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赏析 诗词赏析

十个诸葛亮也不如一个司马懿_十个诸葛亮也不如一个司马懿什么意思

zmhk 2024-06-03 人已围观

简介十个诸葛亮也不如一个司马懿_十个诸葛亮也不如一个司马懿什么意思       希望我能够为您提供一些关于十个诸葛亮也不如一个司马懿的信息和知识。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解释,请随时告诉我。1.司马懿和诸葛

十个诸葛亮也不如一个司马懿_十个诸葛亮也不如一个司马懿什么意思

       希望我能够为您提供一些关于十个诸葛亮也不如一个司马懿的信息和知识。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解释,请随时告诉我。

1.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呢?

2.司马懿和诸葛亮相比较之下,谁的军事能力更胜一筹?

3.同为顶级谋士,为什么诸葛亮流芳百世,司马懿却臭名远扬?

4.诸葛亮与司马懿相比谁更厉害?诸葛在军事上不如司马?

5.司马懿诸葛亮

6.诸葛亮和司马懿相比,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比不过司马懿吗?

十个诸葛亮也不如一个司马懿_十个诸葛亮也不如一个司马懿什么意思

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呢?

       我一直都有种错觉,诸葛亮与司马懿可能上辈子就是一对冤家。不是冤家不聚头吗。二人分别做为蜀、魏两大阵营中的二号人物,直接评“总分”未免有失公允。细分两步走起…

首先,治国兴邦,安定民心。

       诸葛亮文治武功都有很高造艺,这是仅善于行军打仗的司马懿比不了的。

       诸葛亮受访出山,来到刘备的蜀汉阵营,此时的刘备还在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核心的文武团队尚未建全,也没有一块属于自己的根据地。但大汉皇叔仁义之名确是远播在外。

       诸葛亮的联吴伐魏战略,也可谓高瞻远瞩。赤壁之战后,曹操兵败北归,刘备得了荆州七分之三的土地,其中就有南郡的江陵。之后基本一路顺风顺水的拿下益州,汉中之战大败曹操,又得了汉中之地。

       本是文弱书生,奈何天降大任。诸葛亮无论在政治还是经济上都把蜀汉地盘—益州、汉中、荆州治理的仅仅有条。粮草储备充足,百姓安居乐业,使得刘备在两川之地迅速获得群众基础。

其次,用兵之道,进退之机。

       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事实上第一次和第五次走的祁山道,第二次走的陈仓,第三次和第四次在祁山附近发生战斗,第六次出斜谷占五丈原,殒命五丈原。

       六次北伐,只有第一次在曹魏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收复大半个凉州,待到张郃兵至街亭,与马谡街亭之战蜀军兵败后,第一次北伐就没有任何机会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曹军统帅都是曹真,和司马懿没半毛钱关系,此时的司马懿还没有得到重用呢,至于空城计那是三国演义里边的。

       第五次,曹军统帅才换上了司马懿。此时的诸葛亮实战经验丰富,完全不把司马懿看在眼里,大败司马懿统帅的曹军主力,杀死张郃。完全占有主动权,可以李严用粮不及时,终因粮草不济,被迫退兵。

       第六次,身死五丈原,依旧吓退司马懿。

       六次北伐,前四次并非司马懿统帅,后两次由司马懿统帅,除了第五次司马懿第一次对战诸葛亮有些太过保守以外,其他五次局部互有胜败,结果都差不多。

       由此可见,蜀道易守难出,曹真司马懿打出了同样战绩。所以,诸葛亮在军事指挥上也是略胜司马懿一筹。

司马懿和诸葛亮相比较之下,谁的军事能力更胜一筹?

       都是三国时期谋士,诸葛亮和司马懿其实还是司马懿更加厉害,只不过诸葛亮被神化以后名声比较大而已。

第一:军事方面。

       诸葛亮在率领军队方面是远远比不上司马懿的,毕竟诸葛亮并不是军人,他对于治国之道是比较精通的,但是在驾驭军队和战场的用人方面,是无法跟司马懿相比的。诸葛亮这个人算是喜欢用比较正统的用兵方法,这些方法其实大家都知道,所以很难做到出其不意,而且诸葛亮为人太过谨慎,排兵布阵太小心翼翼了,没有军人的果断。

       但是司马懿这个人就要比诸葛亮更加的大胆和果断,他的用兵方式都非常的奇特,亦正亦邪,总是能够出其不意。而且司马懿在用兵的时候非常的果断,做事干脆不会拖泥带水,更具有带兵打仗的气势。

第二:任用人才方面。

       其实诸葛亮这个人对于选用人才这一点非常的弱,他看人并不准,就是由于自己无法培养有用的人才,所以诸葛亮有很多的事情全部都要自己亲历亲为,不管是大到军事,还是小到民安的问题,全部都要落在诸葛亮一个人的身上,没有人可以给诸葛亮分担。而且诸葛亮也没有给自己安排接班人,没有培养有用的人才,所以在诸葛亮死了以后,蜀国也就没有人可以用了。

       但是司马懿一直都在培养自己的接班人,他的两个儿子也跟司马懿一样优秀,所以就算司马懿死了以后,魏国也不缺乏人才。但是整个蜀国似乎只有诸葛亮一个人可以用,而且诸葛亮也没有长远的眼光,为自己留下一个接班人,这也是导致蜀国最终衰败的原因之一。毕竟就算一个人再厉害,总有去世的一天。

同为顶级谋士,为什么诸葛亮流芳百世,司马懿却臭名远扬?

