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赏析 诗词赏析

牡丹亭原文_牡丹亭原文完整版

佚名 2024-04-25 人已围观

简介牡丹亭原文_牡丹亭原文完整版大家好,今天我来为大家详细地介绍一下关于牡丹亭原文的问题。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总结和归纳,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1.赏析汤显祖《牡丹亭》里“良辰美景奈何天”2.牡丹亭原文和翻译牡丹亭的简介3.牡丹亭全文怎么翻译?赏析汤显祖《牡丹亭》里“良辰美景奈何天”出自明汤显祖的〈牡丹亭〉,原文是“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典出谢灵运“天下

牡丹亭原文_牡丹亭原文完整版

       大家好,今天我来为大家详细地介绍一下关于牡丹亭原文的问题。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总结和归纳,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赏析汤显祖《牡丹亭》里“良辰美景奈何天”

2.牡丹亭原文和翻译 牡丹亭的简介

3.牡丹亭全文怎么翻译?

牡丹亭原文_牡丹亭原文完整版

赏析汤显祖《牡丹亭》里“良辰美景奈何天”

       出自明汤显祖的〈牡丹亭〉,原文是“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典出谢灵运“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意思是:纵有令人惬意的美好的时光,美丽的景色,却没有欣赏的心思,值得高兴的事。因为杜丽娘另有心事,伤感于眼前美景无人欣赏,恰如美丽的她关在深闺大院无人爱慕。这个戏曲大肆谈情,以对抗理学家的“理”,不容于礼教,因此大家闺秀的薛宝钗要批评.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一折《游园惊梦》惊艳了四百多年,至今仍然姹紫嫣红于回环徘徊之际。但听那压板一起,水袖一翻,琴声颤颤悠悠,唱词一咏三叹,莫不叫人销魂恍惚。忽而就想到了那句:你且记着,初见彼时的微笑……说这话时莫不惆怅寂寥,让人芳菲韶华已觉在三月落英缤纷的桃花瓣中湮灭了。又想起了“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美丽与哀愁来。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杜丽娘甫一露面,便觉淡淡的哀愁凄恻扑面而来,婉转于韶华易逝、好景不再的惆怅伤情之中,绕梁三日的唱曲直透人心,岂能是笔墨所能形容的。《皂罗袍》曲调一吟,便已定调,后来便是脉脉不得语的幽怨之情跃然而发。

       歌德说,那个少年女子不怀春?杜丽娘就在自己家的后花园一走,撞见了一株梅树,遇上了她此生魂牵梦绕的柳梦梅。于是,看似荒诞离奇的幽媾上演了一出人生的春梦了无痕,而后柳梦梅就此烟消云散。梦醒来,人不见,杜丽娘就此心怀春意,梦魇附身,怎奈何良辰美景却都付与这般撩人的春梦中,无处与人说。恹恹生怀,女儿情丝系梅园。由此上,凄切之音犹如穿云裂石一般,偶遇的邂逅成了寻梦的过程,苦苦挣扎,几般相思,只为清苦,真是个世间都恨又爱的故事悱恻的缠绵。“似这等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啊呀人儿啊,守的个梅根相见。”,到底儿女孩子无处诉衷肠,一片凄苦相思埋心中,种下了香飘玉殒的离别恨。真可谓“芳香直浸骨髓,幽凄遍满斗室”,那一出出、一句句、一离离、一脉脉,都让人惊魂痴长,都让人跗骨钻髓,都让人垂泪含黄连,都让人说不尽的儿女情长今日哀。不到梅园,不知春色如许。到梅园,方知离恨别有天。

       我只看了《牡丹亭》的半场,便觉惊艳到青春怒放的哀婉凄离。《红楼梦》里“黛玉在梨香院墙角外,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偶然两句吹到耳朵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之后就吸引黛玉止步侧耳细听,又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在幽闺自怜”。黛玉仔细忖度,越发如醉如痴,情思萦逗,感慨缠绵,不觉心痛神驰”,且有多处谈及此句,可见曹雪芹对《牡丹亭》又是何等的喜欢和推崇,而《红楼梦》距《牡丹亭》时代并不久远,明末戏剧流传至清时不如家喻户晓,至少在上流的士大夫阶级当中已经是遍体珠玉早知晓了。

