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赏析 诗词赏析

西洲曲原文及翻译_西洲曲原文及翻译拼音

zmhk 2024-05-24 人已围观

简介西洲曲原文及翻译_西洲曲原文及翻译拼音       谢谢大家给我提供关于西洲曲原文及翻译的问题集合。我将从不同的角度回答每个问题,并提供一些相关资源和参考资料,以

西洲曲原文及翻译_西洲曲原文及翻译拼音

       谢谢大家给我提供关于西洲曲原文及翻译的问题集合。我将从不同的角度回答每个问题,并提供一些相关资源和参考资料,以便大家进一步学习和了解。

1.李贺《美人梳头歌》原文及翻译赏析

2.古代关于猫的文言文

3.周邦彦《解连环·怨怀无托》原文及翻译赏析

4.插用文言文

西洲曲原文及翻译_西洲曲原文及翻译拼音

李贺《美人梳头歌》原文及翻译赏析

       美人梳头歌原文:

        西施晓梦绡帐寒,香鬟堕髻半沉檀。辘轳咿哑转鸣玉,惊起芙蓉睡新足。双鸾开镜秋水光,解鬟临镜立象床。一编香丝云撒地,玉钗落处无声腻。纡手却盘老鸦色,翠滑宝钗簪不得。春风烂漫恼娇慵,十八鬟多无气力。妆成婑鬌欹不斜,云裾数步踏雁沙。背人不语向何处?下阶自折樱桃花。

美人梳头歌翻译及注释

        翻译 西施般的美女拂晓还做着梦在清冷的纱帐中,芳香的环形发髻半覆著沉檀枕,蓬蓬松松。室外响起了咿咿呀呀像玉鸣一样的辘轳声,把芙蓉般的美人从酣睡中惊醒。打开双鸾镜套,镜子像秋水般光洁,站在象牙床上,解开发髻面对明镜。一头长长的香丝乌云般一直撒落在地上,玉篦梳理著那细润柔美的头发静静无声。细嫩的双手推弄著乌黑的发盘,青翠滑润,连宝钗都不能插定。烂漫的春风吹得她娇柔倦懒,十八岁的美人发髻高高,好像力不能胜。梳理成的发髻美好而又齐正,穿着华美的服装把脚步轻缓地移动。背着人脉脉不语,她将去向何处?走下台阶折枝樱桃戴在头顶。

        注释 1西施:春秋时越国美女,这里代指所写美女。绡帐:丝织的床帐。晋王嘉《拾遗记·蜀》:「 先主甘后……至十八,玉质柔肌,态媚容冶。先主召入绡帐中,于户外望者如月下聚雪。」2香鬟(huan):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髻。堕髻:堕马髻的省称,为一种发式。《后汉书·梁冀传》记冀妻孙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李贤注引《风俗通》:「堕马髻者,侧在一步……始自冀家所为,京师翕然皆放佼之。」沉檀:指用沉檀木做的枕头。3辘轳:井上汲水木。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顾曰:『井上辘轳卧婴儿。』」咿哑:形容物体转动或摇动声,这里指是辘轳转动的声音,其声如玉之鸣。4芙蓉:借指美人。《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后因以「芙蓉」喻指美女。5双鸾:指镜盖上所绣的鸾鸟。秋水光:形容明镜的光芒像秋水一样明净。6临镜:对镜。唐元稹《三兄遗白角巾》诗:「暗梳蓬发羞临镜,私戴莲花耻见人。」7香丝:指发丝。丝、云:都指美女的头发。8玉钗:玉制的钗。由两股合成,燕形。汉司马相如《美人赋》:「玉钗挂臣冠,罗袖拂臣衣。」或作「玉梳」。9老鸦色:形容头发乌黑。十翠滑:色黑而润泽。多用以形容女人头发。簪(zān):插定发髻。⑾烂漫:形容光彩四射。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丹彩之饰,徒何为乎,浩浩汗汗,流离烂漫。」娇慵:柔弱倦怠貌。宋柳永《临江仙引》词之三:「鲛丝雾吐渐收,细腰无力转娇慵。」⑿鬟多无气力:发长髻高好像力不能胜。⒀婑(此字应为「髟」下加「委」,音wǒ)鬌(duǒ):形容发髻美好。欹(qī):倾斜之意。「欹不斜」,指发髻似斜非斜。⒁云裾(jū):轻柔飘动如云的衣襟。宋陈著《柳梢青·寿吴竹溪内》词:「缥缈瑶城。客情春小,本分寒轻。霞佩云裾,步联西母,笑倚飞琼。」⒂背(bei)人:避开别人。⒃樱桃:果木名。落叶乔木。花白色而略带红晕,春日先叶开放。核果多为红色,味甜或带酸。核可入药。木材坚硬致密,可制器具。亦指其果实或花。

美人梳头歌鉴赏

        李贺以其秾丽的笔触写过一些堪称「艳诗」的诗,如《洛姝真珠》、《恼公》、《夜饮朝眠曲》、《河阳歌》、《花游曲》、《石城晓》、《夜来乐》等等。其中的一些主人公是倡家者流,浓艳之外,略带几分轻佻;另一些是贵妇或名门闺秀,虽然俊俏,但贪图享乐,贵族气相当浓郁。这首诗属于后者,它咏歌的「美人」娇嗔慷懒,却颇有风韵,显得楚楚动人。诗人选择的题材不是美人整个白天或夜晚的生活状况,而是其中的一个片断——梳头。对于一般人来说梳头是件小事,不值得一提;而于美人,却是件不可等闲视之的大事,因为头发(包括发式)的美,乃是女性最富特征的方面,梳理头发,关系到能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美丽的姿色和迷人的风韵。李贺巧妙地选取美人梳头时的情状,以表现她的整体美。

        诗分三个部分,开头四句写梳头前的情状:「西施晓梦绡帐寒,香鬟堕髻半沉檀。」西施代指所写美人。此时天色已明,而她还躺在薄薄的罗帐里周游梦乡哩。句中的「晓」字点明时间,晓而未起,见出其「娇慵」。而「寒」字除标明节令是早春外,还暗示她是孤眠。孤枕寒衾,已是无耐,况值春天,尤其难堪。此处透露了「恼」的直接原因。「香鬟」句是梳头的伏笔。睡在床上的她,鬟髻不整,欲坠未坠,散发阵阵清香,就像悬浮在水中的檀香木。此刻有人从井中汲水,那咿咿哑哑的辘轳声传来,把美人惊醒。她睁开惺忪的睡眼,容光焕发,恰似出水芙蓉。

       

        中间八句正面写梳头。梳头要临镜,不然就无法审视自己。这位美人下得床来,首先打开饰著双鸾,像秋水般放射出耀眼光芒的明镜,然后解开鬟髻,让头发自然地披散下来。尽管她站立在象床上,那浓密如云、纤细如丝的长发,仍然拖至地面,散发出诱人的浓香。玉钗从长发上滑落下来,几乎没有声响。「无声腻」为「腻无声」之倒装,「腻」指长发柔细而滑,是「无声」的缘由。接着动手梳理,把像乌鸦羽毛那样黑中带碧的长发盘结起来,恢复鬟髻的原择。由于梳得匀,盘得实,映着光线,如同碧丝一般,滑腻得连宝钗也插不稳。可见这位美人在梳理上花了不少功夫。此时她显得既娇美又疲惫:「春风烂漫恼娇慵,十八鬟多无气功。」这略带夸张的笔墨,把主人公此时此刻特有的美充分表现出来。 明代 的评家丘象升、姚佺激赏此二句。丘就其中的「恼、娇、慵」发表见解说:「三者美人之恒态也。」姚对美人梳头后显得「无气力」作了这样的分析:「虽缘鬟多,亦缘恼,亦缘娇,亦缘慵也。」二人所论极是。「金屋藏阿娇」,阿娇之所以「娇」,就因生活在「金屋」里,锦衣玉食,给宠坏了。娇惯了就喜爱生气,养成了懒散的习性。总而言之,这位美人身上有着浓烈的贵族气。贵族气固然不好,但美貌的少女或 *** 带点娇嗔,却也别有风致。其中或者含有美的价值的自我评估,通过心理传导,使观赏者于美感 *** 之外,产生一种仰慕之情。真正的美理应受到永恒的尊重。