       狂妄傲慢,激起东吴在关羽进攻樊城,与曹魏守将曹仁对峙之时,袭取了荆州。刘备尽起川蜀兵马为关羽报仇,吴蜀夷陵之战,诸葛亮有句名言“成事在天,谋事在人”,这可以说是诸葛亮对自己一生的评价,也是真实写照。刘备惨败。东吴袭击荆州,违反了孙吴联盟。刘备为关羽复仇,违反了孙吴联盟。

       诸葛亮无论军事上还是道德上都高于司马懿许多,在他们的身后历史上的评价就可以证明二人的差距。虽然他们都是非常著名的军事家,后文武双全司马懿,诸葛亮不如司马懿,只是作者虚吹诸葛亮,诸葛亮六出祁山,五败,六死,第六次出祁山无计可施,气病死五丈原。曹操深知司马懿是帅才,对他时时提防。但司马懿始终对诸葛亮存在畏惧之心,跟诸葛亮对阵几次都小心翼翼,从来不敢主动出击。

       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三国志割取陇西小麦,迫使郭淮强征羌族粮草,取得北伐以来的最大胜利——卤城大捷,设伏射杀最后的五子良将张郃。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对诸葛亮一生真实的反映与高度概括。正是在诸葛亮的辅佐与出谋划策之下,刘备集团改变了被曹操追着满“世界”跑的尴尬局面,哪里知道诸葛亮直接命令魏延高翔吴班等杀出来,把司马懿揍得稀里哗啦。此战后,司马懿坚守不出。然后等诸葛亮粮尽撤军,司马懿逼着张郃去追赶。然后张郃中埋伏挂了。死后遗计拒司马。一身掬躬尽碎。岂是司马能比,诸葛出道为杰出帅才,司马大将尔,差一至二个档次。司马对阵诸葛,只有失败纪绿。

诸葛亮与司马懿相比谁更厉害?诸葛在军事上不如司马?

       因为诸葛亮虽败犹荣,战场上输给了司马懿,可是人品却不输,诸葛亮虽为谋士,一生都在为了蜀国敬业,可以说是所有的事情都是为了蜀国的百姓,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会想到,对待君主忠诚,对待身边的人公平,面对百姓从不私利,这样的人当然会流芳百世,况且后人的做法更是有影响的,诸葛亮的后代将这种敬业精神延续,他的儿子虽不如父亲这般,可也是英勇殉职。

可司马懿则不同,最后算是取得了胜利,可是却名声不好,他和诸葛亮斗了很久,两人有相同之处,本应该是朋友可却成了“冤家”,可以在出谋划策上,两个人是不相上下的,不过司马懿之所以能胜,还是比诸葛亮略胜一筹。

司马懿的略胜之处就在于“人品”,他狡诈圆滑,为了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手段,对待君主也是有野心的,很会利用身边的人,也和更不会替百姓着想了,一生都在为想要的荣华而战,可以说在小说中算是个反面人物吧,和诸葛亮一比较确实差了很多。

战争胜利了司马懿却臭名远扬,当时司马懿为了能够得到曹魏的兵权更是大开杀戒,无辜的人受到牵连被杀害,当他们司马氏掌握了兵权后,更是让百姓遭了殃,不久后司马氏家族开始了内斗,可百姓却沦为了”牺牲品“,那段时间就像是百姓的”黑暗时期“,之后司马氏为了重建王朝,更是丢下这些人撒手不管了,所以说后人的事情直接影响着整个家族。

司马懿诸葛亮

        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个人都是三国时期非常顶级的人才。可谓是棋逢对手。但是两个人的性格和作风,却是截然不同。

        如果从胜者王,败者寇的角度来看待谁厉害,这样的话,自然是 司马懿比较厉害 的,因为三国最终是被司马氏手里统一了。

        从史料记载来看, 诸葛亮是政治家,不是军事家。诸葛亮擅长的是治国。 我们可以看一下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陈寿对诸葛的评价,治国安邦的才能,估计在三国是名列前茅的。诸葛亮相当于萧何,而不是张良。司马懿呢?从史料记载来看, 司马懿是政治家,军事家。无论是在治国,还是打仗,都是很强的能手。 司马懿数次成功的抵御了诸葛亮北伐。而且还远征平定了辽东。 *** 对司马懿的评价:“司马懿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历来说他坏,我看有几手比曹操高明。”认为曹操攻下张鲁以后应该听司马懿和刘晔的建议进攻四川;评其“出身士族,多谋略,善权变,为魏国重臣”。曾在《三国志?陆逊传》中评注“此司马懿敌孔明之智也”。

