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

冠盖满京华 斯人独憔悴_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意思

zmhk 2024-06-03 人已围观

简介冠盖满京华 斯人独憔悴_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意思       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谈论冠盖满京华 斯人独憔悴的话题。这个问题集合包含了一些常见和深入的问题,我将详细回答每一个问题

冠盖满京华 斯人独憔悴_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意思

       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谈论冠盖满京华 斯人独憔悴的话题。这个问题集合包含了一些常见和深入的问题,我将详细回答每一个问题,并分享我的见解和观点。

1.�ڸ������� ˹�˶���

2.评论诗写得好的诗句

3.有客踌躇,古庭空自吊孤影。原文_翻译及赏析

4.求冰心的《斯人独憔悴》一文的赏析!!!!!!!!

冠盖满京华 斯人独憔悴_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意思

�ڸ������� ˹�˶���

       梦李白二首·其二_古诗文网

       [作者] 杜甫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杜甫写的,夸李白的。

评论诗写得好的诗句

       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这副对联赞颂的是唐代代诗人李白

       李白

       自称

       青莲居士

       活跃于盛唐

       有

       李白斗酒诗百篇

       一说

       故“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赞颂的是

       李白

       这不是诗,是一副对联

       是清代陈云诰,字紫纶,直隶易州人,光绪时进士。

       在太白祠大门口题写楹联,盛赞李白:“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关于李白的对联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杜甫)

有客踌躇,古庭空自吊孤影。原文_翻译及赏析

       1. 关于评论诗的诗句

        关于评论诗的诗句 1. 诗中诗人——评论诗人的诗句有

        别人写李白的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杜甫)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

        世人皆欲杀,唯吾独怜才。(杜甫)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杜甫)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

        诗总不离乎才也,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太白千秋逸调,子美一代规模。摩诘精大雄氏之学,句句皆合圣教。(徐增)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袖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余光中)

        李白写孟浩然的

        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 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 ——李白《赠孟浩然》

        2. 描写杜甫的诗句就是对杜甫的评论几个就好

        评论的诗好像没怎么见到过,评论他的对联到是不少,我给你摘录了下来做参考,希望对你有用.挺身艰难际;张目视寇仇.大廨,进草堂正门,过石桥,穿梅林便是大廨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何绍基题大廨杜陵落笔伤豺虎;爱国孤悰薄斗牛.叶剑英题大廨.杜陵: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孤悰:孤苦的心志忠爱托诗人,李谪仙差许齐名,奚屑三唐科第;栖迟因地主,严节度颇称知己,尚留数亩湖山.陈次山题大廨.李谪仙:李白.严节度:严武,杜甫因安史之乱流寓成都,严武委他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陈毅集杜诗题诗史堂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题诗史堂地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沈葆桢题诗史堂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诗史堂一枝笔挺起马班间,允矣三长才学识;百年事感怀开宝后,申之孤愤去来今.陈逢元题诗史堂即今耆旧无新咏;何处老翁来赋诗.诗史堂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季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诗史堂此间位置安排,居然广厦,拾梅花能得韵,抚修竹能得声,嘻,先生能耽咏否;当时艰难险阻,久作寓公,望湘衡则无家,叩关陕则无国,噫,君子亦有穷乎.樊荫荪题诗史堂.寓公:寄居他乡的官吏千古此诗王,流寓遍襄阳烟水,蜀道云山,故国有思,常感秋风怀杜曲;五陵孰年少,知交只陇右词臣,咸阳节度,京华在望,每因泪雨忆长安.诗史堂.五陵:指汉代长陵、字陵、阳陵、茂陵、平陵.词臣:李白.节度:严武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谢威凤题工部祠自许诗成风雨惊,将平生硬语愁吟,开得宋贤两派;莫言地僻经过少,看今日寒泉配食,远同吴郡三高.谭光福题水槛,杜甫曾于此经营药圃垂老但吟诗,亦先生所不得已;斯人常作客,正天下莫可如何.伍介康题水槛.斯人:此人,指杜甫吏情更觉沧洲远;诗卷长留天地间.陈逢元题独立楼.饭颗:饭颗山,传为长安山名,李白《戏赠杜甫》诗:“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 诗瓢:贮诗稿的瓢名望重三唐,是谁敌手?陵厉骚坛,春树暮云,竞传白也诗篇上;遭逢同五代,故事回头,纵谈天宝,秋风茅屋,令我呜呼感慨多.万慎子题独立楼.三唐:唐代的三个时期.春树暮云:语出杜甫诗《春日忆李白》.五代:五个朝代,此指梁陈齐周隋十年幕府悲秦月;一卷唐诗补蜀风.。

