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大全 诗词大全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_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翻译

佚名 2024-03-18 人已围观

简介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_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翻译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应用场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1.?????????????2.李清照的《如梦令》全首诗是什么?3.如梦令的意思,一句一句的翻译4.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写作背景5.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_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翻译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应用场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1.?????????????

2.李清照的《如梦令》全首诗是什么?

3.如梦令的意思 ,一句一句的翻译

4.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写作背景

5.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_翻译及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_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翻译

?????????????

       《如梦令》李清照1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今译: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迷醉那种快乐而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但是却错误地划进了莲花塘的深处。怎样划出去,怎样划出去,抢着划呀,惊得这满滩的白鸥和白鹭,都飞起来了。 注释: 常:常常;时常。 溪亭:临溪的亭子。 日暮:太阳落山的时候。 沉醉:陶醉。 回舟:乘船而归。 兴尽:游兴得到满足。 误:不小心。 藕花:荷花。 争:抢渡,加紧划船。 滩:群。 鸥鹭:水鸥和白鹭的总称。 赏析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饰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这首词在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 玩词意,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奇、争强要胜的少女的天性。于是有争渡之举。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 这首词杨金本《草堂诗余》误作苏轼词,《词林万选》误作无名氏词,《古今词话》、《唐词纪》误作吕洞宾词。从“误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词之放逸已超出了“闺秀词”的范围,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但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曾慥的《乐府雅词》都把它作李清照词,应当是可信的。

       《如梦令》李清照2

       昨夜雨疏风骤②, 浓睡不消残酒③。 试问卷帘人④,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⑤。 注释 ①选自《漱玉集》。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宋代著名女词人。 ②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③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 ④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正在卷帘的侍女。 ⑤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花朵凋零。绿肥:指枝叶茂盛。红瘦:谓花朵稀少。 此调原名《忆仙姿》,相传为后唐庄宗自度曲,因词中叠言“如梦,如梦”,故改为今名。又名《宴桃源》。单调,三十三字,仄韵。  译文 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试着问那卷帘的侍女,她却回答说,海棠花依旧那样美丽。 知道吗?知道吗?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品评 此词表现了作者对花事和春光的爱惜以及女性特有的关切和敏感。浓睡醒来,宿醉未消,就担心地询问经过一宵风雨,窗前的海棠花怎样了。卷帘人不免粗心,告慰说,幸好,无恙。得凭着敏感的心灵,她已感到经雨之后必然绿,叶丰润而红花憔悴了。全词仅三十三字,却巧妙地设置了同卷帘人的问答;问者情多,答者意淡,因而逼出“知否,知否”二句,写得灵活而多情致。词中造语工巧,“雨疏”、“风骤”、“浓睡”、“残酒”,都是当句对;“绿肥红瘦”句中, 以绿代叶、 以红代花,虽为过去诗词中所常见(如唐僧齐己诗“红残绿满海棠枝”),但把“红”同“瘦”联在一起,以“瘦”字状海棠的由繁丽而憔悴零落,显得凄婉,炼字亦精,在修辞上有所创新。唐韩偓《懒起》诗:“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李清照此词或许胎息于韩诗,但结句以对话出之,委曲精工,更胜韩作。因此,《梦园诗选》说此词“短幅中藏无数曲折, 自是圣于词者”。又,宋人爱海棠, 陆游曾有“为爱名花抵死狂”、“海棠已过不成春”(《花时遍游诸家园》)等句。李清照以海棠入词,并对它至为关切,当非偶然。 黄蓼园《寥园词选》:“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胡云翼《宋词选》:李清照在北宋颠覆之前的词颇多饮酒、惜花之作,反映出她那种极其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调。这首词在写作上以寥寥数语的对话,曲折地表达出主人公惜花的心情,写得那么传神。“绿肥红瘦”,用语简炼,又很形象化。 《唐宋词百首详解》:这首词用寥寥数语,委婉地表达了女主人惜花的心情,委婉、活泼、平易、精炼,极尽传神之妙。

李清照的《如梦令》全首诗是什么?