        综合了很多人对司马懿以及诸葛亮的评价,我觉得, 司马懿在军事上的才能,可能比诸葛亮厉害点,但是在治理国家方面,诸葛亮或许略胜一筹。

诸葛亮的性格特点以及作风:

        据史料记载,诸葛亮其人足智多谋、谦逊有礼、忠心不二,心胸宽广、不会以貌取人,更不会轻敌。诸葛亮,不管是在史学界或者是民间,都有很高的人气和威望。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握着诸葛亮的手,哭着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这段话是意思是:“如果阿斗不能辅佐,你可以取而代之,自己做主公。”诸葛亮是怎么做的呢?诸葛亮没有取而代之,而是尽忠竭力的辅佐着刘禅。不管是三国演义,还是正史,诸葛亮都是正派的代表。

司马懿的性格特点以及作风:

        据史料记载,出生于士族世家。司马懿其人好玩弄阴谋,做事不讲仁义,猜疑妒忌,诡计多端。譬如他为让魏明帝自取灭亡,故意装病,让尹李胜离京赴任前去看他,他故意说胡话,装得命在旦夕,使曹爽放松了警惕;他把何晏等人下狱后,任由狱吏审讯拷打,最后连诛三族。

        总结:很多时候,我们不能以输赢论英雄,就好比虽然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如司马懿,但是却在民间被人神话。而且民间喜爱诸葛亮,比司马懿高太多了。同时也说明了忠诚的人粉丝会更多。如果一定要给他们分个忠奸,我觉得,诸葛亮是忠诚,司马懿就是奸臣。

诸葛亮和司马懿相比,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比不过司马懿吗?

       司马懿诸葛亮

       对于这个题目,我的个人看法是,在政治上诸葛亮胜司马懿一筹,在军事上,司马懿和诸葛亮各有所长,在人品上,诸葛亮司马懿在同一个时间段,五十四岁前不相上下,但五十四岁诸葛亮完美的死了,而司马懿还活着去篡权,后期诸葛亮完胜司马懿。总的综合评定,诸葛亮胜过司马懿。

       一、政治上。

       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先提出了《隆中对》得到了刘备的认可。然后,诸葛亮在政治人才匮乏的刘备集团占据了一个举足轻重的位置。无论将来刘备集团发展如何,诸葛亮都是文官集团的首位。

       而诸葛亮也在刘备手下发挥了自己的才干。他镇守荆州、成都,保证刘备足食足兵,起到了萧何的作用。

       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接受托孤重托,将当时的蜀汉危急形势稳定下来,在他有生之年,保持了蜀汉政局的稳定,发展生产,保障经济。并在此基础上训练出一支精锐的军队,五次北伐。虽然壮志未酬,但也令人敬佩。

       司马懿也是被曹操几次邀请才出山的。他在曹魏政权下,也充分的发挥了自己的政治才能。他先是尽心尽力的为曹操服务,拥立曹操自立,得到了曹操的信任。在关羽威震华夏的时候,阻止曹操迁都,建议利用孙权,显示了卓越的政治眼光。

       然后又在曹丕政权下努力工作,曹丕说过,“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我往东,司马懿主西,我往西,司马懿主东,后又托孤司马懿,对他十分信任。

       到曹_一朝,君臣的关系更加亲密,在这一朝,司马懿开始掌握兵权。他擒孟达,拒诸葛,平辽东,为曹魏政权立下汗马功劳。曹_临死时,再次把曹芳托孤给司马懿。

       曹魏一直延续这他们的老办法,曹爽主军,司马懿主政。但司马懿略施小计,进行了高平陵之变,铲除了政敌,从此把曹魏政权抓在自己家族的手中。

       从两人掌权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政治手段高超,做到君不忌臣不疑。而司马懿则是用一切手段,还险些被政敌干掉。在这方面,诸葛亮胜出。

       二、军事上。

       两个人的交锋主要发生在诸葛亮第四次和第五次北伐期间。在这段时期,发生了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的故事。但是从军事目标来看,诸葛亮没有能够达成他的军事目标,而司马懿达成了。在这方面司马懿胜出。

       诸葛亮的这两次北伐的目标是,摧破司马懿率领的曹魏关陇军事集团,进而进占曹魏的关中平原。而司马懿执行的是战前曹魏君臣制订的既定目标,进行战略防御,与诸葛亮对峙,利用诸葛亮后勤补给的困难,待诸葛亮粮尽退兵时伺机予以追击。

       诸葛亮率领的蜀汉军队,主要的优势在它的山地步兵上,缺陷是攻坚能力差,机动骑兵不足。在加上个人生性谨慎,不敢弄险,所以不能权变用事。诸葛亮不敢下关中平原一步,只是在山地丘陵地带打转。只是寄希望于引诱司马懿出战,让司马懿在不利于他的关陇骑兵的地形与之决战,进而在消灭司马懿的军队后再进占关中平原。

       司马懿根本不会上这个当。他做好了一切准备,包括抢占渭南,进占北原。使得诸葛亮无懈可击。他说诸葛亮无勇,不敢依山而东。实际上是他故意给诸葛亮留下一条通道,让诸葛亮下关中平原决战。诸葛亮岂会上当?