        末四句写梳头完毕后的身姿步态:发式秀美大方,无论是鬟是髻,都不偏不倚。「婑(此字应为『髟』下加『委』)鬌」,音wǒduǒ,头发美好的样子。此处,头发梳成后的状貌只一笔带过。接着描述她如何曳动云裾,缓缓走下台阶。「踏雁沙」是比喻,形容其步履所至,如大雁行于沙地,显得匀缓从容。然后默默起走向庭院,采摘繁英如雪的樱桃树枝。诗歌结尾与杜甫的《佳人》颇有相似之处。凡是美人都有天生的丽质,这样的「丽质」会在一举一动中表现出来。不过杜甫写的是落拓的佳人,她摘花、采柏的风姿尽管高雅,却带有清苦的况味;李贺笔下的这位美人的身姿步态则搀有优美与傲慢。这些是客观环境影响所致,属于「后天」。

        这首诗主要表述行动过程,按照通常写法,当以赋笔为主,诗人却纯用画笔把它表现出来。全诗十六句,句句是画,或者说句句有画,即是像「背人不语向何处」也是一幅无声的画。这位美人的气质、情绪和心性,通过「不语」更加充分地显现出来。

美人梳头歌赏析二

        这首诗写美人晓妆之状。

        「西施」二句写美人春睡未醒。虽说春意阑珊,但晓晨绡帐犹寒。第二句描写美人睡态。发沐香膏,故曰「香鬟」。「堕髻」这种发式大致是似堕非堕之状。「沉檀」指美人所用枕头,「半沉檀」是写美人长发半堆于枕间之状。

        「辘轳」二句写美人梦醒。唐明皇曾喻杨贵妃醉状说:「直是海棠睡未足耳。」「惊起」一句写如玉之鸣的辘轳声,惊醒了沉睡中的美人。

        以上四句是铺叙,下面始写美人梳头。「双鸾」一句写开镜。美人解开了发鬟,长发委地,所以立于象床上照镜梳头。接下「一编」数句细写美人梳头过程。古代诗人常以浓云、绿云喻女子秀发,「云撒地」即美人长发委地。「玉钗落处无声腻」句写美人秀发之浓。有人解「落处无声」谓「钗坠无声」。王琦说:「落处谓梳头,凡梳头原无声,无声是衬帖字,下著一腻字,方见其发之美。」美人秀发丰腻,玉钗落处,自然是无声无息。「纤手」二句接上,写梳理完后的盘髻。「老鸦色」,言发色之黑。南朝乐府《西洲曲》:「双鬓鸦雏色。」「纤手」一句显从《西洲曲》变化而来。「翠滑」句写美人发浓,以至宝钗时或不能扣住发髻。以上「双鸾」六句,详细描述美人梳头过程。」

        「春风」句描绘美人娇慵之态。春风烂漫,暖意薰人,美人精心梳妆完后,已是懒漫不可收拾了。「无气力」三字,刻画出了美人的娇懒神态。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写美人晨妆云:「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李贺此诗中的「春风」句,可与温庭筠词对照来读。

        「妆成」二句写美人梳头完后走路的姿态。鬌是式样美好的发髻。「欹不斜」,美人的发髻,似堕非堕,似斜非斜,别有一番风情。下句中的「云裙」指美人衣衫飘逸如云。「踏雁沙」三字则形容美人步履缓慢轻盈,如雁足踏沙。此时,梳妆已毕的美人,开始缓步走向春光明媚的庭园。

        最后二句,通过美人自折樱桃花的动作描写,刻画美人的内在情思,成为这首诗最有价值的部分。从「背人不语」四字可见这位美人性格内向。她有一腔幽怨,但不肯公诸世人。她只是将全身心投向春光、投向自然。白雪般盛开的樱桃花,触发起美人自怜的情感。樱桃花洁白,一尘不染,多像美人的素净高雅。可叹春色易逝,花落有日,美人折花、怜花,也就是自怜。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美人梳头歌》说:「写幽闺春怨也,结尾、樱桃花三字才点睛。花至樱桃,好春己尽矣;深闺寂寂,亦复何聊!」这段话,基本上指明了此诗写幽闺春怨的主题。结尾一句确实是点睛之笔,不过,这一幽闺春怨的旨意无一字明白道及,它是隐然见之于言外的。美人闲寂无聊的情思,仅仅是通过自折樱桃花的优雅动作传达出来。这是诗人的高明之处。比较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宫女的幽怨也仅从「望秋月」中见出。在通过人物的神情动作,含而不露地刻画人物内在情思这点上,李贺与李白是相通的。

        李贺诗语言总的特色是奇险、秾艳。《美人梳头歌》属秾艳一类。整首诗色泽娇艳,与南朝乐府民歌有明显的继承关系。这首诗的题材是平凡的,色泽是鲜艳的。其中层出不穷的比喻,如以鸣玉喻辘轳声,芙蓉喻美人,「秋水光喻明镜,「云撒地」喻长发委地,「老鸦色」喻黑发,「踏雁沙」喻缓步,在相当程度上给人以新鲜的感觉。

美人梳头歌创作背景

        这是李贺创作的一首艳体诗,当作于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年)早期,具体作年不详。 诗词作品:美人梳头歌 诗词作者: 唐代 李贺 诗词归类:女子

古代关于猫的文言文

        《秣陵怀古山色江声共寂寥》

        作者:纳兰性德

        山色江声共寂寥,

        十三陵树晚萧萧。

        中原事业如江左,

        芳草何须怨六朝。

        注释:

        1、秣陵:秦汉时期今南京的称谓。

        赏析: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显示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曾经五次出巡,其中有两次路过今江苏。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回归,至金陵时,几个陪同的望气术士见金陵四周山势峻秀,地形险要,就对秦始皇说:金陵有天子气。秦始皇一听大为不悦,命人开凿方山,使淮水流贯金陵,把王气泄散,并将金陵改为秣陵。秣是草料的意思,意即这里不该称金陵,只能贬为牧马场。 秦朝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郡)。秦朝所置秣陵、江乘、丹杨三县县治都在今南京地区,其管辖范围为宁镇山脉以南,横山以北,茅山以西的广大区域。起初均隶属鄣郡,后又一度改属会稽郡。现在的秣陵镇(一名秣陵关),就是秦汉时代南京地区的政治中心秣陵县城。今南京市区的秣陵路。 秣陵又叫金陵、石头城、建康,建业 李清照的词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说的就是南京。

纳兰性德 蝶恋花·出塞

        《蝶恋花出塞》

        作者:纳兰性德

        原文:

        今古河山无定据。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

        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注释:

        1、无定据:无定、无准。意谓自古以来,权力纷争不止,江山变化无定。一作无定数。

        2、从前幽怨应无数:一作幽怨从前何处诉。

        3、铁马金戈:谓战争。《旧五代史李袭吉传》李克用与朱温书云:岂谓运由奇特,谤起奸邪,毒手尊拳,交相于暮夜;金戈铁马,蹂践于明时。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4、青冢:用汉代王昭君出塞之典事。《汉书匈奴传下》: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昭君死后葬于南匈奴之地(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称青冢。

        翻译:

        古往今来,

        山河之上不会存在永久的界限。

        角声中,

        牧民频繁的在这片土地上来来去去。

        而这其间触目的荒凉,谁能说的清?

