,公令伋使齐,使贼先待于隘而杀之。寿知之,以告伋,使去之。伋曰:‘君命也,不可以逃。’寿窃其节而先往,贼杀之。伋至,曰:‘君命杀我,寿有何罪?’又杀之。”

        茫茫江面,会遇到很多未知的风雨,漫漫人生,也会遭逢更多的波折。尤其是面对死亡,他二人都不愿独自苟活于人世。二子同舟,风雨同行,生死相依,相待以礼,至死不渝,共为兄弟情义,远重于生命,又有何惧。

        寄托人们深挚思念的诗歌,不会出现二人生命的消逝,人们不忍。在更多人心中,他二人都远行离开,前往没有风雨的地方,他们都会平安无恙的。这是思念祝福的力量,更是诗歌的美好。

        诗歌与音乐本是相通的,《二子乘舟》必定是幽怨而悠远,深挚而有力的乐曲,有着生命搏动的节奏,让人感动,难以忘怀。诗歌也与绘画相通,《二子乘舟》天地间,只一舟、二人,别无他物,“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尽的留白,又是无尽的思考。

        或许,二人不再是兄弟,而是父母儿女,而是夫妻,而是同窗、战友,也或许是两个家庭,两个团队,两个民族,两个国家。双方是独立的个体,存在着差异,但在风雨波折前,他们都是一体的,不分彼此。总之,这是人间大义,更是人间大情。

        也或许,在你的解读中,《二子乘舟》并没有两个人,只有一人,不过是两个自我,理想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本体的矛盾双方。不过,在天地间,在那一瞬间,互相理解,达成共识,“相与枕藉乎舟中”。

二子乘舟的剧本简介

       注释

       ⑴二子:卫宣公的两个异母子。

       ⑵景:通憬,远行貌。泛泛:飘荡貌。景:闻一多《诗经通义》“景读为‘迥’,言漂流渐远也”。

       ⑶愿:思念貌。

       ⑷养(yáng羊)养:心中烦躁不安。

       ⑸瑕:训“胡”,通“无”。“不瑕”,犹言“不无”,疑惑、揣测之词。

       译文

       你俩乘船走了,船儿飘飘远去。多么思念你呵,心中恋意难除。

       你俩乘船走了,船影渐远渐没。多么思念你呵,切莫遭遇灾祸!

       诗经愚译新浪博客——东耳永新诗

       望别的忧愿(诗经-国风-邶风-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去,微波有余澜。  人共风景远,缜目始觉怜。  千言无处诉,心中自不安。

       二子乘舟去,波平静无澜。  人已没踪迹,寻望终不堪。  祈神酬天佑,翼翼无险陷。

关于描写舟的诗句

       此剧是一部传统戏,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此剧根据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第十二回情节编写。一九三五年创作、首演于沈阳。老生应工,全剧共十四场,是一出悲剧色彩浓烈的大戏。初演时场子较多,需三个小时。一九五六年在沈阳市文化局举办“久不上演剧目展览周”期间,唐韵笙对剧本作了重新整理。一九六二年在全面整理唐派剧目时又作了较大的改动,此次编入的剧本是一九六四年的修订本,其中第十一场“赐死”及第十三场“乘舟诀别”片段说明由周仲博提供。

       见《左传·桓公十六年》,《诗经·二子乘舟》及《列国演义》第十二回。川剧有《白旄旗》,又名《二难传》。汉剧有《急子回国》。

小古文两小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关于舟的古诗

        1,《舟过安仁》宋代 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译文: 一只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当帆让船前进啊。

        2,《舟夜书所见》清代 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译文: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象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象撤落无数的星星。

        3,《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清代 秋瑾

        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译文:千万里远途我像腾云驾雾一样去了又回,我独自一人穿越东海往返伴随滚滚春雷。不忍心看到祖国的地图变成别国的领土,怎能让锦绣江山被侵略者炮火化成飞灰。

        4,《小寒食舟中作》唐代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译文:小寒时节,勉强吃一点饭,靠着乌几,席地而坐,乌几已经破旧,缝了很多遍了,头上戴着褐色的帽子。春来水涨,江河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

        5,《舟中读元九诗》唐代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闇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译文:把你的诗卷在灯前看,诗读完了灯也快灭了而天还没有亮。看诗看到眼睛痛,熄灭了灯还在黑暗中坐着,逆风吹着浪花拍打着小船。

2.古诗中有哪些是关于舟的诗句

        古诗中关于舟的诗句有: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舟过安仁》杨万里(宋)

        译文:一只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2、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宋)

        译文: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

        3、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舟夜书所见》查慎行(清)

        译文: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象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4、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柏舟》佚名(先秦)

        译文:柏木船儿荡悠悠,河中水波漫漫流。圆睁双眼难入睡,深深忧愁在心头。不是想喝没好酒,姑且散心去邀游。

        5、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二子乘舟》佚名(先秦)

        译文:你俩乘船走了,船儿飘飘远去。多么思念你呵,心中恋意难除。

        6、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二子乘舟》佚名(先秦)

        译文:你俩乘船走了,船影渐远渐没。多么思念你呵,切莫遭遇灾祸!

        7、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鄘风·柏舟》佚名(先秦)

        译文:柏木小船在漂荡,漂泊荡漾河中央。垂发齐眉少年郎,是我心中好对象。至死不会变心肠。我的天啊我的娘,为何对我不体谅?