       就这样,双方就在对峙中结束了军事斗争。司马懿还趁机在对峙中除掉异己,牢牢掌握了关陇集团。这样,诸葛亮看作命根子的蜀军和司马懿看作自己的私人军队的关陇集团军队,就更没有交战的机会了。在这轮较量里,司马懿在军事和实权上都是净增长,司马懿胜出。

       三、在人品上。

       诸葛亮的人品无可挑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他当权臣的时候,肯定会因为权力斗争去采取一定的手段,这无可厚非。权臣一旦失去权力,随之而来的就是杀身之祸,诸葛亮不会自取灭亡。在诸葛亮主政的时期,能够严守臣道,尽心尽力辅佐刘禅,已是中国的千古楷模了。

       而司马懿,在曹_朝以前,都是曹魏的忠臣。但随着权力的增加,不由自主的走上了权臣之位,最终司马家族取代了曹魏。这个转变也是让很多人始料不及的。人对他的诟病也尽在于此。如果他和诸葛亮一样只活五十四岁,他还可能是曹魏的忠臣呢。

       日本人恨不得诸葛亮是他们的

       即便是今日,人们通过三国演义,津津乐道的三国时期汉民族的对外作战,最杰出表现,不是授予了铁血之风的曹操,而是怀柔之范的诸葛亮。可见,诸葛亮被历史公认的根本原因,是他继承了华夏民族的文化内涵,将“虽远必诛”的铁血汉魂改造为“怀柔远人”的“仁勇兼备”。在这一点上,他的确超越了同一智商水平的曹操、司马懿,从而成为“正统汉魂”的杰出代表。

       日本人对诸葛亮念念不忘的原因,想必也正在“魂”上。林田慎之助教授之所以用“花”来描述诸葛亮的一生,其实充满了正统“士表”的悲剧色彩。日本的国花樱花就是这样,在早春怒放,在最烂漫中凋谢。此花来到世上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让人刻骨铭心地感动,似乎就是为了让人懂得生命崇高的存在。而这一切的代价,就是在最灿烂的时候凋谢,在挥手作别的时候把风尘、沧桑与痛苦悄然带走,身后,留下整个春天和延续千年的思念。

       在中国所有历史人物之中,论文才,出诸葛亮之右者甚多。但就感染力而言,哪一篇能超越《出师表》的那句千古绝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渡部升一,这位当代日本历史教科书的主笔,《日本历史》的编著者,对现代中国傲慢十足,但对诸葛亮却毕恭毕敬。他自称小学五年级读三国,乃至改变了他的人生品味,他每读《出师表》都禁不住热泪盈眶。

       为什么诸葛亮会让日本学者流泪?因为在他们眼中,诸葛亮是“士”之楷模。诸葛亮的精神是建立在“兴复汉室”和“忠君”的基础上,是建立在各种优秀品质基础上。这与“尊王攘夷”的日本传统士大夫精神非常匹配。诸葛亮一生忠贞不渝地扶助刘备之子的人生态度,尤其受到日本人讴歌,他们敬仰“具有卓越才能而忠诚勤恳的悲剧性英雄”,诸葛亮的“鞠躬尽瘁”精神在日本人的心灵世界里产生着强烈共鸣。因此,他成了日本朝野上下共赞颂的典范、民众喜欢的“三国第一人”、中国古代正统“士”表之首。

       诸葛亮为什么输给司马懿

       司马懿善于防守,是诸葛亮屡次出兵失败的主要原因。?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人。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司马懿在魏明帝大修宫室之际他也加以劝谏,魏明帝驾崩后他奏请罢修宫室,雕玩物之人力,节用务农,使天下欣赖。识拔人才上,司马懿从寒门中提拔了邓艾、王基、州泰等人才,如虞预所说,经略之才可谓远矣。

       在扳倒曹爽后,司马懿或以剿杀,或以监禁的方式削弱曹魏宗室力量,为日后其子孙篡魏开晋打下坚实基础。

       三马同槽

       司马懿还在做曹操的谋臣时,曹操对他极不放心。有一天,曹操作了一个梦,梦见有三匹马在同一个槽里吃食,醒来后心中便十分不快。起初曹操以为是马超一家便杀了马超的父亲。司马懿父子正好就是三马,而“槽”谐音“曹”,“三马同槽”正意味着司马氏要吃掉曹氏。

       曹操感到这是一个不祥之兆,便把太子曹丕叫来,对他说:“司马懿不是个甘做人臣的人,将来必定会干预我们的朝政家事。”但曹丕后来十分信任司马懿,并没有把父亲的话放在心上。后来,果然不出曹操所料,司马氏父子三人相继专嬗曹魏朝政。

       十个诸葛亮也不如一个司马懿

       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在历史上两个人的名声却相去甚远,诸葛亮成为此后一千多年文人所向往的典范,得到无数人的推崇,而司马懿虽然他的孙子建立了西晋,可是依然远远不如诸葛亮。