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根据查询古诗文网得知,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意思是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出自宋代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的意思 ,一句一句的翻译

       全诗有两首。

       一、《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意思为: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二、《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意思为:

       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扩展资料:

       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写作背景

       一、如梦令(其一)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译:时常记起游溪亭的那天傍晚,太过沉醉而忘记回家的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译:玩到尽兴天却黑了,划小舟回去,却不小心进入藕花塘的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一不小心却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二、如梦令(其二)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译: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译: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如梦令》一词,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出游归来的少女词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观赏到藕花绽开、鸥鹭惊飞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着青春的愉悦。

       这一情节,犹如青春溪水里一朵可爱的浪花,在词人的记忆中不息地跳动着。从其明快的色彩和欢乐的格调来看,此词当是词人回忆青年之作。

       二、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百度百科—如梦令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_翻译及赏析

       如梦令·尝记溪亭日暮

       一个是教育界的名流、苏门后四学士之一,一个是知书善文的状元孙女,这样的家庭该算文学艺术之家了。李清照自然从小耳濡目染,受到不少熏陶。因此,在少女时期,她就已经才力华赡,词名难掩。“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尝记”二字点出了是词人陷入了美好的回忆当中,很直白却不突兀。我们可以设想一个这样的镜头:深闺之中,清照倚靠在窗前发呆,轻抚一下脸颊,捋一捋耳际的青丝,百无聊赖。蓦地,垂头一笑,记起了在溪亭的那个傍晚。其实,历来诗酒不分家,哪有文人不喝酒?同样姓李,李白可以“斗酒诗百篇”,李清照就不能“把酒黄昏后”?更何况,宋代以前的酒其实都是酒精度十度以下的米酒,一个小女子,就算醉了,也只不过微醺而已。酒醉微醺,正是看天天蓝、看景景美、兴致高昂的时候,最好作诗,这首词写的就是这份兴致。溪亭,就是溪亭泉,是济南的七十二名泉之一。宋朝时,溪亭泉与珍珠泉等一起汇为濯缨湖,水面颇广,是文人墨客诗酒游玩的好去处。据记载,古时的溪亭泉紧依濯缨湖,北接大明湖,水面广阔可以通舟楫,即使到了明代,这一带水势依然旺盛。只是,现在的溪亭泉,只留了一方泉池,再也无法“争渡”了。幸好,李清照活在宋朝。在溪亭的那个傍晚,有些怎样的意趣呢?“沉醉”,便揭示出来,原来是喝酒了。古代文人喝酒不比现今的人,只一味地傻喝,他们喝酒有覆射、酒令、吟诗、作对,诸如此类的游戏。清照在溪亭的宴饮一定也会如此吧?行舟在悠长的水道中,一边行令畅饮一边赏景游玩,何等乐事!往往,有美景佐酒会让人更沉醉其间,就是欧阳修说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了,醉了,醉得连太阳落山了也浑然不知,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但是,这“沉醉”二字却又透露了清照心底的欢愉,是甘于沉醉的欢愉。“不知归路”是确实辨不清路径了,也曲折传出她们流连忘返的情致。“兴尽晚回舟”,果然如此,确实流连忘返,直至兴尽方才回舟。这样愉快的一次郊游,怎能不玩到尽兴呢?开始将小舟往回划,却仍在舟上打打闹闹,还是因为“沉醉”。醉了,闹了,自然就“误入藕花深处”。这“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沉醉了,便忘情了,这一忘情也就更见情致了。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幽杳而神秘的世界。误打误撞的这一入,给清照带来的是更大的惊喜和更深的陶醉吧?这样的美景,这等美事,一下子全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少年的时光,回想起来,总是幸福的。那些日子,没有哀伤,没有悲痛,只有快乐。李清照的少年时光,应该是非常快乐而欢愉的。她是长女。李清照的母亲,去世的早,所以,很多时候,李恪非对她是宠爱有加。李清照在这些词中写出来的情怀,其实就是一条线索,让我们可以找到她。有人说这是李清照做少女时所写的词,而我个人却觉得,这不过是李清照写下的回忆录。写作时间,当在她嫁给赵明诚前后。这有可能是她在汴京,写下的对自己青春、对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的一种怀旧的情感和留恋的不舍。那些快乐无比的生活,那些自由自在的生活,那些没有离愁的生活,已经悄然离她远去。那颗刚刚成熟的心,被这些东西,纠缠着,折磨着。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宋代·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宋词三百首 , 宋词精选 , 国中古诗纪游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译文二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译文三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赏析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讲解