        唯有西风肆意吹着那苍老的丹枫。

        这片土地上留下的那些幽怨之情应是无法计数的。

        金戈铁马之地,却是当年昭君舍身求和的路。

        昭君的情有多深,就像深山的夕照,深秋的雨。

        赏析:

        这首《出塞》词是纳兰性德到关外巡察时所写。

        词的上片写眼前之景,景象广袤空阔,荒凉凄冷,情感凄婉哀怨。

        词人一开篇就感慨古往今来的兴亡盛衰,从古到今,山河是没有定数的,此时姓觉罗氏,彼时有可能姓叶赫那拉氏,江山的轮回是不以人的意愿而发生逆转的。这句写意气势博大,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无法言语的无奈。从纳兰性德的身世来看,他虽然贵为皇族,但也没有主宰江山的机会,然而跟从皇帝出行的经历,使他对国家的理解更为深刻,使他对时局的变迁更为敏感。作者并没有沉溺于伤感,而是把思绪从对历史拉回到了现实,在眼前,他看到了塞外营训的场景。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此句看似平淡,却让人浮想联翩。军营中,号角声起,只见战士们横刀立马,神情严峻,将帅一声令下,他们便在马背上来来回回地操练,拼杀,好一幅壮观的场面。可是,此时的威武严整,并不一定能够使一个国家长久持续下去,它也许会在一夕之间烟消云散,这怎能不让人伤感?一代一代的王朝不都是这样轰轰烈烈而来,又这样失魂落魄而去?战场上的厮杀声,似乎也暗藏着几份悲伤。从结构上来说,第一句是后两句的一个概括,而后两句又是第一句的具体展现。

        虽然塞外的景象广袤壮美,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心情愉悦,在他眼中,弥望的仍是一片荒凉,这满目的荒凉又能给谁诉说呢?荒凉一词,既是自然景象的真实写照,又是作者心绪的如实昭示。秋天,万物凋零,落叶满地,一派衰败之象,可谁又能说这不是作者心境凄凉的抒写呢?作者贵为皇族,虽然没有出生入死的经历,但仍然心存忧患,多少王朝就是在这起起落落中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中,清王朝也不例外。西风,即秋风。枫叶经霜会更红艳,越红离凋谢就越近。季节地逝去,风干了自然界的一切,但却风干不了作者满腹的忧愁。在此,作者借景烘托,把幽深的情愫收藏在深秋的枫叶里。

        词的上片,无论写景抒情,都没有雕琢的痕迹,以复杂的思绪引出眼前的景象,片末看似以景收束,却景中带情。景中情感的流露,水到渠成,不事雕饰。

        词的下片抒发自己的报国志向无法实现的幽怨,景象气势磅礴,纵横驰骋,情感婉约深沉。

        幽怨从前何处诉,应为从前幽怨何处诉,古人作词,为了韵律的需要,往往在词序上作以调整。从前幽怨到底指的是什么幽怨呢?就下文铁马金戈而言,应该指的是不能报效国家,纵横沙场的幽怨。纳兰性德是康熙帝的御前侍卫,按理说,他有条件也有能力领兵打仗,但作为一个封建帝王的臣子,做事是不能随心所欲的,其所作所为还得服从皇帝的安排。何处诉一语,就道出了他内心深深的孤独,也许是英才盖世,也许是位高权重,才使他的周围变得冷清。

        作者虽然志向高远,可又能如何呢?最后不也是像王昭君那样独留青冢向黄昏?王昭君曾经因为没有贿赂画工毛延寿而被汉元帝错选作单于呼韩邪的妻子。为了汉与匈奴的和好,她远离家乡,可是最终还不是变成了一堆黄土,有什么用呢?自己空有一腔铁马金戈,气吞万里的报国之志,可拥有这样的志向不也是徒劳的吗?

        作者心情沉重,他自我叩问:如果有人问我对理想的情意有多深?那就去看看深山中的夕阳与深秋中的细雨。深山夕阳深秋雨这几个意象悲凉凄冷,让人生发出一种挥之不去又无法形容的伤感。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是很执着的,但却没有一个实现的途径,所以他的心头淤积着太多的郁闷。但这种情感的表达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对景象的具体描绘展现出来的,婉约深沉,耐人寻味。

        这首词从整体上来说,景象博大磅礴,情感凄婉幽怨,自然流畅。面对塞外景象,作者以景写情,又以情带景,使情与景、形与意融为一体。而上篇写眼前之景,下篇写从前之志,虚实形成对比。就整首词来看,手法娴熟而精到。

纳兰性德 南乡子·捣衣

        《南乡子捣衣》

        作者:纳兰性德

        原文:

        鸳瓦已新霜,欲寄寒衣转自伤。

        见说征夫容易瘦,端相。

        梦里回时仔细量。

        支枕怯空房,且拭清砧就月光。

        已是深秋兼独夜,凄凉。

        月到西南更断肠。

        注释:

        1、捣衣:古人洗衣时以木杵在砧上捶衣,使之干净,故称。明杨慎《丹铅总录捣衣》:古人捣衣,两女子对立执一杵,如春米然。尝见六朝人画捣衣图,其制如此。

        2、鸳瓦:即鸳鸯瓦。

        3、支枕句:谓空房独处,将枕头竖起、倚靠,不免生怯。

        4、清砧:即捶衣石,杜甫《溟》:半扇开烛影,欲掩见清砧。

        翻译:

        屋外的瓦当上已结了一层薄薄的清霜,

        屋内孤灯下,

        我对着准备为他寄去的寒衣暗自心伤。

        都说戍边在外的人受尽苦寒,

        相貌容易消瘦,

        真想再好好地看他一眼啊,

        细细打量。

        如果今夜梦中可以相遇,

        一定一定要紧紧握住执手相望。

        孤单单衾寒,孤单单的空房,

        不如趁着月光再来到河边浣洗一遍他的衣裳。

        深秋寒意重,孤单独夜长,

        月下捣衣,声声清砧,

        敲打着思念与凄凉。

        蓦然回首,发现月已挂上西南方向,

        想着天下多少有情人早已相拥而眠,

        不由得更加让我欲断肝肠!