        3. 关于评论诗歌

        恕我直言,感觉很一般,优点不说了,缺点如下:1.从形式说,第一首第一句,“风吹漫漫沙漫天”,连续三个“漫”字似乎很别扭。

        第二首最后一句“何时才能把其断”,用“把字句”入诗而且是古诗,好像通俗了一点。2.从意境上说---(我好像也没读出啥意境,不说了。)

        3.从情感上说,两首都在表达一份愁绪,但总感觉不太自然(为啥愁呢?愁死我了,哈哈哈!)4.从语法上讲,好像也有点问题,如第一首最后一句,您能把往事看到眼里,好像不现实,而且既是满目又焉能“与愁眠”?第二首第一句,“月下独饮醉梦中”,您到底是月下独饮还是梦中独饮啊?当然,作为古诗,你能做到这种程度,可见非常喜欢,这种尝试值得肯定,建议多读、多思、多练,尤其浩瀚的中国古文化,一定多加涉猎,加强个人修养,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

求冰心的《斯人独憔悴》一文的赏析!!!!!!!!

       有客踌躇,古庭空自吊孤影。——宋代·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有客踌躇,古庭空自吊孤影。 西风来劝凉云去,天东放开金镜。照野霜凝,入河桂湿,一一冰壶相映。殊方路永。更分破秋光,尽成悲镜。 有客踌躇,古庭空自吊孤影。

        江南朋旧在许,也能怜天际,诗思谁领?梦断刀头,书开虿尾,别有相思随定。忧心耿耿。对风鹊残枝,露蛩荒井。斟酌姮娥,九秋宫殿冷。 中秋节 , 相思友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西风拂来,仿若劝说云彩放行一般,云层逐渐退去。远望东方,金镜似的月亮将在这晴朗无云的天空中冉冉升起。月色如霜,光照四野,月上的桂树映入河水中,水月与明月交相辉映,更添几分风致。夜已深,古驿枯庭里只剩下自己独自徘徊,孤枕难眠。

        身在故乡的朋友,在远方看着这天边明月,或许也会想起在外的自己。现在还乡只是梦想,只能用书信把思念传回故乡。心事重重,忧虑不安,乌鹊在风中依著残枝,秋露中的蟋蟀在荒井中发出悲鸣。独自在月下饮酒,九重天上的月宫一片凄冷。

鉴赏

        此词上阕先从“中秋”写起。头两句即是佳句:“西风来劝凉云去,天东放开金镜”。其 *** 有四个意象:西风、凉云、天东、金镜,它们共同组成了一幅“中秋之夜”的美妙图画。其奥妙之处尤在于“来劝”、“放开”这两组动词的运用,它们就把这幅静态的“图象”变换成了动态的“**镜头”。原来,入夜时分,天气并不十分晴朗。此时,一阵清风吹来,拂开和驱散了残存的凉云——作者在此用了一个“来劝”,就使这个风吹残云的动作赋有了“人情味”:时值佳节,就让普天下团圆和不团圆的人都能看到这一年一度圆亮如金镜的中秋明月吧。果然有眼,它终于同意“放行”,于是一轮金光澄亮的圆月马上就在东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所以这两个句子既写出了景,又包含了自己的情愫,为下文的继续写景和含情埋下了伏笔。“照野霜凝,入河桂湿,——冰壶相映”三句,就承接上文,写出了月光普洒大地、惨白一片的夜色,以及大河中的月影与天上的圆月两相辉映的清景,于中流露了自己的乡思客愁。李白诗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苏轼词云:“明月如霜”(《永遇乐》),史词的“照野霜凝”即由此演化而来,并体现了自己的思乡愁绪。“殊方路永”一句,语似突然而起,实是从题中“真定驿”生出。临安出发,过淮河,入金境,便是殊方异国,故云“殊方”;到了真定,已走过一段漫长的路程,但再到目的地燕京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故云“路永”。这个四字押韵句自成一意,起了转折和开启下文的作用:上面交待了中秋月色,至此就转入抒情。“殊方路永”四字读来,已感到伤感之情的深切,而令人难堪的更在此夜偏又是中秋节!故而“独在异乡为异客”与“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两重悲绪就交织在一起,终于凝成了下面这两句词语:“更分破秋光,尽成悲境”。中秋为秋季之中,故曰“分破秋光”,而“分破”的字面又分明寓有分离之意,因此在已成“殊方”的故土,见中秋月色,便再无一点欢意,“尽成悲境”而已矣!下两句即顺着此意把自己与“真定驿”与“中秋”合在一起写:“有客踌躇,古庭空自吊孤影。”月于“影”字见出。驿站古庭的悲寂气氛,与中秋冷月的凄寒色调,就使作者中夜不眠、踌躇徘徊的形象衬托得更加孤单忧郁,也使他此时此地的心情显得更其凄凉悲切。王国维《人间词话》十分强调词要写“真景物”和“真感情”,谓之“有境界”。此情此景,就使此词出现了景真情深的“境界”,也使它具有了“忧从中来”的强烈艺术效果。