        有时候,一件细小的、但饶有兴味的往事,会反复出现在你的记忆中,引起你的思索和回味。当时经历的生动情景,会历历如画,在眼前重现;当时的兴奋和激动,也会再次在心头涌现,印象还是那样的新鲜。如果你是一个有才能的文学家,你就会真实地描绘出这种经历和心情,吸引读者也进入你再现的那个境界,分享你的激动。

        这首《如梦令》就是这样的作品。这是李清照为追记一次有趣的郊游而写的。作品中第一句说明了这是已经过去的一天,是在郊野水边的一个亭子里,傍晚的时候。一个“常”字,表明这件往事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时常引起她的回忆。在那里作什么?第二句告诉我们,她喝酒喝得醉醺醺的,已经到了不认识回家路途的程度了。“沉醉”,是醉得很深的意思。显然,她是在一边欣赏郊野的景色,一边在喝酒,而且,也不是刚刚到了那里,是在那里已经游赏了相当长的时间了。“兴尽晚回舟”,是说在玩赏的兴致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之后,天色已晚,才上了去时所乘的小船,掉转船头,往回走。可是,沉醉的后果产生了。由于天色黯淡,特别是醉眼模糊,辨认不清归路,把船划进了一片密集的荷花丛中。“藕花”,即荷花。因荷花是从藕长出来的,所以在诗词中也常叫藕花。按照词调的要求,这里不用荷花,而改称“藕花”。这时,她心慌意乱是可想而知的了。怎么办呢?怎么样才能划出荷塘?怎么样才能划回家去?正好,按词调,这里需要重复一遍相同的两个字的句子,作者恰到好处地填写了“争渡,争渡”。这里的“争”,作怎么讲。“争渡”,这里是怎么划出去的意思。“争渡,争渡”,重复一遍,就突出了她焦急的心情。当她正在心如火燎,思量著怎样才能划出荷塘回家时,想必是在胡乱地划动着小船,去找寻一条归路。忽然听得,呼啦啦一片响声,从河滩上飞起了一群被小船惊起的水鸟。“鸥鹭”,鸥和鹭都是水鸟。小词写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下文如何,就留待读者自己去想像了。想来,可能是惊飞的水鸟,吓得她出了一身冷汗,使得头脑清醒了一些,终于能够寻路回家了吧!

        作者在词中不是流水账式地写她如何去,如何到家,在那里怎么玩,只在字里行间把经过作了交代。作者也并没有写“我玩得多么高兴呀”之类,而只用了“常记”、“沉醉”、“兴尽”、“晚”几个字,就把她游赏的欢快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善于剪裁,仅仅截取了醉归途中、误入荷塘、惊飞水鸟这个“镜头”,稍加点染,就写出了她这次郊游中不同一般、最难以忘怀之处,使读者不仅如临其境,也如闻其声。总之,这首小词,虽然并无深意,但写得简练、生动而传神,今天读来,还是引人入胜的。

简评 这首词在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玩词意,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贪玩活泼天性。于是有争渡之举。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 这首词杨金本《65+草堂诗余》误作苏轼词,《词林万选》误作无名氏词,《古今词话》、《唐词纪》误作吕洞宾词。从“误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词之放逸已超出了“闺秀词”的范围,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但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曾慥的《乐府雅词》都把它作李清照词,应当是可信的。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

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宋代·蒋氏女《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

        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

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宋词三百首 , 宋词精选 , 婉约 , 写景 , 抒情思念仆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宋代·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

        洞仙歌·冰肌玉骨

        宋代 : 苏轼

        仆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

展开阅读全文∨

        仆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

宋词三百首 , 女子 , 生活 , 感叹人生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宋代·朱淑真《眼儿媚·迟迟春日弄轻柔》

        眼儿媚·迟迟春日弄轻柔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宋词三百首 , 婉约 , 女子春愁

       好了,关于“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