        赏析:

        捣衣是古诗词中常见的题目,所写都不离征夫怨妇的内容。本首词也是如此,词从怨妇的角度写来,写她的自伤、怯空房、凄凉,以至断肠的怨恨之情。层层写来,情致幽婉凄绝。

纳兰性德 蝶恋花·又到绿杨曾

        《蝶恋花又到绿杨曾》

        作者:纳兰性德

        原文:

        又到绿杨曾折处,

        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

        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

        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

        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赏析:

        一如纳兰性德大多数作品,情深意长,迷惘感伤但这还不足以使这首词成为同类作品中的佳构。细细咂摸,这首词里最让人心动、也最让人难忘的特质,是那穿越时空的的思念。在古诗里,所有的思念,其实都与时空的隔绝有关。地域辽远,路途坎坷,加上交通不便,遥远的想念便更让思客刻骨铭心;而人生无常,盛时难再,加上红颜易老,时间的无情便更使离人惊心动魄。时空的阻隔也就催生出许多衰感顽艳、绝望痛切的相思。先看首句,又到绿杨曾折处,诗人不直陈痛楚,而将其深隐于绿杨依依之中,这种隐忍使情意又深了一层。更重要的是,一个又一个曾,完成了时空上的移位与重叠。故地重游,绿杨依旧,一如当初折柳相望、依依不舍之时(因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时有折柳相送的习俗)谁料如今物是人非,竟只剩下自己孤独漫游。昨天今天,两个既同又异,亦幻亦真的片断,彼此交叠,诗句便多了一层深婉迷离的意趣。这种不经意(这种不经意的写法必定经过诗人精妙的提炼才不露斧痕)营造的时空上的错乱,近乎幻觉,也接近了思念的极致。试想一下,若不是最深沉最痛切的思念又怎么令人如此恍惚、迷惘?承接首句,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看似平铺而下,其实布局精巧。不语承接首句的惝恍迷离的状态,而垂鞭已将诗人的思绪引回到现实之中。垂鞭意指诗人心绪沉重,纵马缓行。马足所及,又轻轻勾连踏遍一句。从时间上看,这两句完成了从昨到今的交接,回忆转瞬即逝,只剩下冰冷的现实、意念成灰的自己;而从空间上看,这两句将思绪由折柳处引向了衰草连天更为广褒的空间。于是诗人在现实中痛感自己的孤单无依,也不得不面对无边无际的清秋衰草,无力地抵挡着秋意凄凉的侵蚀。意犹未尽,雁声又将秋意带到萧关(在古代为西北的一处要塞)更遥远的地域;一个远字,令愁情绵延不尽。下片的天涯收结了上文,也极言行役之遥远之漫长。分明苦不堪言,偏偏还说不恨,翻出新意,更为后文只恨西风伏笔原来还有可恨之事甚于天涯行役之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出语新巧、奇警,含意蕴藉、深长。吹梦之说不是首创,较早见于南朝民歌《西洲曲》:南风吹我意,吹梦到西洲。但两者各尽其妙,并不雷同。风吹梦,本来给人以无限迷朦、无尽怅惘的意味,由典故中的熏暖的南风变为可恨的西风,却陡增了几分凌厉、残酷的意味。如果说南风是传递爱情的浪漫信使,为何西风却要一下子将美梦吹散吹灭?只因诗人所要抒发是天涯羁旅、人各一方的怨恨,而不是《西洲曲》中少年春心萌动、欲诉相思的闲愁。把梦吹成了今古应属诗人首创,妙就妙在:它在前面对空间极力拓宽的基础上,进而完成了对时间的无限延伸于是,诗歌的时空结构便变得更加辽阔、苍茫了。试想一下,诗人踟蹰于无边秋色之中,正梦沉沉地怀想曾有的美好时光,忽然一阵无情的西风将一切剪碎、摧毁,记忆中的那个人、那些事随风而逝,顿时变遥不可及;与伫立于西风中的孤单凄然的自己,更是隔着无尽岁月的重重阻隔就像一个在今日、一个在古代,隔着无可逾越的鸿沟。这种无望的相思,让人想不起,又放不下,记不清,又忘不了,这是怎样的一种痛楚啊!相比之下,诗人才说天涯行役的苦又算什么呢?再一细想,改变我们记忆与人生的,难道只是西风吗?诗人用的是移情手法而已。人世间,多少海枯石烂,变成了一回眸的沧海桑田;多少刻骨铭心,变成了一转身的珍重再见谁又找出真正的主犯?而西风只是恰好具有无情、残酷的特征,便成了诗人发泄怨恨的对象。最后以明日客程收结,明日,意味着时间在绵延,客程,意味着空间还在扩大,新寒更使诗人惊觉时间流逝与生命匆促。一片雨色里,全诗笼罩在朦胧凄冷的情调之中。总而言之,在这首短小的词里,诗人着意拓展了诗歌的时空,遂令天之悠悠、地之茫茫,无时不怀想,无处不相思,写出了思念之极致。这份穿越时空的思念,才是真正的地久天长。

周邦彦《解连环·怨怀无托》原文及翻译赏析

       1. 求古文《猫》原文

        不知道你说的是不是这个。

        某妇分娩,产一猫,溺之于水,不死,见弃于道。

        有妇新寡,与公婆同居一处,业丰,衣食无忧。夜深,闻猫啼,开门见一幼猫,因收养之。

        猫渐大,毛如虎皮,眼似明珠。 某日深夜,风大无月,有蒙面盗跳墙入,洗劫妇家,因见女年轻貌美,欲行非礼,妇拒抗不从,头撞于墙,因昏迷。

        翌日,公婆报官,官府查寻月余无果。 妇收养之猫于报官之日走失。

       

        妇昏迷不醒,如睡梦中,不食不饮不死,呼吸心跳皆如平常。 忽一日,与妇同村数男暴毙,死状恐怖,俱被巨兽挖心而死。

        官府于死者家中查出金银财宝若干,均为妇家失盗之物,因明,惨死之人俱为蒙面盗贼。 案告破,妇收养之猫忽归,于妇床前轻喵。

        妇醒,因曰:置身于一黑暗处,无路所归,忽闻猫叫,见己收养之猫,眼如巨盏,于前引路,至一光亮门前,入,乃醒。 笔者曰:有事物异于常,则非巨祸必巨福,不能明也。

2. 猫说古文

        猫说

        薛瑄

        余家老鼠暴,乞诸人,得一猫。形魁然大,爪牙銛(读音xian一声,锐利)且利。余私计鼠暴不复虑矣。以其未

        驯也,絷(读音zhi二声,拴、拘禁)维以伺,候其驯焉。群鼠闻其声,相与窥其形,类(象是)有能者,恐其噬己也,

        屏(屏息)不敢出穴者月余日。

        既而其驯也,遂解其絷维。适睹出壳鸡雏,鸣啾啾焉,遽(读音ju四声,突然)起而捕之,比家人逐得,已下咽焉。

        家人欲执而击之,余曰:“勿庸!物之有能者必有病(毛病,缺点)。噬鸡,是其病也;独无捕鼠之能乎?”遂释之。

        已则伈伈(小心恐惧)泯泯(茫茫然然),饥哺饱嘻,一无所为。群鼠复潜视,以为彼将匿形致己也,犹屏伏不敢

        出。既而鼠窥之愈熟,觉无他异,遂历(遍,一个一个地)穴相告曰:“彼无为也。”遂偕其类复出为暴如故。余方怪甚,

        然复有鸡雏过堂下者,又亟往捕之而走。追,则啮者已过半矣。

        余之家人执之至前,数之曰:“天之生材不齐,有能者必有病。舍其病,犹可用其能也。今汝无捕鼠之能,而有噬

        鸡之病,真天下之弃材也哉!”遂笞(读音chi一声,用木版或竹扳子打)而放之。

        翻译:我家老鼠肆虐,向别人求讨,得到一只猫。身形魁梧高大,主权子爪子和牙齿锋利。我私下认为鼠灾(的事)