        不过,在上阕中,词人还仅言其“悲”而未具体交待其所“悲”为何,虽然在“殊方路永”四字中已经隐约透露其为思乡客愁。读者只知道,词人犹豫,词人徘徊,词人在月下形影相吊,然而尚未直探其内心世界的奥妙。这个任务,便在下阕中渐次完成。它共分两层:一层写其对于江南密友的相思之情,这是明说的;另一层则抒其对于北宋故国的亡国之悲,这又是“暗说”的。先看第一层:“江南朋旧在许,也能怜天际,诗思谁领?”起句与上阕末句暗有“勾连”,因上阕的“孤影”就自然引出下阕的“朋旧”,换头有自然之妙。“在许”者,在何许也,不在身边也。

创作背景

        这首词有两个写作背景:一是以一个南宋官吏的身份前往曾是北宋疆土的异国祝寿,二是恰逢中国的传统佳节——中秋节,这两个背景注定了这首词一定带有十分悲壮的风格。

史达祖1163~1220?年,字邦卿,号梅溪,汴(河南开封)人。一生未中第,早年任过幕僚。韩侂胄当国时,他是最亲信的堂吏,负责撰拟文书。韩败,史牵连受黥刑,死于贫困中。史达祖的词以咏物为长,其中不乏身世之感。他还在宁宗朝北行使金,这一部分的北行词,充满了沉痛的家国之感。今传有《梅溪词》。存词112首。

        史达祖

       

那里是清江江上村,香闺里冷落谁瞅问?好一个憔悴的凭栏人。 恨入空帷鸾影独,泪凝双脸渚莲光,薄情年少悔思量。 眺听良多感,徙倚独沾襟。 知君独坐青轩下,此时结念同所怀。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扁舟昨泊,危亭孤啸,目断闲云千里。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冰心是在“五四”精神召唤下最早开始创作活动的一位女作家。冰心说是“‘五四’运动的一声惊雷把我‘震’上了写作的道路”。“五四”反帝、反封建的汹涌浪潮和要民主、要进步的时代精神,给冰心巨大的冲击,激发了她的热情,陶冶了她的性灵,使她有了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这一同时代与之俱来的进步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是她早期作品思想的重要因素。尤其在她的“问题小说”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是指描写当时人们所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的小说。冰心的“问题小说”,严格说来是指冰心1927年之前写的小说。这些小说都是冰心参加“五四”运动之后,有所感,有所思,随手写下来的。它反映了青年在新旧思想交替时代所遇到的种种苦闷,如报国无门、家庭婚姻、妇女地位,兵士生活等问题。《斯人独憔悴》便是她的“问题小说”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

        这篇小说通过青年学生颖铭、颖石兄弟与父亲化卿的矛盾,揭露了封建专制的野蛮丑恶,表现了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心声。小说写于1919年10月,所反映的也正是前此不久爆发的震撼人心的“五四”运动。主人公颖铭兄弟的遭遇很快引起了当时众多青年学生的共鸣,因而小说发表三个月以后,就上演了根据它改编的话剧,这不仅仅是一个初登文坛的女学生的殊荣,更说明了小说反映问题的社会性。

        从艺术的角度上看,这篇小说的最大成就是塑造了一个丰满的艺术形象——化卿。在小说中,化卿完全是以一个封建专制家长的身份出现的,但却丝毫没有概念化的痕迹,小说对此人表现得很巧妙。首先,作者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表现人物。小说开头写颖石在回家的列车上凭窗而立,“神色非常的沉寂,似乎有重大的忧虑,压在眉端”,而且“火车渐渐的走近天津”他的神色“也渐渐的沉寂”,这里人物神情的描写一方面表明颖石为国事担忧,但更主要的是以此说明随着火车的渐近家园,他内心的压力便逐渐加重,暗示了颖石之父——化卿在他心中的威势。颖石来到家门前,小说着意交代“家门口停着四五辆汽车”,门楣上的电灯明如白昼,兵丁倚枪而立,这便告诉读者化卿的身份和地位之显赫,而远远传来的房中打牌的喧闹声,又可以说明化卿之流在国难当头之时,仍在过着纸醉金迷的腐化生活。看到颖石,姐姐颖贞的问话和欲言又止的神情暗示了一场风暴即将来临。这一切交代从多方面烘托了人物形象,为人物的出场做足了准备。

