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大全 诗词大全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_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张文治

zmhk 2024-05-24 人已围观

简介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_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张文治       大家好,很高兴能够为大家解答这个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问题集合。我将根据我的知识和经验,为每个问题提供清晰和详细的回答,并分享一些相关的案例和研究成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_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张文治

       大家好,很高兴能够为大家解答这个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问题集合。我将根据我的知识和经验,为每个问题提供清晰和详细的回答,并分享一些相关的案例和研究成果,以促进大家的学习和思考。

1.道德经第十四章原文及译文

2.道德经第十七章原文及译文

3.道德经60章原文及译文

4.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5.道德经原文及译文第五、六章

6.道德经十九章原文和译文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_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张文治

道德经第十四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十四章原文如下: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德经第十四章译文如下:

       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也摸不着,我们把它叫作“微”。这三者的形象难以区分开来,它原本就是混沌一体的。它的上面并不显得明亮,它的下面也不显得昏暗,它绵延不绝而又不可名状,又总要回到看不见物体的虚无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

       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作品简介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第十七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65章原文和译文如下:

       一、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二、译文

       古往今来善于为道的人,不是教人知晓智巧伪诈,而是教人保持淳朴厚道。人们之所以难于统治,是因为他们有太多的智巧心机。所以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就必然会危害国家,不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才是国家的幸福。

       了解这两种治国方式的差别就有了一个准则,遵守这个准则就是玄德,玄德深远有奥妙,他和具体的事物复归纯真质朴,然后才能达到太初自然的通泰境界。

《道德经》第六十五章心得感悟:

       人生意义取决于灵魂生活的状况。其中,世俗意义即幸福取决于灵魂的丰富,神圣意义即德性取决于灵魂的高贵。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工作,我想工作应当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创造自身价值的过程,用爱去创造,在创造中寻找乐趣和意义才是工作的最高境界。

       在人生中,许多的成败与得失,并不是我们都能预料到的,很多的事情也并不是我们都能够承担得起的,但只要我们努力去做,求得一份付出后的坦然,其实得到的也是一种快乐!

道德经60章原文及译文

       春秋·老子《道德经·太上,不知有之》第十七章原文及译文如下:

       原文: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翻译:

       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

       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

       他很少发号施令。

       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道德经·太上,不知有之》第十七章赏析

       诚信赢得诚信,老子从反面来说:“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所以商鞅变法中,商鞅认识到这一点,首先立木为信,马上兑现诺言,取得了老百姓的信任,然后用严格的执行力来推广变法就顺畅得多,成为古代最成功的变法。

       诚信生威。我们常常说威信,威来自于信,一个言而有信的人,言出必行,不怒自威,令人生畏。诚信以行为主。诚信不仅表现在语言上,更表现在行动上。少说多做,轻诺必寡言,言多必失,不易兑现。总之,这一章从不同角度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中心明确,重点突出,值得好好品味。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道德经·太上,不知有之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60章原文如下: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译文如下:

       治理邦国就像是烹饪小鱼。以“道”莅临天下,不会有鬼神作乱。不只是鬼神不会作乱,鬼神也不会伤害民众。不只是鬼神不会伤害民众,圣人也不会伤害民众。相互之间不会伤害,圣人以“德”交往,使得天下归化。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解读:

       想要很好地做管理是很不容易的,尤其越大的组织,管理会越难。

       在历史中,很少有国家能够维持长久的稳定繁荣。也许经历开国几十年的修生养息之后,后面又会内乱,有腐败,有外乱等等。

       但是,如果以“道”来做管理,那么是可以简单的,可以用无为自然的方式来做治理。虽然说简单,但治理大的国家也需要很小心,避免私欲妄想会影响大国的运行,小的错误也可能会引发大的负面效果。

       但是如果真的能够以“道”来做治理,是不会有鬼神之类的作乱情况,鬼神是阴阳之气的某种作用,不会伤害民众,而是和谐的状态。除了这种鬼神的作用,圣人也不会伤害民众。这一点是不容易的,历史中能够不伤害民众的管理者是极少的。

       鬼神不会伤害民众,圣人不会伤害民众,那圣人是如何做的管理呢?圣人是心系天下的,为天下浑其心,圣人的“德”是很厚重的,能够用自身的“德”使得国家保持稳定的状态,圣人用自身的“德”来对待民众,来治理天下,能够使得天下民众归化,使得天下归心。

       这一章描述的境界是很高的,对于常人而言,是可以学习老子在第五十四章描述的内容,是从修身开始,然后齐家,然后治乡,然后安邦,然后平天下。积德的过程,可以从小到大,从身、家、乡、邦,再到天下。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如果在自身上修德,是能够感受得很真切的。然后可以再去在家庭中修德。

       而修德的方法,就是从自身出发,看如何持续地、更好地利益对方。老子说“道”的特性是利万物而不争的,所以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去更好地利益整体,使得整体越来越好,而不去伤害整体。能够实际地积德,对于“德”的感悟会越来越真,自身的“德”也会越来越厚。

道德经原文及译文第五、六章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原文及译文如下:

       一、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二、译文

       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形象。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是最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以信验的。

       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是从“道”认识的。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道”,但要想把“道”说清楚,让人都能够理解,又很难,所以老子才写了一部《道德经》,其实都是在讲这个“道”。“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

       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

道德经十九章原文和译文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不理会世上所谓的仁义,在其看来,万物是祭神用的稻草狗。圣人也不理会世 上所谓的仁义,在他眼里,百姓是祭神用的稻草狗。

        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冶炼的风箱吗?虚静而不穷尽,越动而风越多。

        话多有失,辞不达意,还是适可而止为妙。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译文:

        幽悠无形之神,永生不死,是宇宙最深远的母体。这个母体的门户,便是天地的根源。冥冥之中,似非而是,延绵不绝,用之不尽。

       道德经十九章原文和译文如下:

       原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

       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解析:

       本章讲述如何治理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弊病,使民风朴素。是老子指导诸侯们按照“道”的思想治国的一部分。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抛弃聪明智巧,百姓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看着这句话是反对智慧的存在,实际上是李老先生希望抛弃当时各种流派中的言论,提倡“道”家思想、提倡尊崇天地万物,一切按照自然规律来做,这样百姓得到的好处就会增加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这个有点针对儒家思想的话,儒家讲的是仁义,而老子则提出绝弃仁义,复归于“道”,这样家庭中就会重新出现子女孝顺父母、父母对子女慈爱的现象。

       今天关于“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并从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灵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