        不必再担心了。因为它还不驯服,(就)用绳子绑着等(它驯服),等候它驯服。众老鼠听到它的声音,一起窥视它的样

        子,象是有本事的家伙,害怕它吃了自己,(都)屏息不敢出洞有一个多月。

        后来它驯服了,就解掉了绑它的绳子。正好看见出壳的小鸡,啾啾叫着,(猫)突然跃起抓它,等仆人追到它,(

        小鸡)已经吞下喉咙了。仆人想抓住打它,我说:“不用!有本事的必定有缺点,吃鸡,这是它的缺点;难道就没有捕鼠

        的本事吗?”便放了它。

        后来它就是小心谨慎悠悠然的样子,饿了吃饱了玩,没有任何作为。众老鼠再窥视,以为它是特意针对自己隐藏原形,

        (就)还是屏息躲着不敢出(洞)。后来老鼠窥视得越多,(越)觉得没有其他异样,就一个洞穴一个洞穴地告诉说:“

        它没有什么作为的。”就和大家一起又出来象以前一样横行。我正非常奇怪呢,但是又有小鸡从堂下经过,(那猫)又马

        上过去抓了它就跑。(仆人)追,而已经咬了一半了。

        我的仆人抓着它来到(我的)面前,数落它道:“老天造就人才不是全能,有本事的必定有缺点。不管缺点,还有

        它的本事可以利用啊。如今的你没有捕鼠的本事,却有吃鸡的毛病,真是天下的弃材啊!”便鞭打它后将它放(赶走)了

3. 山中猫 古文

        赵人患鼠原文赵人患鼠,乞猫于山中。

        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译文 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猫。中山人给了他猫。

        这猫既善于捉老鼠,也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

        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

        有了老鼠,就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注释1、患:苦于。2、乞:向人讨、要、求。

        3、于:在、向。4、患:憎恶,讨厌,厌烦。

        5、盍:为什么。6、诸:兼词,“之乎”的合音字。

        7、是:代词,代这些。8、若:代词,你。

        9、乎:相当于“于”,在。10、穿:打洞,穿破。

        11、病:损害,祸害12、于:介词,引进用来比较或比拟的对象。13、弗:不。

        14、则已耳:罢了。15、犹:尚且。

4. 有关描写猫的古诗

        《画猫图》——元·王冕吾家老乌圆,斑斑异今古。

        抱负颇自奇,不尚威与武。坐卧青毡旁,优游度寒暑。

        岂无尺寸功?卫我书籍圃。去年我移家,流离不宁处。

        孤怀聚幽郁,睹尔心亦苦。时序忽代谢,世事无足语。

        花林蜂如枭,禾田鼠如虎。腥风正摇撼,利器安可举?形影自相吊,卷舒忘尔汝。

        尸素慎勿惭,策勋或逢怒。《嘲畜猫》——宋·陆游甚矣翻盆暴,嗟君睡得成!但思鱼餍足,不顾鼠纵横。

        欲骋衔蝉快,先怜上树轻。朐山在何许?此族最知名。

        《得猫於近村以雪儿名之戏为作诗》——宋·陆游似虎能缘木,如驹不伏辕。但知空鼠穴,无意为鱼餐。

        薄荷时时醉,氍毹夜夜温。前生旧童子,伴我老山村。

        《赠猫》——宋·陆游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惭愧家贫策勋薄,寒无毡坐食无鱼。

        《赠猫》——宋·陆游执鼠无功元不劾,一箪鱼饭以时来。看君终日常安卧,何事纷纷去又回?《赠猫》——宋·陆游盐裹聘狸奴,常看戏座隅。

        时时醉薄荷,夜夜占氍毹。鼠穴功方列,鱼餐赏岂无。

        仍当立名字,唤作小於菟。《乞猫》——宋·黄庭坚秋来鼠辈欺猫死,窥瓮翻盘搅夜眠。

        闻道狸奴将数子,买鱼穿柳聘衔蝉。《谢周文之送猫儿》——宋·黄庭坚养得狸奴立战功,将军细柳有家风。

        一箪未厌鱼餐薄,四壁当令鼠穴空。《鼠屡败吾书偶得狸奴捕杀无虚日群鼠几空为赋》——宋·陆游服役无人自炷香,狸奴乃肯伴禅房。

        书眠共藉床敷暖,夜坐同闻漏鼓长。贾勇遂能空鼠穴,策勋何止履胡肠。

        鱼餮虽薄真无愧,不向花间捕蝶忙。《赠粉鼻》——宋·陆游连夕狸奴磔鼠频,怒髯噀血护残囷。

        问渠何似朱门里,日饱鱼餐睡锦茵?《又判争猫儿状》——唐·裴谞猫儿不识主,傍家搦老鼠。两家不须争,将来与裴谞。

5. 猫在古文中的意象

        猫到是真的很少见的 我只看过其他动物意象的 蝉——高洁的象征 古人以为蝉是靠餐风饮露为生的,把蝉视为高洁的象征,并咏之颂之,或借此来寄托理想抱负,或以之暗喻自己坎坷不幸的身世。

        最为著名的是被称为唐代咏蝉诗“三绝”的诗。虞世南《蝉》中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中的鸣蝉成了诗人立身高洁,不是凭借外在力量才被重用的表白。

        骆宾王《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借蝉抒怀,写处境的险恶、政治上的不得意、言论的被压制。李商隐《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由蝉的立身高洁联想到自己的清白,由蝉之无人同情联想自己同样也是无同道相知。

        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魂魄化为啼血的杜鹃。它和思国、思乡、思人所产生的愁怨伤痛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

        除了杜鹃这一通称外,古诗人还冠之以子规、啼鹃(啼鸟)、蜀鸟(蜀魂、蜀鹃)、杜宇等别称,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寄寓离别感伤之情。《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杜鹃鸟凄厉的鸣叫声使诗人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 鹧鸪鸟——离愁别绪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如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等,诗中的鹧鸪都是衬托处境艰难或心情惆怅的。

        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唐赵嘏《长安秋望》“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宋戴复古《月夜舟中》“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等都是以雁写思的。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的。

        相传苏武在匈奴牧羊十九年,他把书信缚在雁足之上从北海带回祖国,传递消息,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鸿雁传书”。 如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有“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杜甫《天末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李清照“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都是盼望书信的意思。 猿啼——象征悲哀、悲伤的感情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郦道元《小经注·江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都借助于猿啼表达伤感的情绪。

        蟋蟀——怀念征人 古人已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起来。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后的惆怅。

        古诗中的“蛩”也指蟋蟀,唐白居易的《夜雨》“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和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等都是。 青鸟——是传书的信使 传说西王母有三只青鸟,一只先被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

        南唐中主李璟“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都指信使。 鸿鹄——喻人有远大志向 秦末陈涉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而起于大泽乡。

        后以“鸿鹄”喻人有远大志向。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魏曹植《鰕篇》“燕雀戏藩柴,安知鸿鹄游”、南宋辛弃疾《水调歌头》“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都指远大志向。

        沙鸥——漂泊无依 诗人们常常用沙鸥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如杜甫《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

        南宋陆游《秋思》“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同样表现了居无定所的情形。 双鲤——书信的代称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雨。

        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李商隐《寄令狐郎中》“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就指书信。

插用文言文

       解连环·怨怀无托原文:

        怨怀无托。嗟情人断绝,信音辽邈。纵妙手、能解连环,似风散雨收,雾轻云薄。燕子楼空,暗尘锁、一床弦索。想移根换叶。尽是旧时,手种红药。 汀洲渐生杜若。料舟依岸曲,人在天角。谩记得、当日音书,把闲语闲言,待总烧却。水驿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拼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