       这个差距主要是两个人在作为托孤大臣时不同的表现和结果造成的。刘备在临终前托孤给诸葛亮,此时留给诸葛亮的是一副烂摊子,蜀汉丢了荆州以后又遭遇夷陵之败,损失了差不多十万大军,仅存的益州一地出现多处叛乱,外部又有魏国和东吴的威胁,可谓内忧外患。面对如此糟糕的局面,诸葛亮首先结好东吴,减轻外部压力,再平定南中等地叛乱,逐步稳定了局势,使得蜀汉迅速恢复了国力,甚至还能主动对魏国发起进攻,并多次取得胜利。

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诸葛亮掌大权却对君王尽忠,做事待人公正严明,得到朝野上下的尊重,李严等人被他免职却不怨恨,反而对他的死感伤不已。诸葛亮死后也是哀荣备至,恩泽子孙,子孙也为蜀汉尽忠,这在东汉末年和三国那种混乱时期是非常难得的。中国历史上顾命大臣和权臣不少,但是最后要么废黜君王或者篡位,要么被君王诛杀,还有一些在死后身败名裂,在三国时期这样的例子就不少。像诸葛亮这种君臣相得的情况在中国古代史上是很少见的,甚至比昔日的周公旦做的还要完美,堪称臣子的典范。因此得到了后世君王和文人的推崇,一篇《出师表》千古流传。《三国志》作者陈寿对此评价极高:举国托孤于诸葛亮,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甚至连他的敌人曹睿对此都钦佩不已,在托孤司马懿时曹睿曾经提起诸葛亮,希望司马懿以诸葛亮为榜样。

       司马懿害怕诸葛亮吗

       司马懿真怕诸葛亮,而且怕深入骨髓。面对诸葛亮的军队,司马懿不战可以理解为一种战术。善战自不必说,善守也是军事家必备的素养。

       既然司马懿守住魏国边境,把诸葛亮拖死,笑到最后,他的“龟壳”战术是正确的。因此,司马懿不迎战诸葛亮,并不表明司马懿害怕诸葛亮。

       证明司马懿惧怕诸葛亮是诸葛亮死后发生的事件。诸葛亮在与司马懿对峙期间已经患病,师从魏水,占据优势兵力的司马懿拒绝战斗。

       为了突破,诸葛亮攻击了北原、阳遂等地,但被郭淮识破了诡计,没有进展。为了引诱司马懿,诸葛亮派使者去司马懿送女装。

       司马懿被侮辱,假装生气,只是千里之外战斗拖延了时间。他从蜀汉使者那里得知诸葛亮的近况,笑了起来。“诸葛亮吃得少,事务忙,怎么能活得久呢?

       由此可见,诸葛亮当时身体已经很差,韩军和魏军都很清楚这一情况,但司马懿决心成为乌龟,即使被人嘲笑怕蜀如虎,也不愿面对诸葛亮。司马懿真的害怕诸葛亮吗?

       因为一旦失败,魏就有濒临危险的危险。魏国很难找到能与诸葛亮抗衡的人才。那才是找司马懿找司马懿出山也只是试试。矮子中出将军。

       司马懿这样做是正确的。以当时的情况来说,如果贸然应战,那一定会吃亏的。于是司马懿采用了“熬炼术”,把诸葛亮的耐心熬得死死的。即使诸葛亮羞辱了他。

       女人和衣服送来了,他只是假装叫军队,其实并不想出兵应战。诸葛亮和司马懿这样的军事人才,我认为我们不应该用世俗的眼光看他们。

       所以司马懿并不真的害怕诸葛亮,只是他的战术。原本司马懿与诸葛亮正面冲突的时候,以失败告终,所以后来面向诸葛亮采取了“守不住”的战略。

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诸葛亮和司马懿谁的军事能力更好一点?自己认为是诸葛亮,因为诸葛亮对于当时的刘备是连的,是顶级的军师,也只有他一个人撑起了蜀国的天下。司马懿,军事能力确实也很强,但是司马懿的成功不单纯是因为他个人能力,时也运也命也。

       说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更优秀一点,是因为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描述的很多东西,他都是带有着神话的色彩的,就算是再真实的历史上,诸葛亮没有那么神奇,但是大家不能否认的事实就是即使在刘备去世,刘禅那么完蛋的情况下,诸葛亮仍然凭一己之力把蜀国的天下撑了那么多年。以至于后来诸葛亮即使去世了,守国也还是坚持了一段时间,因为当时的蜀国军事上没有大将,原来的那些老将年龄的逐渐大了,上不了战场。年轻一辈的死的死伤的伤,不成才的不成才,军事上就已经处于弱势了,再加上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那是诸葛亮奠定了一个好的底子,他们才能撑那么长时间。

司马懿会成功不单纯是因为他的个人能力,我们确实也承认司马懿这个人军事计谋不比诸葛亮差到哪里去。如果要是打分的话,100分诸葛亮要达到95分,那司马懿起码可以达到90分,他们的差距真的不大,只不过人家最后成功了。因为选了一个对的主子,曹操是一个枭雄,他自己就是有勇有谋的,再加上一个顶级谋士的辅助,曹操的儿子也没有一个是完蛋的玩意,一个比一个强,那最终人家自然胜利了。