        接下来,小说从正面对人物进行刻画。作者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上直接表现化卿的思想性格。收到校长的来信,他知道儿子参加了爱国运动,对此他先是冷笑,进而称爱国学生是“血气之徒”,是“犯上作乱”。当颖石据理分辩,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时,作者用摔在地上的茶杯花瓶的一声炸裂,打断了颖石的剖白;接着写化卿的“脸都气黄了”。这种“气”一是摆老子的威严,气儿子竟“索性和我辩驳起来了”,“眼里没有父亲了”;更主要的是气颖石剖白的内容。在他看来,中国的国土被日本从德国手里夺过是理所应当,日本人既已答应与中国“共同管理”,已经是“仁至义尽了”,因而学生的一番行动便是“以怨报德”。这就将一个“道貌岸然,卖国求荣,寡廉鲜耻”的形象活现了出来。

        化卿不仅仅在思想上卑劣无耻,在行动上还是帝国主义和反动的封建统治的帮凶。为使儿子束手就范,规规矩矩,他把他们软禁在家中,不得与外界接触,剥夺其行动自由。不仅如此,还禁锢他们的思想,扼杀他们的精神。他亲自动手搜查他们的书籍,并撕毁各种杂志和印刷品,“登时满院里纸花乱飞”,简直是一副丧心病狂的架势。更有甚者,最后竟然实行经济制裁,南京学堂通知开学,他不给儿子学费,还断然宣布:“不必去了,现在这风潮还没有平息,将来还要捣乱……先做几年事,定一定性子。”

        小说通过这一系列情节的描述,塑造出了化卿这一有血有肉的丰满艺术形象。他仇视新思想,仇视新事物,认贼作父,卖国求荣,竭尽全力维护封建思想和封建专制,将儿子们的爱国行动看成是以怨报德,就是儿子穿一双白鞋也被认为是“无父无君”的证据。在他眼里,儿子没有独立的人格,只是他的附属品,对他应该言听计从。他时刻摆老子的威严架势,对颖石那种凶神恶煞的态度就是明证。对儿子如此,对待下人则更无好脸色,轻则喝斥,重则打骂。

        小说中的化卿,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封建统治阶级化表人物。在“五四”时期,这类思想顽固,生活腐化的封建卫道者,比比皆是,因而作者塑造这样的一个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冰心不愿写剑拔弩张的激烈场面,因而对化卿的粗暴,专横表现得仍比较含蓄,体现了冰心小说委婉的特色。

        与化卿的耀武扬威相对,小说中的两位正面主人公则显得软弱无力。作者采用对比的方式,一方面突出了化卿的粗暴、专横,一方面也反衬出颖铭兄弟的怯弱无奈。这两位兄弟虽怀有一腔爱国热情,但在封建专制化身的父亲面前,则处处表现得被动、软弱,颖石刚一见到化卿就显得“木强不灵”,进而在父亲摔花瓶的威吓之下“手足都吓得冰冷”,退到屋角;颖铭一听说父亲生了气,也只得放下进步工作,赶紧回到家中;看到父亲残忍地撕毁能给他们一点新鲜空气的印刷品和杂志,他们无可奈何,只有搬来姐姐颖贞去救援;对父亲的软禁,他们丝毫不加反抗,而是一个读唐诗,浇花种竹,“索性连外面的事情,不闻不问起来”,一个也只能唉声叹气地写些不敢留着的白话文章,发泄心中的郁闷;最后,当化卿剥夺了他们继续求学的机会,他们也只有蒙头大睡或凄惶地低吟“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一任自己“憔悴”下去。

        虽说小说没能像对化卿的塑造那样,从多侧面展示颖铭兄弟的性格,使人物缺少丰富而深刻的内含,但小说仍比较真实地再现了“五四”时期一部分青年的精神面貌。他们既有爱国热情,但又缺少彻底奋争的力量和勇气,因而他们不能像巴金笔下的觉民、觉慧那样,毅然挣脱家的禁锢,到广阔的社会中去。因而往往热情有余而行动不足,且一旦面临强大的阻力,便束手无策。正由于小说揭示了封建恶势力的强大、顽固,反映了爱国精神的被摧残、扼杀,才使它一发表就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

       好了,关于“冠盖满京华 斯人独憔悴”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冠盖满京华 斯人独憔悴”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