解连环·怨怀无托翻译及注释

        翻译 幽怨的情怀无所寄托,哀叹情人天涯远隔,音书渺茫无着落。纵然有妙手,能解开连环套索,摆脱感情纠葛,双方的情意也会冷漠,像风雨一样消散,云雾一样轻薄。佳人居住的燕子楼已在空舍,灰暗的尘埃封锁了,满床的琵琶琴瑟。楼前花圃根叶全已移载换过,往日全是,她亲手所种的红芍药香艳灼灼。江中的沙洲渐渐长了杜若。料想她沿着变曲的河岸划动小舟,人儿在天涯海角飘泊。空记得,当时情话绵绵,还有音书寄我,而今那些闲言闲语令我睹物愁苦,倒不如待我全都烧成赤灰末。春天又回到水边驿舍,希望她还能寄我,一枝江南的梅萼。我不惜一切对着花,对着酒,为她伤心流泪。

        注释 1.解连环:词牌名。双调,一百零六字。前段十一句,五仄韵,五十三字。后段十句,五仄韵,五十三字。又名《望梅》、《杏梁燕》。双调一百零六字,仄韵。《词谱》卷三四:「此调始自柳永 ,以词有『信早梅偏占阳和』,及『时有香来,望明艳遥知非雪』句,名《望梅》。后因周邦彦词有『妙手能解连环』句,更名《解连环》。2.信音:音信,消息。3.辽邈(miǎo):辽远。4.解连环:此处借喻情怀难解。5.燕子楼空:燕子楼在今灌输徐州。楼名。在今江苏省徐州市 。相传为唐贞元时尚书张建封之爱妾关盼盼居所。 张死后, 盼盼念旧不嫁,独居此楼十余年。后以「燕子楼」泛指女子居所。这里指人去楼空。6.暗尘:积累的尘埃。7.床:放琴的架子。8.移根换叶:比喻彻底变换处境。9.红药:芍药花。10.杜若:芳草名。别称地藕、竹叶莲、山竹壳菜。11.梅萼:梅花的蓓蕾。12.拼:不顾惜,舍弃。

解连环·怨怀无托简析

        此词以曲折细腻的笔触,婉转反复地抒写了词人对于昔日情人无限缱绻的相思之情。全词直抒情怀,一波三折,委曲回宕,情思悲切,悱恻缠绵。

        上片由今及昔,再由昔而今;下片由对方而己方,再写己方期待对方。

       

        开头三句,「怨怀无托。嗟情人断绝,信音辽邈」,写怨恨产生的根由;结尾三句,「拼今后,对花对酒,为伊泪落」,是最后的结论;中间的文字则交错变换地描写失恋者的思绪,全篇结构层次清楚。上片反复表示相思之情不能断绝。「怨怀」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情人断绝」而且「信意辽邈」,致使满腹的哀怨无所寄托,无法排遣。用连环比喻相思之情,谓相思恰如连环,本不可解,纵然「妙手能解」,那也还不免藕断丝连,就像「风散雨收」之后,仍然会残留下轻雾薄云一样。接着又用关盼盼「燕子楼」的典故述说纵然是人去楼空,也还剩得「一床弦索」。「床」,是古代的一种较矮的坐具:「弦索」,总指乐器。弦索仍然摆满床上,蒙着一层灰尘,那是关盼盼的遗物,睹物思人,以喻相思之情不能断绝。下面写芍药花,又寓含着往日的欢乐与离别后的凄楚。芍药,是有特殊含义的。《诗经。溱洧》:「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又,芍药一名「将离」,行将别离之意。「移根换叶」与「旧时红药」相关合,「手种」则是以亲自栽种芍药来象征精心培植爱情。

        过片用《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句意,表示离别与怀念。汀洲,是水边送别之地。人已乘舟而去,且远天角,如今伊人不见,离去久远,汀洲之杜若渐次成丛,而欲寄无出,亦似愁绪之与日俱增,而欲诉无地。「谩记得」以下几句,笔锋陡转,忽作狠心决绝之辞,谓昔日往还音书,不过是些「闲语闲言」,人已断绝,留它何用,点个火儿烧掉算了。这是暗用汉乐府《有所思》「拉杂摧烧之,当风扬其灰」句意,以示「从今以往,无复相思」之决绝态度。可是,紧接着又拉转回来,再暗用南朝乐府《西洲曲》「折梅寄江北」句意,请求对方把象征爱情的江南梅花寄来。这真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啊。最生总收一笔,表明至死不变的痴心,写得极其凄苦。「拼今生」,已站好退身步,作了终生不能遂愿的准备:「对花对酒」,是说今后虽然有花可赏,有酒可饮,却唯独意中人不得相见,那么,也就只好「为伊泪落」了。

        此词以写情为主,写主人公与情人断绝之悲。作者善用单字领起下文,如「纵」、「想」、「料」、「望」,「拼」诸字,都使感情深化,文势转折,有助于达难达之情。

解连环·怨怀无托赏析

        这首词与一般写相思别情的情词不同。相思离情还有可托情怀之人,如今却是「怨怀无托」。词中抒发的便是由于「怨怀无托」而生发出来的种种曲折、矛盾的失恋情结。

        上片「怨怀无托,嗟情人断绝,信音辽邈。」这三句把心中郁结已久的幽怨和盘托出,来势突兀,说明心中的痛楚已经到了难以抑制、无可忍受的程度。这一痛楚是因为「情人断绝,信音辽邈」。往日情人不仅绝情而且断信,毫不留恋地弃他而去。负心如此,岂是常情所可猜度。

        「纵妙手能解连环,似风散雨收,雾轻云薄。」尤怨至极无以平愤,遂以讥刺口吻以泄怨怒。意思是说:这抛我而去的负心女子,把本不可解的爱情,就像古代齐王后解玉连环那样,椎破(砸碎)解之。「解连环」的故事,见《战国策·齐策六》:「秦昭王尝遣使者遗君王后玉连环,曰:『齐多智,而解此环否?』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君王后引锥椎破之,谢秦使曰:『谨以解矣!』」这本来是一次齐国与秦国的外交斗争,秦国有意 *** ,齐王后并不示弱,暗示的方法非常决断而巧妙,所以说:「信妙手能解连环」。但以此来指女子的毅然绝情,便有讥刺对方的意味。「风散雨收,雾轻云薄。」句中的「云」、「雨」历来暗喻男女缠绵难解之情,典出《高唐赋》。「风散」、「雾轻」暗喻这一负心女子寡情无义,她对浓如云雨的男女之恋,视为可聚可散的风与雾,毫无依凭可言。怨怀至此本应断绝痴情,但睹物思人,依然旧情难已。