        8、今我挽龙舟,又阻隋堤道。《挽舟者歌》佚名(隋代)

        译文:我今日为皇帝龙舟拉纤,被困在这千里长的隋堤。

        9、眼痛灭灯犹闇坐,逆风吹浪打船声。《舟中读元九诗》白居易(唐)

        译文:看诗看到眼睛痛,熄灭了灯还在黑暗中坐着,逆风吹着浪花拍打着小船。

        10、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渡浙江问舟中人》孟浩然(唐)

        译文:潮落后江面平静还没有起风,乘一只小船渡江与您相从。

3.描写舟的诗

        1.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3.一叶兰舟,便凭急浆凌波去。

        4.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泛画鹢、翩翩过南浦。

        5.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7.过尽千帆皆不是,斜辉脉脉水悠悠。

        8.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9.一叶扁舟轻帆卷,暂泊楚江南岸。

        10.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

        11.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12.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3.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14.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5.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身。

        16.凭阑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

        1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8.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19.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20.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21.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22.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23.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24.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25.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26.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4.描写舟船的诗句

        明确写船、舟的: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宴词-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

        山瞑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听流水调子-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暗写船、舟的:

        早寒有怀-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5.舟的诗句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王湾《次北固山下》) 2、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抒怀》) 3、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李清照《如梦令》 6、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7、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8、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其一)》) 9、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10、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孟浩然《望洞庭湖增张丞相》) 11、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李白《赠汪伦》) 12、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孟浩然《宿建德江》) 13、君爱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范仲淹《江上渔者》)。

6.有哪些带有“舟”字的诗句

        1、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韦应物《徐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2、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文昌右相韦待价曾孙,出身京兆韦氏逍遥公房。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伋与寿之死——《诗经·国风·邶风·二子乘舟》

       题主是否想询问“小古文二子乘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体现了作者的送别之情。《邶风·二子乘舟》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写一次发生在河边的送别,两位年轻人终于拜别亲友登船,刹那间化作了一叶孤舟,在浩淼的河上飘飘远去画,境之由近而远,同时就融入了送行者久立河岸、骋目远望的悠长思情。

       前面我们说过宣姜被卫宣公霸占强娶的故事(详情请见: 卫宣公之新台丑闻--《诗经·国风·邶风·新台》 ),下面我们来说说后来发生的事情……

        宣姜嫁给卫宣公后,生了公子寿和公子朔。十几年后,两个儿子长大了,却个性迥异,一个憨厚老实(公子寿),一个狡诈算计(公子朔)。

        这时候的宣姜已步入中年,仍深得卫宣公宠爱。而卫宣公年岁已高,宣姜开始担心,如果卫宣公老去让位,新君上位,新上位的君主则极有可能是当年自己原本要嫁的公子伋了。当年自己在出嫁半路被公子伋的父王卫宣公掳走,公子伋由未婚夫变成了继子。这段丑事横在两人中间,现在的公子伋已是太子,如果成了新君,将会对自己持有如何复杂的情绪?一想到这里,宣姜便心乱如麻。

        功于心计的公子朔体察到母亲的心思,故意在母亲和卫宣公面前搬弄是非。常说公子伋喝醉后不叫自己兄弟了,改称儿子,说自己的爱人被卫宣公夺走了,有朝一日会把江山和美人全部夺回来……?卫宣公听闻心生惧意。想当年公子伋还只是个十几岁的少年,如今羽翼丰满,而自己已老去,不知公子伋以后会怎样对待自己。于是卫宣公决定伺机杀掉公子伋。

        宣姜的另一个儿子——忠厚老实的公子寿,平时便与太子兄公子伋十分要好,听说卫宣公有意要杀公子伋,便极力劝阻公子伋奉旨出访他国,认为他此去凶多吉少,卫宣公定会在公子伋出访的半路途中将其杀害。正直善良的公子伋却并不相信自己的父亲竟会对自己痛下杀手,执意前往。

        公子寿无奈只好与公子伋同行前往,在行船途中灌醉公子伋,偷走了伋出使他国的使节杖,假冒公子伋站在了船头。而卫宣公早已安排了刺客,并告诉刺客:只要见到站在船头手持使节杖的那个人,便杀之!刺客遂杀掉了公子寿。伋被刀剑声惊醒,见自己的兄弟已死,嚎啕大哭,悲痛欲绝,对刺客说:我就是伋,你们错杀了我的兄弟,既然如此,你们干脆也把我杀了回去复命吧!同样命丧船中。

        可怜善良正直的公子伋,直到最后才相信原来父亲竟因猜忌而真的派人杀自己。最知心的兄弟为保护自己死去。难怪人说:“自古君王皆薄幸,最是无情帝王家”。天下的丑恶阴险狡诈,最集中的大概就是这里了。作恶多端的卫宣公先是好色*乱,违反纲常,抢夺了儿子的未婚妻,十几年后竟又对儿子痛下杀手。公子伋那样善良的灵魂,是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禽兽般的卫宣公的。可悲可叹……?

        世人怀念两位公子写下这首诗歌,后被录入诗经。诗中描述了两位公子乘船远去的身影,表达了对公子的思念和不愿公子们遇害的情感。

        原文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好了,关于“二子乘舟的故事”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二子乘舟的故事”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