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大全 诗词大全

谁见幽人独往来_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zmhk 2024-05-10 人已围观

简介谁见幽人独往来_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现在,我将着重为大家解答有关谁见幽人独往来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谁见幽人独往来的话题,我们开始讨论

谁见幽人独往来_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现在,我将着重为大家解答有关谁见幽人独往来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谁见幽人独往来的话题,我们开始讨论吧。

1.谁见幽人独往来

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具体意思

3.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谁的?何解?

4.苏轼《卜算子》中是 “”见幽人独往来

5.苏轼《卜算子》意思及作者全词翻译赏析

6.寂寞沙洲冷 诗词

谁见幽人独往来_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谁见幽人独往来

       出自《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本解答由谁染兰色凉薄意的月落潇殇友情提供!若有不足之处望谅解,希望本次解答对您有帮助!

       助人为乐也不易,万分期待您的采纳。若有疑问请继续追问,在此表示谢谢!有缘下次再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具体意思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来往,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卜算子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在这般夜色之中,仿佛有个幽人独来独往,如同孤鸿之影.这“幽人”可能是想象的,也可能是苏轼自比.作者在这里以幽人来比况孤鸿,暗示自己孤芳自赏、洁身自好的品格和操守.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谁的?何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这句话的出处:宋代·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原文如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谁见 一作:时见)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如下:

       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缥缈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遗憾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注释:

       漏断:即指深夜。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原题“黄州定惠寺寓居作”。

       漏:指更漏而言。这里“漏断”不过说夜深罢了。

       幽人:幽居的人,形容孤雁。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引申为幽静、优雅。

       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之四:“孤鸿海上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胡评似未谛。

       省:理解。“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或以为“拣尽寒枝“有语病,亦见注⑷所引同书同条。《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该作品的创作背景: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十二月或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市东南,又作定惠院,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赏析如下:

       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十二月或元丰六年(1083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呢?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现今一般以唐圭璋先生的注释为准,他认为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此词借物比兴。人似飞鸿,飞鸿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人不掩鸿,鸿不掩人,人与鸿凝为一体,托鸿以见人。东坡又有诗云:“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正月二十二日与潘郭二生出郊游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并韵》)比喻人生来去如鸿雁,代代往复,生生不已。但一个人的经历又像春梦一样,去而无踪,难以追怀。可以作为对照。这首词应该是有政治寄托的,周济论词主“有寄托”与“无寄托”之说,以为“非寄托不入”,而“专寄托则不出”。东坡此词能臻此境,在于“非因寄托而为是词”,乃“触发于弗克自己,流露于不自知”。这正是苏轼的才学,气度,思想的体现。

关于作者: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苏轼《卜算子》中是 “”见幽人独往来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读

       原诗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赏读

       这首诗写于宋元丰五年?1082年 。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发泄于词中,因而激怒新党,被捕入狱,历时百余日。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暂居定慧院。这段经历,总不免使他产生孤寂之感。

       开头一句,在“缺月”和“疏桐”之间着一“挂”字,自然而巧妙地把天与地的景色连接起来,显示出无限幽渺的夜空。由此奠定了本词的感情基调,并为引出全词的审美意象——孤鸿?雁 ,埋下了伏笔。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在这般夜色之中,仿佛有个幽人独来独往,如同孤鸿之影。这“幽人”可能是想象的,也可能是苏轼自比。作者在这里以幽人来比况孤鸿,暗示自己孤芳自赏、洁身自好的品格和操守。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孤鸿缥缈不定,刚一栖身,又遭惊扰。“却回头”,极逼真地描摹出倍受惊扰的神态。“有”什么“恨”,苏轼未正面回答,以空白的笔法给读者留下思维空间,增强了本词的诱发力和神秘色彩。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孤鸿心怀幽怨和不满,宁愿寄宿于荒冷的沙洲,也不肯栖于寒枝之上。“拣尽”和“不肯”两词,明确地表明了孤鸿不愿随俗同污,入世屈志的孤高品质。“寂寞”和“冷”,则说明孤鸿甘于忍耐寂寞和苦痛。

       这首词运用了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抓住“孤鸿”这一特定的审美意象来状物抒情,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的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

苏轼《卜算子》意思及作者全词翻译赏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因为“时”放在那个位置也能解释的过去,但是普遍版本是“谁”。 “枫落吴江冷”这一句则是唐人崔信明的诗句。其中还有个典故,就是唐代崔信明担任秦川令,常以诗文自负,扬州参军郑世翼亦轻佻忤物,遇崔信明于江中,说道:“闻公有‘枫落吴江冷’,愿见其余。”崔信明欣然拿出众篇,郑世翼没有看完,说:“所见不如所闻。”

       但是,和很多的诗词一样,这首词的文本也一直有不同的版本,最后一句“寂寞沙洲冷”据很多学者考证在《东坡乐府》中原作为:“枫落吴江冷”。又有许多学者考证说,“枫落吴江冷”之句如上是唐朝崔信明诗句,前人多认为词意不相属,故通行本作:“寂寞沙洲冷。”