他们两个对彼此都是非常了解的那种,就比如诸葛亮了解司马懿,他的疑心非常重。当时玩空城计,玩的就是惊心动魄,赌的就是对方不敢进。如果当时的司马懿真的勇敢一把,那可能根本就没什么后来的蜀国了,但是诸葛亮知道他就是这个性子。他们这种彼此之间的了解,既是对手也是惺惺相惜的精神上的朋友,可以说他们分别代表彼此的势力,对战无数,交锋无数,最后还是蜀国败了,不是诸葛亮的能力不够,是蜀国的能力不够。

       司马懿可谓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一部《三国演义》让诸葛亮神一样的存在于后人的脑海里,而那个总是“手下败将”的司马懿也“沾光”跟着“火了”。

       其实真实的历史是:诸葛亮确实是一位牛人,治国有方,治军有道,绝对的栋梁之才,但是并没有达到“神”的级别,《三国演义》确实把诸葛孔明(诸葛亮字孔明)神话了。

       而司马懿也不完全是手下败将,很多时候司马懿展现出来的军事能力要强于诸葛亮,且成功地遏制诸葛亮的多次北伐。甚至可以大胆的揣测,假如不是司马懿vs诸葛亮,诸葛亮真有可能北伐成功,所以说《三国演义》确实“黑了”司马仲达(司马懿字仲达)。

       不过无论演义还是正史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司马懿vs诸葛亮是一样一样的精彩绝伦。

       .众所周知,三国时期北方曹魏实力最强,占据的地盘也最大,而西南偏于一隅的蜀汉实力最弱,地盘也最小。而诸葛亮在明知本国实力远不及曹魏的情况下还执意北伐,是不是有“不自量力”的嫌疑?这是个误区,就像《三国演义》误导大家司马懿比诸葛亮弱太多一样的误区,为什么说这是个误区呢?

       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只考虑了蜀、魏之间的对比,大家别忘了东南还有一个吴国,当蜀+吴联合起来对抗曹魏,那么这种实力上的差距就不复存在。而且吴国人民也很聪明,完全明白唇亡齿寒,所以蜀、吴两国一拍即合。

       单从蜀汉方面来说,蜀汉的军事实力真的没有那么弱,没有“牛x”的金刚钻,他诸葛亮哪敢拦这么大的瓷器活?以诸葛孔明的智商,脚趾头就能想明白,东吴是打酱油的,完全是本着“有便宜就蹭,没便宜就撤”的原则来参与参与的。所以说诸葛亮根本没指望东吴能怎样,但是只要东吴在那,并且站在自己这边就足够了。而实际情况也和诸葛亮想的一样。

       说了半天,蜀汉到底什么水平?读者朋友们稍安勿躁,且看下文。

       我们的故事从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开始,为什么直接跳到第三次呢?因为前两次曹魏方面的主角不是司马懿,而是大司马曹真。在成功抵御蜀汉两次北伐以后,曹真义无反顾的踏上了反攻蜀汉的征程,结果很不理想,曹魏大军在秦岭迷路,并且又被连绵大雨浇了一个多月,无奈之下只好退兵,而曹真却因为这次失利竟然郁郁而终。

       于是司马懿便扛起了抵御蜀汉的大旗,成为曹魏方面雍凉兵团新的主帅,司马懿与诸葛亮的直接较量正式拉开序幕,所以我们的故事要从这里开始。

       .诸葛亮一出场就成功的玩了一把声东击西,佯攻祁山,实则进攻上邽。当蜀军出现在上邽城下时,上邽守将费曜天真的以为这是小股偷袭部队便出城迎战,当发现诸葛旌旗时,顿时吓尿,狼狈的退回城内。而诸葛亮压根没把费曜之流放在眼里,根本没去攻城,而是羽扇一挥,收割上邽麦子。司马懿闻知诸葛亮转攻上邽之后,立刻命令部队,放下辎重,轻装急行支援上邽。

       不得不说上邽的麦子真是多,蜀军收割了两天也没有收割完。司马懿军队的到来让诸葛亮眼前一亮,命令军队准备迎战,原来上邽也不是诸葛亮的目标,真正的目标是消灭曹魏雍凉兵团。司马懿立刻意识到自己上当了,命令军队坚守。无论蜀军如何挑衅叫嚣,魏军就是不出来,因为司马懿十分清楚,没有辎重的轻装部队,绝对打不过装备精良的蜀军。蜀军以步兵为主,且诸葛亮排兵布阵变幻莫测,旷野对战时优势明显。不得不叹息,诸葛亮偏偏遇到的是司马懿,换成他人可能已经上当了。

       双方僵持了近一个月,诸葛亮每每派人收个麦子,都会造到魏军骑兵的突袭。诸葛亮知道,麦子不会再有了,司马懿也不会再上当,加上魏军辎重已经到位,无奈之下,诸葛亮选择了退兵。司马懿站在高处眺望蜀军撤退,竟然井然有序,不由自主的佩服诸葛亮治军严谨有方。

       本来蜀军将士以为可以收拾好东西回家了,谁知道魏军却追击而来,这让诸葛亮兴奋了一下,蜀军施展的机会来了。诸葛亮带领,吴班、高翔以及收编的南蛮猛军--无当飞军,尽情展示蜀军旷野作战的战斗力,几个回合将曹魏张郃军队打得落花流水;另外一路由魏延领军,魏延一马当先冲锋陷阵,魏军溃败而逃。蜀军此战,大获全胜,获得战利品无数。

       那么问题是,司马懿为什么要追击诸葛亮?难道司马懿“糊涂”了?