        「燕子楼空,暗尘锁一床弦索。想移根换叶,尽是旧时,手种红药。」这四句一变愤懑语气,转为无限思量。如今人去楼空,乐器生尘,种种旧事旧情不由自主地又重上心头。燕子楼是唐武宁军节度使张愔为爱妾关盼盼所建。张愔卒后,盼盼念旧日恩爱而不嫁,其事绮艳感人。「燕子楼空」暗寓往昔缠绵之情已随人去,借用苏轼《永遇乐》词「燕子楼空,佳人何在」句意,以托怀念之情。再望庭中红药正发,较当年手种之时已根移叶换,光阴之速,人情之变,触处皆是,教人怎生忘怀?红药即芍药,是古代爱情誓约的象征物。《诗经·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郑《笺》:「送女以勺药,结恩情也。」唐李贺《许公子郑姬歌》:「先将芍药献妆台,后解黄金大如斗。」即源于《溱洧》之俗。「移根换叶」在诗词中暗示情侣分散。程垓《意难忘》词:「相逢情有在,不语意难忘。些个事,断人肠。怎禁得恓惶。待与伊、移根换叶,试又何妨」俞平伯《 *** 词释》解:「移根换叶」三句云:「然无论如何换,如何移,我总记得分明,实是当时香泥亲护,玉手相将,共同扶植者也。」(俞平伯《论诗词曲杂着》643页)似稍欠斟酌。盖此词上片之「红药」与下片之「杜若」、「梅萼」,各占一事,各领一意,且都有出典。尤其「移根换叶」喻情侣分散已见苏词,俞老所解恰与句意相违,恐它日不能明辨,相沿辗转,特缀数语以兹后来参证。词中「红药」句意既已辨明,尚须就词中情感的变换加以点破。「燕子搂空」两句是怀念旧时恩爱,「想移根换叶」二句虽忆旧事,却因此而又生怨恨。回忆当初手种红药之时,曾相誓永结情好,伊今毁誓背盟,更置誓言于何地?由此可见,伊人不只「妙手能解连环」,而且背信弃义,无所不用其极,是可为而何事不可为?至此可谓怨之已极。

        下片「汀洲渐生杜若。料舟移岸曲,人在天角。」如果将这三句所表达的怀念之情,与上片歇拍诅咒詈骂之语加以比照,几乎判若出自两人之口。男女之爱发之于情,情之为物是不可理喻的。所以诅咒也好,詈骂也好,都是出自一片爱意。春天来临,汀洲之上杜若渐萌,于是心中又打点起,为负心而去的情人料理一切的准备。伊已别去经年,行舟沿着曲曲不尽的水岸渐行渐远,料想如今已在海角天涯。即便有信有物想寄给她又寄到何处?杜若是香草,用以象征情人之间的寄赠之物。《九歌·湘夫人》》:「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所以「汀洲渐生杜若」是见杜若而生「将以遗兮远者」之情,并非要寄什么香草,人愈远而思愈切,其情之苦可想而得。

        「谩记得当日音书,把闲语闲言,待总烧却。」因为人去日远,所以更加盼望去者寄来只言片语的消息以慰望眼。但这一切又化为空望。回忆当初热恋之时,红笺密字音书不断,至今仍置怀袖珍如至宝。事至今日才知道那只不过是些无关紧要的闲言淡语,真想付之一炬以解愤恨。乐府古辞《有所思》:「闻君有他心,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已往,勿复相思而与君绝。」(《乐府诗集》230页)情人反目往往会把平日视为至宝的纪念物撕毁烧掉以泄怨愤。乐府《有所思》所写便是如此,但这首词却与《有所思》的人物心态有所不同,词中虽然也说道「待总烧却」,然而只是这么想并未这么做。其痴迷之情岂不有甚于付诸行为的真的「烧却」吗?

        「水驿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这两句回应下片过拍「汀洲渐生杜若」。意思是说:我虽有心寄信、物给你,因你行踪不定,欲寄而势有不能;而我仍居原处,只要你肯寄则无有不能。何况现已春暖冰消,水驿通航,你怎不能把江南的春梅寄我一枝聊解苦忆呢?《荆州记》:「吴之陆凯自江南寄梅至长安,赠好友范晔,并寄诗云:「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其实「望寄我江南梅萼」的「望」不过是奢「望」而已,明知「情人断绝,信音辽邈」,还如此奢望不已,岂非痴顽而何?但人间「无物似情浓」(张先《一丛花令》)所以才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这样的痴情洒向人间惹人去寻绎玩味!

        「拼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词人用这句极凄凉、极清醒又极真实的话语作为全词的结尾,却把情感推进到高峰。哀莫大于心死,今去者决绝,无可挽回,却又不能「勿复相思而与君绝」,「对花对酒」尚且「为伊泪落」,那么无花无酒更当奈何?这些不尽之情留在词外,令人玩索。

        诗词作品:解连环·怨怀无托 诗词作者: 宋代 周邦彦 诗词归类:宋词精选、相思

       1. 古文阅读核工记〔清〕宋起凤余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

        小题1:C 小题2:上下/左右/表约数(“大约、多”算错) (2)分明可数(的样子)/清清楚楚/清楚/清晰(单独一个“分明”不算对) (3)门 (4)缓缓(地/的)/慢慢(地/的)/缓/慢小题3:松树外东边来了个老和尚,背着经卷(佛经)跌跌撞撞(踉踉跄跄)走来,好像为了佛事半夜归来的样子。

        (一句1分,意对即可,关键词为“东”“负”“行”“若”)小题4:月亮/星星 敲钟/叩钟 船上有客假寐(每空1分)附译文:我的最小的弟弟得到了一枚用桃核做的坠子,长五分左右,宽四分。整个桃核正面和反面都是山。

        山坳中间有一座城,城墙垛子可以清楚地数出来。城墙顶上有座楼,楼门大敞着。

        里面有一个人,像专门打更的士兵,手里拿着鼓槌,瑟瑟发抖,好像受不了寒冷的样子。山脚处建有一座寺庙,有三棵松树隐藏着它。

        松树下面开了两扇门,可以打开和闭合。门里面有一个和尚,侧着头在全神贯注地听着外面的声音,门半掩着,好像是等着人把门敲开;把门打开,好像在请谁进去的样子,左右两种揣测没有不合适的。

       

        外面来了一个和尚,背着佛经踉踉跄跄地前行,好像是为了佛事半夜归来的样子。对面的树林里有一个小和尚,好像听到脚步声奔跑上前迎接的样子。

        桃核旁边露出七级宝塔,距离河滩有半分远。靠近河滩系着一条小船,在篷窗短舷之间,有一个船客靠着茶几在和衣而睡,形态好像快要睡醒了的样子。

        船尾有一个小童,靠着炉子在吹火,大概是烧水给客人泡茶喝吧!船靠岸的地方正对着寺院的背面,高处的山上有一座钟楼在那里。敲钟的人神色飞扬,是睡足了慢慢起身才这样的啊。

        山顶月亮昏暗呈半圆形,夹杂着几点稀疏的星星。山下面则是波纹涨起,显示出大潮要来的征兆。

        整个桃坠的创意取自于唐朝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句子。 小题1:。

2. 古文言文插以青竹竿,羽之赤雁翎,勿言分寸铁,为用乃长兵是什么意

        这首诗说的是箭头,提问这几句意思是:把箭镞插在翠绿的竹竿头上,另一头装饰上赤雁漂亮的翎毛,不要说这箭镞只是分寸把长,只要好用就是厉害的兵器。

        《箭镞》

        朝代:唐 作者:白居易

        矢人职司忧,为箭恐不精。

        精在利其镞,错磨锋镝成。

        插以青竹竿,羽之赤雁翎。

        勿言分寸铁,为用乃长兵。

        闻有狗盗者,昼伏夜潜行。

        摩弓拭箭镞,夜射不待明。

        一盗既流血,百犬同吠声。

        狺狺嗥不已,主人为之惊。

        盗心憎主人,主人不知情。

        反责镞太利,矢人获罪名。

        寄言控弦者,愿君少留听。

        何不向西射,西天有狼星。

        何不向东射,东海有长鲸。

        不然学仁贵,三矢平虏庭。

        不然学仲连,一发下燕城。

        胡为射小盗,此用无乃轻。

        徒沾一点血,虚污箭头腥。

3. 妙法插花的文言文

        原文

        其插花朵,数宜单,不宜双,每瓶取一种不取二色,瓶口取阔大不取窄小,阔大者舒展不拘。自五、七花至三、四十花,必于瓶口中一丛怒起,以不散漫、不挤轧、不靠瓶口为妙,所谓“起把宜紧”也。或亭亭玉立,或飞舞横斜。花取参差,间以花蕊,以免飞钹耍盘之病;况取不乱;梗取不强;用针宜藏,针长宁断之,毋令针针露粳,所谓“瓶口宜清”也。视桌之大小,一桌三瓶至七瓶而止,多则眉目不分,即同市井之菊屏矣。几之高低自三四寸至二尺五六寸而止,必须参差高下互相照应,以气势联络为上,若中高两低,后高前低,成排对列,又犯俗所谓“锦灰堆”矣。或密或疏,或进或出,全在会心者得画意乃可。