       白先勇先生在其《姹紫嫣红牡丹亭—四百年青春之梦》里详尽的阐述了汤显祖创作《牡丹亭》的时代背景及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状况,以及对本剧当中人物的剖析以及后来参与编演青春版的《牡丹亭》都有细致入微的描述,读来让人对《牡丹亭》自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喜欢昆曲和本剧的读者都不妨一读,可大有长进的。

       原著本我没读过,只是颇爱昆曲,虽有趋风附雅之嫌,但昆曲历来譬喻为阳春白雪,某只是一时喜好才略得一窥。一窥之下竟然欲罢不能之感,颇有杜丽娘梅根之春梦,总觉那片春光明媚的忧郁里有难以遣散的情怀深深让自己欲罢不能的。看昆曲之《牡丹亭》,唯有“此痴情,性情中人”之感。

牡丹亭原文和翻译 牡丹亭的简介

       链接:/s/1OQoHxklCu4WisjN6bQ5y3w

       提取码:rawp

       该小说讲述了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于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拷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拷谈生也。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牡丹亭全文怎么翻译?

       1、牡丹亭原文

        作者郑士洪

        朝代宋

        绿杨深处两三家,几度凭阑看紫霞。

        云锦已空烟水阔,转教人忆旧时花。

        2、《牡丹亭》暂无翻译。

        3、郑士洪,鄞县(今浙江宁波)人。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清康熙《鄞县志》卷一)。官至御史(《甬上宋元诗略》卷一○)。

       全文翻译:

       天下女子的多情,难道还有像杜丽娘那样的吗?梦见那位情人就得病,一病而迅即不起,以至亲手描绘自己的画像传于世以后就死了。死去三年了,又能在冥冥之中寻求到所梦的人而复生。像杜丽娘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多情的人了。

       她的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来,而且越来越深,活着时可以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为情而生。活着不愿为情而死,死而不能复生的,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极点啊。梦中产生的情,为什么一定不是真的呢,天下难道还缺少这样的梦中之人吗?一定要挨到男女同席了才算是成亲,等到挂冠辞官后才感觉安全的,都是只看事情表面的说法啊。

       记述杜太守事迹的故事,模仿了晋代武都太守李仲文、广州太守冯孝将儿女恋爱的传说。我稍加改动而写成了这个剧本。至于杜太守拘押拷打柳梦梅,也就象汉代睢阳王拘押拷打谈生了。

       唉,人世的事情,不是人世所能理解透彻的。自己不是学问贯通古今的人,所以常常用“理”去加以推究了。只是一味强调(杜丽娘死而复生与柳梦梅结合的事)从理的角度看一定没有,又怎么知道从情的角度看一定存在呢?

       《牡丹亭.惊梦》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

       原文如下: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溟莫中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而不可与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落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拷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拷谈生也。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书。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明王朝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定程朱理学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家从维护封建礼教出发在“情”与“理”的关系上,把二者对立起来,把“理”说成纯善的,而把“情”说成“恶”,是人欲,强调以理制情,直至灭情,提倡“存天理,灭人欲”。

       皇帝和皇后亲自编写《女戒》之类书提倡“女德”,包括妇女贞洁等。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级的兴起,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衰落。

       明朝中期出现了一股怀疑程朱理学的思潮,出现了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的进步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下,《牡丹亭》诞生了。

       文章通过女主角杜丽娘与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杜丽娘的至情,歌颂了反道学、反礼教,追求爱情自由的斗争精神。

       故事梗概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

       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

       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今天关于“牡丹亭原文”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牡丹亭原文”,并从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灵感。

相关文章