       .司马懿要是这个时候就“糊涂”了,那还是司马懿吗?原因是司马懿需要这样的一次失败来为自己树立威信!他要让将领们知道,司马懿的战略方针才是正确的,所以对于他司马懿这次失败是必要的。

       司马懿的主动出击,让诸葛亮放弃撤退,诸葛亮寄希望魏军还会和自己对战,没想到司马懿又是龟缩。因为有了上一次的失败,这回没人再敢质疑司马懿。司马懿这种“乌龟”打法确实让诸葛亮很无奈也很恼火,然而更让诸葛亮恼火的还是粮食问题。

       其实蜀汉内部并非如《三国演义》所写的那样,所有人都紧密团结在诸葛亮身边从无二心,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就不太情愿完全服从诸葛亮的调遣,原因无非就是权力那点事。

       诸葛亮前方负责北伐,李严负责后方供给,两人也算是各有分工,但是明眼人一下就能看明白,北伐要是成功了诸葛亮肯定是头功,所以李严自然不爽。当然李严不会也不敢因为自己的不爽就懈怠工作,只是连日大雨使得运粮工作艰难了很多。本来这个问题的性质没有那么严重,但是李严却假造圣旨将诸葛亮大军召回,这让问题“变了质”。就这样,诸葛亮撤军返蜀。返蜀后,李严就被调查,然后被贬为庶人。

       而司马懿做了一个更让人“匪夷所思”的决定,派遣老将张郃领兵追击诸葛亮。无数次的实战经验告诉大家,追击诸葛亮必定没有“好果子吃”,几乎所有的魏军将士都知道这个“铁律”。

       正在张郃犹豫之时,司马懿淡定的说了一句:“张将军敢违抗军命?”宁死也“不敢”违抗军命的老将军,踏上了不归路。本着“搂草打兔子”的心态而埋伏起来的王平,此时眼前一亮--莫非是张郃?!没想到等来了“一条大鱼”。随着嗖的一声,王平射出的箭矢正中张郃大腿动脉,张郃应声坠马,一代名将战死沙场。诸葛连弩的巨大威力,使得没有主将的魏军瞬间全军覆没。这应该算是诸葛亮第三次北伐的最大胜利。

       .张郃绝对是死于司马懿之手,司马懿这么做当然是为了排出异己,而张郃为什么就不能跟司马懿“穿一条裤子呢”?这是因为张郃是职业军人,他的脑袋里只有战场上的胜利,而司马懿是政客,他的脑子里更多的是权力与人事上的胜利。道不同,怎能互相为谋呢?

       不管怎么说,蜀汉撤军了,从结果上来说,曹魏雍凉兵团又一次成功抵御了诸葛亮的“疯狂”侵略,魏军将士把酒言欢,就连司马懿也多贪了几杯,脸颊绯红的司马懿清楚的知道,诸葛亮还会卷土重来。不但如此,司马懿料定诸葛亮不会选择攻克要塞(前两次北伐诸葛亮一个要塞也没有攻克下来),一定会采用旷野决战的战略,那么主攻的方向必然是沃野千里的关中地区。并且诸葛亮至少要用三年时间定充分地做好储粮工作。也就是说司马懿已经预料到诸葛亮下次北伐的线路和时间。

       .既然早有预料,那就着手准备,司马懿方面主要有以下行动:

1、屯田。

       关中盛产小麦,所以司马懿鼓励农民开荒种地,为了提升农业水平,司马懿特地从洛阳请来小麦种植专家指导生产,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粮食是持久战的基础。

2、造装备。

       司马懿建了两个兵工厂,日夜兼程打造兵器和甲胄,装备的质量和数量是战场胜负的关键。

       蜀汉诸葛亮方面备战工作也是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正如司马懿所料,诸葛亮这次是准备打持久战,不但积极屯田种粮,甚至在秦岭开荒种地,而且诸葛亮继续贯彻“科技兴国”方针,在“木牛”之后又发明了“流马”,这大大提升了蜀汉的运粮效率,后勤供给问题得以改善。在武器制造方面,蜀汉有铸刀能人,此人名叫蒲元,据说他造的刀,能劈开装满铁珠的竹筒,绝对是神刀。

       所以你看,蜀汉虽然国力不及曹魏,但是就军事硬实力并没有那么大的差距,木牛流马、井阑以及连弩神刀这些都是诸葛亮敢于积极北伐的“金刚钻”。

       .时间刚好过了三年,公元234年2月,诸葛亮出兵斜古道再次北伐,这是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是准备最充分的一次,同时也是最后一次。