寂寞沙洲冷 诗词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译文]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

        [出自] 北宋 苏轼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

        此篇是苏轼于元丰五年十二月在黄州所作。苏轼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自元丰三年二月至黄州,至元丰七年六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今湖北省黄岗县东南。苏轼初贬黄州,寓居于此。

        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

        漏断:即指深夜。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幽人:隐士。这里是作者自指。

        省:了解。

        译文1:

        残月弯弯挂在稀疏的梧桐上,夜深人静,漏壶的水已滴光。谁看见闲居的人在月光下独自徘徊?只有那时隐时现的孤鸿知道我的惆怅。惊起的孤鸿不断回头探望,好像充满无人理解的幽伤。她寻遍了寒冷的枯枝不肯留宿,却躲到了寂寞清冷的沙洲上。

        译文2:

        残缺之月,挂在疏落的桐树间,夜深人静,只有我这个幽人无法入睡,漂泊无依好似孤独的大雁。

        被惊起的大雁回过头望去,没有人了解它心头的烦忧。它物色着栖身之地,即使无枝可依,也不会违背自己的原则同流合污。

        译文3: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惟有那缥缈高飞的孤雁的身影。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译文4:

        弦月高挂桐树梢,漏断夜深静悄悄。只见幽人独往来,恰似孤雁影缥缈。

        惊飞起频频又回头,满腹哀愁无人晓。良禽择木弃寒枝,沙洲凄冷多寂寥。

        赏析:

        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下阕专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简评: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冷寒的,也不止是沙洲和桐枝。有恨的,究竟是孤鸿还是幽人?静夜如此寂寞,又何须漏壶提醒辰次?月儿依然残缺。不见有清满的佳期!疏淡的笑墨,似写凄淡的夜色;清美的词境,难歇哀愤的心。

        话外音:

        这首词的主旨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为王姓女子而作,有人认为是为温都监女作,即这是一首爱情词;但也有人认为是作者对现实不满,抒发愤懑之情的,也就是说这是一首影射、刺时之作;还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写作者的寂寞之情的。本文认为,将此词定位为作者抒发自己对现实不满的寂寞之情是比较恰当的。

        集评:

        黄蓼园《蓼园词选》谓:“语语双关,格奇而语隽,斯为超诣神品。”陈廷焯《词则·.大雅集》评此词说:“寓意高远,运笔空灵,措语忠厚,是坡仙独至处,美成、白石亦不能到也。”也推崇备至。至于这首词的章法也很独特,前人已有道出者。

        在《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九中说:“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词‘乳燕飞华屋’,本咏夏景,至换头但只说榴花。盖其文章之妙,语意到处即为之,不可限以绳墨也。”可见苏轼在词的创作上的天才纵横之气。

        赏析二:

        这首诗写于宋元丰五年1082年牎K臻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发泄于词中,因而激怒新党,被捕入狱,历时百余日。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暂居定慧院。这段经历,总不免使他产生孤寂之感。

        开头一句,在“缺月”和“疏桐”之间着一“挂”字,自然而巧妙地把天与地的景色连接起来,显示出无限幽渺的夜空。由此奠定了本词的感情基调,并为引出全词的审美意象--孤鸿熝悖牐埋下了伏笔。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在这般夜色之中,仿佛有个幽人独来独往,如同孤鸿之影。这“幽人”可能是想象的,也可能是苏轼自比。作者在这里以幽人来比况孤鸿,暗示自己孤芳自赏、洁身自好的品格和操守。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孤鸿缥缈不定,刚一栖身,又遭惊扰。“却回头”,极逼真地描摹出倍受惊扰的神态。“有”什么“恨”,苏轼未正面回答,以空白的笔法给读者留下思维空间,增强了本词的诱发力和神秘色彩。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孤鸿心怀幽怨和不满,宁愿寄宿于荒冷的沙洲,也不肯栖于寒枝之上。“拣尽”和“不肯”两词,明确地表明了孤鸿不愿随俗同污,入世屈志的孤高品质。“寂寞”和“冷”,则说明孤鸿甘于忍耐寂寞和苦痛。

        这首词运用了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抓住“孤鸿”这一特定的审美意象来状物抒情,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的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

       寂寞沙洲冷。

       出自北宋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

       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缥缈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注释

       漏断:即指深夜。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原题“黄州定惠寺寓居作”。

       漏:指更漏而言。这里“漏断”不过说夜深罢了。

       幽人:幽居的人,形容孤雁。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引申为幽静、优雅。

       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之四:“孤鸿海上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胡评似未谛。

       省:理解。“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或以为“拣尽寒枝“有语病,亦见注⑷所引同书同条。《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好了,关于“谁见幽人独往来”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谁见幽人独往来”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