        译文:

        插花,多数适宜单数,不宜双数。每瓶选一种花色,不选两色。瓶口要宽大,不要狭小,宽大就会让花枝舒展,无拘无束。

        无论五七朵还是三四十朵花,一定要在瓶口中集成一丛,怒放而起,以不散漫、不挤扎、不靠瓶口为妙;这就是所谓的“起把宜紧”。有的亭亭玉立,有的飞舞横斜。花妖插得参差错落,并间杂花蕊,以免插得像杂耍转盘中的钹和盆一样。叶要选择规整不乱的,茎要选择不僵直的。用竹针的时候,要藏而不露,竹针如果长了,宁可折断它,不要让一根竹针从花茎上露出来;这就是所谓“瓶口宜清”。还要看桌子的大小,一张桌子摆三瓶到七瓶就够了,多了就会眉目不清,就如同市面上的菊展一样了。根据几案的高低,插三四寸到二尺五六寸就行了,必须参差高低,互相照应,并能以气势联络为上。如果中间高两边低,或者后面高前面低,或者插得成排成对,这又犯了俗语所说的“锦灰堆”了。或密或疏,或进或出,这些全在与会心的人领悟到插花布局中的画意才行。

4. 文言文《妙法插花》翻译

        我闲居在家,桌上的瓶花总是不断地更换新鲜的。

        芸对我说:“你的插花中能够体现风晴雨露的特征,可算是十分精妙传神。在画画的技巧中有画草虫的方法,你在插花时为什么不仿效呢?”我说:“虫在插花上是会跑来跑去不听话的,怎么能仿效呢?”芸说:“我有个办法,就是怕那样的做法有罪过。”

        我说:“你不妨说说看。”她说:“虫子死后颜色不变,你可以捉来螳螂和知了、蝴蝶之类的昆虫,用针把它们刺死,用细丝系住虫的颈部绑在花草当中,整理它们腿的姿态,或者抱梗,或者站在叶上,就像活的一样,不也很好吗?”我很高兴,按照她的办法去做,看到的人无不称绝。

        如今在闺中寻找,恐怕未必有能够如此懂得我心思的人了。

5. 写一篇作文名字叫《古风百用》,意思是写的那篇作文要插入古文,

        古风百用

        夜梦百万雄兵,感于两宋风云旧事,有此作,当属幻想也

        汴梁将军老他乡,万里漂泊在苏杭。苏杭清泠冷寒霜,淡烟疏雨间残阳。岁月如流可无恙?一夜青灯白发长。但见平生泪两行,苍生美人不能忘。忆昔夜宴高台上,谁可与我诉衷肠?夜来秋风响回廊,枕上江南梦徜徉。游丝飞絮满眼望,孤帆高悬去潇湘。翠柳风清红杏香,黄莺碧树春草芳。风尘天外卷飞沙,日暮塞外啼寒鸦。不见群雄纷逐鹿,千年烽烟观走马。回首却恨西洲曲,已误故侯东陵瓜。谁把哀筝入素弦?小怜纤指拨琵琶。桥边绿水映桃花,落雁佳人倾天下。年年长安新柳发,征人断魂绕胡沙。为何纷争辨戎夏?飘摇故园惟残瓦!干戈寥落忆繁华,千里万里帝王家:纷纷往事随流水,江山亘古美如画。看取新人眉似柳,魂梦相依为君守。已作雁门太守客,不慕燕京万户侯。团扇新置掩双眸,美人久病形神朽。西风袅袅是金秋,江上飞来双沙鸥。本是年少展风流,岂知怨慕满汀洲。红酥手捧黄藤酒,饮罢清泪不能收。

        君当挥戈下河洛,切莫呢喃酣高楼。不取故土守边关,西湖歌舞梦犹酣。不向关中兴霸业,闲来湖滨寻钓船。清笳声起清宵半,杨花落尽杨柳岸。宴饮饮罢人尽散,长夜未央倚栏杆。长恨此生已蹉跎,回首泪下望霄汉。霄汉苍茫空浩叹,临事方知死生难。揽镜自照鬓斑斑。出师一表可曾谙?关山远隔漫胡尘,塞上落雪满雁门。壮士雄心泯江南,已负社稷负此生。我族发祥自昆仑,洪荒从来皆无痕。中原万里虎狼奔,河洛至今少行人。苍穹一叹笑沉沦,乘舟日边学垂纶。血色漫漫月黄昏,旧鬼掩泣泣新魂。英杰陨落如星辰,飞沙走石天地浑。何年一雪靖康耻,今朝重见越王孙。王孙远游随铁蹄,黄龙府变烟雨迷。

        帝都故宫黍离离,神舟梦里雨凄凄。战残白骨与草齐,丹枫叶落乌夜啼。西湖湖边岳王墓,千古遥指采石矶!悲风呼啸绕战旗,将军拔剑南天起,长城泣血江山一。不叫九鼎与狼子,铁索千寻沉江底。人生短促驹过隙,乌衣巷口梦依稀。新亭堕泪何时已?青磷白骨夜夜哀,几人重登越王台?盘马弯弓踏故土,时穷节现忠魂在。敌军已自殁边塞,长城南北生新麦。野芳自发无人采,夷狄溃散不复来。烟消云散见苍翠,月明星淡净尘埃。桑田已复化沧海,惟有壮心永不改。事事无成身老也,青山到老头亦白。白马长啸西风里,书生投笔何慷慨!尘埃落定一孤鸿,余得江上几清风。钱塘几番潮水空,孤月夜夜冷苍穹。

        千古烽烟往事,纵使幻想,亦属壮怀,往昔如此,今何不然?

6. 初一(上)喜爱菊花的古文翻译

        (你这篇我怎么没看过?我在初一学的是《童趣》,教材又改了?)

        只有在每年篱笆移动去花绽放的时候,长久急需的兴趣(才)成了癖好。喜欢摘下(它们)插在花瓶中,(我)不喜欢玩为盆景。并非盆景不足以观赏,[“以”我不会翻]自己没有有可供种植的园圃,不能自己种植,在市场上买,又太多不好选择[这句我也不确定],所以(我)不采用它们罢了。这个插花,数量为单好,不适合插双数。每瓶花之躯一种花而不要颜色[“色”好像不译为颜色]不一的,瓶口要广口的而不要窄小的,广口花瓶(中的花)可舒展不拘束。从五七支花至三四十支花,必在瓶口以一丛怒放,由于不散漫,不耷拉在瓶口为好,正所谓“整把的宜紧”。有的亭亭玉立,有的飞舞横斜。花要参差,其间夹在花蕊,[以下不会翻]

        (把你的课下注释补充上来,本翻译的错误,请广大网友纠正)

       好了,今天关于“西洲曲原文及翻译”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西洲曲原文及翻译”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