       得知蜀汉再次出兵的消息后,司马懿立即召开会议,商议御敌之策。司马懿果断判断出诸葛亮的战略意图,蜀军是要渡过渭水,向东经由武功直取长安啊,所以,司马懿大胆决定“放弃”渭水这道天然屏障,过河背水驻防,在蜀军翻越秦岭之时,魏军已经驻防完毕,以逸待劳。

       并且司马懿指出,如果诸葛亮率军向东直取长安,形式则不容乐观,如果诸葛亮选择向西前往五丈原,那我方取胜指日可待。

       刚刚跨越秦岭的蜀军不得不停下前进的步伐,不是因为他们太累,而是遇到了麻烦。司马懿成功“猜出”自己的作战意图,着实让诸葛亮很头疼,诸葛亮暗自叹息:“没想到司马懿竟然进步的这么快。”当然诸葛亮也仅仅“头疼”了一小会儿,毅然决定向西直奔五丈原!

       看到蜀军向西而去,魏军诸将甚是高兴,司马懿强压着兴奋。突然此时有人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这个人就是郭淮,他指出:“蜀军必定想要向西跨过沔水而攻击北原,北原失守将断绝我方与羌人的联系,羌人很可能投降蜀军,为其所用。”

       司马懿这才意识到北原的重要性,命郭淮前往驻防。一切未出所料,结果是郭淮成功阻击诸葛亮。诸葛亮再次将计就计来了一招声东击西,驱兵向西实则反攻阳遂,没想到再次被郭淮识破,成功粉碎了诸葛亮的一切奇袭计划。

       诸葛亮奇袭不成,双方进入僵持阶段,一个月后因为雨季渭水暴涨,大水把蜀军孟琰部“隔离”于大部队之外。

       司马懿发现这一战机,命令骑兵突袭,本以为这是“到手的鸭子”。谁知道孟琰部正是无当飞军,战斗力极强,另外蜀汉大部队也没闲着,三国最强工程兵立即“出场”--架桥,没用多久桥就架好了。

       然后,将士们登桥放箭,诸葛连弩一顿放,魏军死伤惨重。司马懿见势不妙,赶紧鸣金收兵,再也不出来了。

       .蜀军每日“骂街”挑战,魏军就是坚守不出。诸葛亮为了激怒司马懿,居然给司马懿送去了一套美艳的女装,在当时那个时代,这是对一个男人极大的侮辱,其程度不亚于戴绿帽子,应该说诸葛亮这招真的是太损了。曹魏军营那些西北汉子哪能扛得住这个,纷纷要求与蜀军决一死战。当时情形十分危急,出战魏军中计必败无疑,如果不战,将领们如此暴躁很可能发生兵变。

       危机时刻才显出智者风范,司马懿立刻召集众将领开会,会议上司马懿强烈谴责了诸葛亮的不耻行为,并强调“士可忍孰不可忍”,但是(这个但是才是司马懿的本意)出兵前陛下一再嘱咐要求坚守,所以出兵必须得得到陛下的许可才行,于是司马懿当众写了份请战书快马加鞭送往都城。收到请战书的曹叡会意一笑,正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仲达这是遇到难题了。曹叡立即批复“不准出兵”!并命辛毗持节仗赶赴前线制止出兵。拿到圣旨的司马懿立刻告诉全军:“陛下不准出兵,我也无能为力啊。”就这样化解了这次危机。

       我们不得不佩服司马懿的睿智与隐忍,很多时候忍耐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坚韧的大智慧。

       然而表面上看这次危机被司马懿巧妙的化于无形,但实际上司马懿心里恨透了诸葛亮,因为他已经“告诉”了皇帝,紧要关头我司马懿的能力还是差了一些,这的确让司马懿心头隐隐作痛。

       当姜维告诉诸葛亮这个消息后,瞬间便明白了司马懿的“借力”之策,同时他也清楚与魏军决战于旷野几乎已无可能。然而更让诸葛亮感到绝望的是自己身体健康正每况愈下。果然,同年八月,为蜀汉操了一辈子心的诸葛亮,在交代完所有身后之事后,薨世于五丈原,享年54岁。

       .每每读这段历史,我都难以压抑内心的激动,回想诸葛亮从踌躇满志到壮志未酬的一生,后世之人怎能不为其慨叹与扼腕?“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的这首《蜀相》道出了后世人们的心声。

       依照诸葛亮生前的部署,封锁自己去世的消息,蜀军井然有序的撤退着。当地百姓提供情报,诸葛亮已经薨世,但蜀军还能如此整齐划一,让司马懿犹豫了,最后为了稳妥,司马懿错过了这次消灭蜀军的良机。所以后世流传“死诸葛吓走生仲达”。司马懿调侃:“这是因为我长于预测活人的事,不长于预测人的生死啊。”第二天,司马懿到诸葛亮营垒巡视,称赞诸葛亮“天下奇才也”

       好了,关于“十个诸葛亮也不如一个司马懿”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十个诸葛亮也不如一个司马懿”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